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九福
(江西师范大学江右思想文化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0027)
生命教育课堂: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平台
马九福
(江西师范大学江右思想文化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0027)
在生命教育课堂上,包括教师在内的每一个生命体都是平等交流的主体。在交流中,表达各自不同的生命困顿,在表达中,互相启发和借鉴。教师作为引领者和对话者,需要明确问题,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组织小组讨论和各种活动。如果教师不真诚地敞开心灵,就无法发现学生的生命困惑,也无法让学生打开心扉,因为,只有心灵才能感染心灵,生命才能影响生命。
不同于知识性传授的课堂,在生命教育课堂上,师生都是生命长河的旅行者和探索者,不存在所谓的权威或正确答案,只有在师生平等交流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真正的生命教育。所以,生命教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寻找更好的答案,而非唯一的正确答案。如何使学生从原来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呢?首先,教师应该敞开自己的心灵,用爱心和包容心接受不同的学生,发现不同学生的优长,不要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更不应该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把学生划分为好生和差生,而应该用不同尺度来衡量不同的学生,这样师生间才能走进彼此的生命,形成生命共同体。其次,教师的平等态度。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发展和成长的生命体,都有发展的可能性,在有条件发展的情况下,这些可能性是种子,会开花结果。反之,如果不具备发展条件就会枯萎。“一个重要的发展条件就是,在孩子的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人应该相信孩子有这些发展的可能性。是否有这信念就构成了‘教育’和‘影响’之间的区别。教育是同帮助孩子实现他发展的可能性的任务一致的。同教育相反的是影响,影响就是缺乏这一信念并且相信只有成人在孩子身上灌输他认为合适的东西以及扼杀他认为不合适的东西,孩子才会成长为一个规矩的人。”[1](P114-115)再次,教师的教学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一厢情愿地进行,而应该确立“学生本位”,学会从学生角度看问题。有了学生视角,有了对学生成长中的生命困顿的真正理解,才能做到接受和包容每一个学生。位置决定视野,如果老师缺乏学生视角,对学生缺乏尊重、爱、体贴和理解,则有可能在无意中伤害学生。生命教育课堂也是发现学生错误和问题之地,针对学生的错误和问题,最好的解决方式是正向激励,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没有畏惧感和压抑感,才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惩罚只是手段,应该以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原则,这种惩罚还应该争取赢得学生的理解和认可,以学生能引以为戒做标准,而不能简单粗暴地进行,以致于造成师生对立。最后,教师教学中既要考虑学生普遍性的生命状态,又要注意个别情况,特别是一些特殊情况,不能遗漏或忽视任何一个学生。生命教育是有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不能伤害一个学生。生命教育是一票否决式的,只要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一种对生命的伤害,那么,其他的优点都被抵销了。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需要生命教育的理论支撑,更需要爱心引导,并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生命教育教学内容还要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相融通,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出发,才能有效地嵌入其内心。否则,接受不同课程教学内容的学生,如果从不同课程或活动中获得的价值观不一致,甚至相冲突,则容易造成思想的混乱。
学生往往对自己实践了的、参与了的事物留下深刻印象,并对那些引发了他们思考的视频等材料感兴趣。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设计各种让学生参与的活动,准备各种符合主题的视频。生命教育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选择,对于许多生命困顿来说,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只能通过各种活动,把不可言说的东西呈现出来,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切磋,促使学生主动寻找更好的答案。教师在课堂上是平等的交流者、引导者和提升者,即自身能得到成长的“奉献者”。“一个人究竟能给予别人什么呢?他可以把他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他的生命的一部分给予别人。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因此他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在给的行为中诞生了新的东西,给和得的人都会感谢这新的力量。”[1](P22-23)因此,教师应该学会用不同的尺度来衡量学生,而不是把自己当做掌握标准答案的权威。这种平等交流是一种情理交融的状态,不仅有助于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完整的思考能力和逻辑方法,更能让学生相互了解,学会善待他人,学会用爱来对待自己身边所有的人。例如,笔者在“生命与感恩”的课堂上,让学生按照老师的引导语,用心吃花生或葡萄干等日常食品,从学生日常熟视无睹的事物出发,教学生用心体悟他人的付出,激发珍惜之情,形成感激并努力回馈的心理。笔者在课堂上讲解大学生情感问题时,设计出“晨起两分钟”的活动,让男生扮演女生,由女生评论扮演的效果;反之,由女生扮演男生,由男生来评价。这不仅活跃了气氛,更让他们知道相互间的了解太少,应该加强了解,学会交往。郑晓江教授在主讲的生命教育课《幸福从“心”开始——关于工作、事业与人生的思考》的课堂上,设计了“生命时光计算法”的活动,使学生在亲身参加的直观活动中,理解了在有限的生命时光里,哪些事情才是真正能够给自己带来幸福的。
生命教育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的最大方面,就在于它必须从教育对象的生命困顿出发,所提出的问题能够直击对象的心灵,引起心灵的震撼,使对象自己愿意主动努力探寻答案。在此基础上,师生间产生共鸣。所以,专门的生命教育课堂不是由概念、原理构成的完整严密逻辑体系的知识传授,而是从对象生命困顿出发的人生智慧的交流场。优良的生命品质更多地表现为个人的体验,每个人只能通过自己并为自己得到这种体验,讨论交流这些生命品质只是践行的最初步骤。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而不仅仅是讲授。有些生命品质,如责任、感恩……说起来很容易,践行的话却很难,长期坚持就更难。因此,在生命教育课堂上,每一个生命的特性都被尊重,每一种生命困惑都被理解,每一个生命体内在的力量都被唤醒,每一个生命体都成为自身生命困顿的解决者,每个人和他自身存在的困顿都被暂时隔开,在交流中,每个人都努力寻觅开悟之道;每一次生命表达都有分量,每一次引导提升都有力量,这是直指每个人内心的课堂。在这里,每个灵魂都开放并舒展。学生在课堂上,能感觉到自己内在的力量,逐步形成扮演好将来社会角色的自信心,并坚持在以后的工作中践行这些优良的生命品质。这就意味着,对教师来说,更多的工作在课外,除了备课,更要接近对象、了解对象,除了面谈外,还可以与对象通过电子邮件或QQ聊天等方式沟通,甚至可以进行匿名沟通。相应地,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的考试应该以生命品质提升为标准,应该以对象自我反思为主要方式,对生命教育考试来说,非对即错、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是不可思议的。
每个人由于成长环境和心态不同,生命困顿也不同,个性化的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主要方法。为此,我们在每一次课后都让学生记下自己的感悟、思考及建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的和态度,这是个人自由选择的,在不同目的和态度之间,没有高下之分。在传统课堂中习惯于寻找标准答案的学生无形中也会把这种习惯带到生命教育课堂,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真实地表述自己的想法,而不去探求唯一的标准答案。教师应该激励学生,对所有的答案都给予积极的评价,在评价中引导和升华学生的认识,使学生针对困惑寻找不同的解决路径,发现多元化的解决思路,更深刻而全面地认识人生。可见,从事生命教育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求准确掌握学生的问题和困顿,又要与学生能对上话。要不断贴近学生,了解包括学生的口头语、别人对他们的称谓等细节。否则,教师就无法面对学生真诚的眼睛。因此,每一次备课,我都要自问:自己这个问题处理得怎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要求自己修身、养性,培养高雅的生活品味,丰厚自身的文化涵养,提升思想境界,调节自我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实现理想与现实的平衡。每一次的生命教育课,教师自身的情感品质和教师对知识的信仰首先被考量。因此,教师应该有不断学习的习惯,使自己能够像镜子一样,引导受教育者看清自己。生命教育教师还应该具备足够的敏锐性,能够针对学生的生命困顿,用细微正面的方式去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生命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亲和力。生命教育课上,在教师引导学生讲述生命故事的过程中,经常会触动学生的情绪或引发一些学生隐秘的精神世界的问题,教师需要有能力和技巧来处理。生命教育教师的价值导向极其重要,对学生有直接影响。如果上课的内容或方式方法出问题,则很容易误导学生的价值取向。每一堂课的效果到底怎样呢?课后学生的反馈可以给出答案。每一次课程结束时,给学生预留一些时间,让他们写下自己的听课体会或者做一个与课程主题有关的总结性活动,这是给学生及时总结提升的好机会。感恩课则让学生讲述自己最感激的人及其原因,教师能从学生的反馈中获得很多有益的信息。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每次课后,要对教学进行深入反思总结,如果有团队进行集体研讨那就更好了。
[1][美]艾弗洛姆.爱的艺术[M].李健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