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人才培养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12-08-15 00:53杨颖虹
关键词:师德校园文化素质教育

杨颖虹

(长春师范学院 学生工作处,吉林 长春 130032)

高校是人才成长、成才的摇篮,而人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有文化的人”,即素质高、品德好、业务精、能力强的“文化人”,要求高等教育能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可见高校又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因此,在高校如何传承文化薪火、如何培育文化并创新文化成了人才培养中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深度挖掘高校“文化育人”的强大功能,有效开发高校文化的创造力、影响力,是高校肩负的神圣使命和社会责任,也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对大学提出的新要求。在建设文化强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高校应该自觉承担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通过强化文化育人、发展传统文化研究、创新文化成果,来引领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高校人才培养传承与创新文化,可以通过无形之文化传播与有形之文化培育来实现。

一、无形之文化传播

(一)加强师德教风建设,于言传身教中传播中华文化

教师是高校中文化的传播者,其一言一行都在每个教育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名学生。因此,教师的师德、教风是学生无形的教材和老师。“通过师生之间的教与学,实现一种文化和作为文化的人格的传递”[1]。加强师德和教风建设,对提高教育水平、教学质量,对更好地传播文化至关重要。高校要逐步改进师德建设的薄弱环节,强化师德教育,严格师德建设的考核和管理制度,以使广大教师自觉地加强师德修养,提高业务水平,以德修身,以德治教,以德育人,争做“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楷模。

因此,每一名教师都应该成为四有教师:有政治素养。有思想素养、有专业素养、有文化素养,同时,高校要大力加强对教师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关心。

1.教师应具备“四有”

教师应有坚定的政治素养。教师的政治素养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唯有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政策水平、政治眼光、政治敏感性、政治分析力和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教育。

教师应有高尚的思想素质。这样的教师会具有忠诚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事业心、热爱学生的高度责任心和为人师表的上进心。而教师在言传身教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是一种直接而有力的教育因素,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高校教师如果自身思想素养不高,被金钱利禄诱惑,就不能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教育和引导学生,也就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教师应有较高的专业素养。高校教师最根本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而教书育人要求教师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专业技能,既要注重自身的学历提高,又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让自己在专业知识上不断提高,从而成为专业领域的专家,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教师应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应具有深厚的文化素质,既能反映其自身的知识层次、阅历深浅、观念新旧、思想成熟度等,又能直接影其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教师只有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才能对具有较高文化素质、思维敏捷、擅学好问的大学生应对自如,从而增强其在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学校应加强师德教风的培训及制度建设

加强师德教风建设,除去教师自身应具备以上几方面素养外,学校还应该加强师德教风建设。一方面,坚持把对教师的培养作为加强师德建设的关键,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模式,建立校本培训和基地培训相结合、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理论培养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体系。通过聘请专家到校讲座、校际之间工作交流、举办工作论坛等方式,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应将师德与聘任、晋级挂钩,建立和完善教师考核、晋级制度以及教学质量评价管理体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营造健康向上文化环境,于耳濡目染中传播中华文化

校园环境使学生置身其中,倍受熏陶,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学生,因此要着力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1.要致力于校风、教风、学风、考风的建设

将教师队伍的师德教风建设与学生队伍的学风建设齐抓共管,形成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人文建设于一体的整体构建,从而共同塑造高校文化新形象。一方面,通过开展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业务素质培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言行举止、仪表仪态,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育和引导教师树立新的文化育人理念;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统筹、强化引导、严格管理,多渠道、全方位加强学风建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学风建设的核心作用,构建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使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磨砺学习意志、改进学习方法、规范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率、严明学习纪律、巩固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扭转不良的学习风气和习惯,使每名学生“知学、乐学、勤学、会学”,全面建设和谐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文化人才。

2.要加大宣传力度

高校要围绕自身实际,创新办学特色,探索符合自身的办学模式,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在物质环境的建设中,结合校风、校训,构建出自身的校园文化特色,并融于教材、教学与校园人文环境中;并依托各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宣传的文化育人效果,如借助报纸、网络、宣传栏、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等,将学校的校风、校训、校史、校纪、校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德育模式,面向学生家长、社会做好宣传,构建出有自身特色的高校文化育人氛围,推动传承创新文化,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

二、有形之文化培育

教育不是简单地传播知识,更是传承文化的过程。充分利用第一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探索高校文化育人的新内容与新方法,可以更好地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一)依托第一课堂,实施文化育人

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积极贯彻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把文化素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优化人才培养过程,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本着“夯实基础与拓展专业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在原有教学计划基础上,增设文化素质选修课。通过建立并完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形成科学合理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文化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

(二)依托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文化育人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知识的内化与升华,是大学生形成良好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实现文化育人、创新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名学生,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等。构建校园文化体系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一是通过建立文化素质教育专家库,邀请国内外文化、艺术、科学等各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学生做文化素质教育专题讲座,以拓宽学生视野,陶冶高尚情操;二是在校内外建立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创造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活动场所;三是充分发扬和支持学生社团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积极引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以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审美水平;五是开展大学生各种文化艺术、科技活动、竞技比赛,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异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发挥个性和才能,在创造欣赏中受到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六是结合重大节庆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依托第三课堂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拓展文化育人

积极拓展文化育人阵地,创新文化育人模式,把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检验标准,让教师指导和带领学生一同参加“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支教、农村政策宣讲、法律政策宣讲、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农村,利用专业知识为人民群众义务服务。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增进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对人民的感情,坚定了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报效社会、勇担重任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实现了思想成长和全面发展,更好地实践了高校传承和创新文化的育人功能。

文化传承作为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教与学,更重要的是文化信念、文化理想、文化品格的培育和提升。高校要传承的文化是丰富多样的,是扎实厚重的,也应该是积极先进的”[1],更应是在传承中创新的。因此,高等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2],应当当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排头兵,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渗透到教学、管理、服务、科研等每个环节。

[1]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高校文化建设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光明日报,2009-12-04.

[2]孙正聿.践行“育人为本”,高校学者畅谈胡锦涛总书记清华百年校庆讲话精神——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N].光明日报,2011-08-11.

猜你喜欢
师德校园文化素质教育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辅导员要做师德的楷模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