杨松柠
(大庆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在中国,小学教育专业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已经有十余年了。十多年来,以北京、上海、南京等几个大城市为先导,全国各地的师范大学和一些综合性大学陆续成立了初等教育学院。中专学历的小学教师培养,历经百年沧桑,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与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起步较晚,还处于学习、摸索和实践的初级阶段。很多教育专家和研究者在专业定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以及未来的发展走向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我国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正是由于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专业,在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争议和模糊认识,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探讨。其中,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中亟待统一认识的重要一环,其核心问题就是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小学教师应该具有哪些特质。很显然,它“既不能移植中等师范的培养模式,也不能按照高等师范分科培养中学教师的模式或高等师范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1]。对这一问题的科学回答,是我们进一步明确小学教育本科的专业定位、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方案的主要依据,更是小学教育专业能否适应日益发展的基础教育的关键所在。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的通知”,它为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小学教师队伍提供了依据,也为小学教育专业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标准。因此,本文将以小学语文教师为例,探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应为我国的基础教育输送什么样的小学语文师资,即本科层次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结构。
《标准》“倡导以师德为先”,分别从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四个领域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提出具体要求。对于执教语文学科的小学教师,这一要求还应体现出不同于其它学科、其它阶段的特殊表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作为语文课程的执教者,小学语文教师正是小学生初步感悟情感、直观体察世界、模仿学习交往的直接媒介和桥梁。同时,很多语文老师还在小学中兼任班主任或大队辅导员,他们的言行举止更多地影响到孩子们。可以想象,一个心地单纯善良、待人公正平等的老师会使孩子们继续保持纯净的心灵,发展正直的品格,而不是仇视社会、趋炎附势;一个充满爱心、童真、有亲和力的老师,才会与孩子们达到真正的交流与沟通,才能让孩子们“亲其师,信其道”;一个有着强烈持久的任教职志、有着积极旺盛的工作热情的小学语文教师,才能对所有的孩子视若已出,倾其所有心力,奉献于小学语文教育事业。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并且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多元文化的碰撞与生活方式的转型,对小学生思维方式、价值观有着极其深刻的的影响,它同样会充分体现在开放的语文课堂之中。对于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小学生而言,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指引、高尚的人生理想的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的培养,无疑会对其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只有教师具有了这样的素质,才能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那样,在“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同时,“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并经常地能够“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给小学生以教育和启迪。
与中专层次、专科层次的小学语文教师相比,经过大学文化浸染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更为系统、更为完善、更为科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体系。大学的人文环境使他们站在更高的视角审视自我和世界,并在文化的作用力下,注重思想品质与生活品质的提升。这些显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一生的发展。
本科学历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才能既满足不断发展的基础教育的要求,又利于教师专业化的持续发展,这一直是研究者们热议的话题。《标准》从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四个领域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具体要求。以此为依据,我们认为,高等教育下的小学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应体现“双专业”特点,培养模式应以“综合培养、学有专长”为特点。它在中等师范“浅泛型综合式”培养的基础上强调高等教育水平的层次提升,又区别于培养中学教师的“学科本位”的培养模式,强调基础教育的特色和要求。因此,本科层次的小学语文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因其具有启蒙性、基础性、综合性特点,教学重点在于发展儿童个性,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形成人生的基本态度;教育的难点在于教师能否有能力使小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浓厚的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不在于教师如何精通并传授语文学科知识内容。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说,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有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及现代教育理念,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深入的了解,敏锐地把握小学教育的发展趋势,熟悉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并能灵活运用。同时,高等学校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学科研方面的优势条件,更会为小学语文师资的培养提供肥沃的土壤。可以这样说,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肩负着多重而关键的教育使命,它对培养儿童自信乐观品质、发展健全人格、提高沟通交往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方面,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是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的素质要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由于小学教学内容具有启蒙性、基础性特点,教师的教学效能与其拥有的学科知识准备并不成正比。[2]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背景又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必然要对中师“浅泛型”培养规格有所超越。那么,如何将基础教育需要(执教小学)与高等教育培养(职前学习)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科要求统一起来,这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我们认为,根据对小教专业的“定格在本科,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这一专业定位,小学语文教师要具有宽厚的中文专业知识。“宽厚”既体现了高等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深度”的要求,也体现了基础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广度”的要求。具体地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日趋加大,社会与家长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本科层次的小学语文教师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看到硕士学历、甚至是博士学历的小学语文教师出现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高期望必定导致高要求。中师语文课堂的“阅读与写作”和“汉语基础知识”两门课已经无法满足对本科层次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科培养目标,专业知识结构的“厚重”是必然要求。中外文学常识与理论、古今汉语知识、写作知识及儿童文学知识等都是小学语文教师所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同时,“面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教师单纯的学科知识的增加对教学效能的影响并不明显。”[2]而且,“定性于教育”的小教专业以系统的小学教育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为核心课程,因此四年有限的本科学习时间,很难保证学生能够在“宽泛”的中文专业知识上再趋于精细。马斯洛说过:“课程的功能不仅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通过知识达到人的个性自由和解放。”大学学习的要求之一,就是要学会学习,有继续深入研究的发展后劲。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具有宽厚的中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可根据教学需要和个人兴趣拓展专业知识范围,提高专业知识水平,适应不断发展的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
小学阶段的课程以“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阶段共设9 门课,其中5 门为综合课程),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将原来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增加了“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我们知道,“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提倡综合性学习,打破课堂内外、学科内外、学校内外的界限,对于语文课程来说似乎更符合它的本质特点。而“综合培养,学有专长”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也恰好适应了这种要求。“只有教师眼中的世界是一个整体,才能使小学生拥有一个完整的世界”。[2]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只有不断学习、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兴趣,增加文化积淀、提升文化品位,才能获得更为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才能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使课本内容的学习得到拓展,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标准》从教育与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五个领域对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具体要求。从能力的外在表现来看,本科层次下的小学语文教师除了应具有师范生所必备的“听、说、读、写、教”等基本职业技能外,高等教育的背景还对小学语文教师素质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研相长,以研促教”是普遍共识。很多人把小学教育看作“小儿科”,殊不知“小儿科”因其对象的年龄、心理、接受能力等特殊性,因其“治疗范围”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其对“医疗”科研水平也有极高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科研能力往往决定了“医术”。小学语文教师对教法、教材、教育对象等深入研究,是其完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更是其教师生涯持续发展的动力。此外,本科教育也为小学语文教师建立起了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其掌握了有效的学习科研方法,具有了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能力,这些都为小学语文教师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沟通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是教师素质的重要内涵之一。国外曾有人对未来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做过研究,在其所列出的13种素质中,其中有6种涉及沟通与协调能力,如“是团体工作的专家”、“善于团体沟通”、“必须是公共关系的专家”、“必须是社会工作者”等等。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重要的德育教育重任,同时还多兼任班级管理工作,所以其沟通能力体现在多方面。它既包括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也包括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教师与领导、同事的沟通,还包括教师通过良好沟通,协助小学与社区间建立合作互助关系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完善与培养个人的沟通能力,借助语文教学或实践活动言传身教,创建良好的班级氛围、师生关系,从而影响和培养学生形成勇于克服困难、化解矛盾的乐观态度,形成善于合作与沟通的精神,并且不断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最终培养出适应未来国际化发展需要的人才。
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结构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系统结构。一方面,思想观念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观念影响行为,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会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学习与培养。反过来,不断发展的知识、能力水平也会促进观念的完善。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结构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随着社会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素质需求的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结构的内涵也将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1]牛晓东.论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3).
[2]申金洪,黄甫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体系的建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5).
[3]惠中.中国大陆地区高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及其前瞻[J].集美大学教育学报,2000(9).
[4]谢广田.高等教育体制下小学教师培养中的几对关系[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