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管世献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春秋笔法及其在《左传》中的运用
——以“故仲子归于我”为例
张洪,管世献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仲子”是解开鲁隐公和鲁惠公、鲁桓公之间微妙关系的重要人物。《左传》中“故仲子归于我”一句所涉及到的正是鲁惠公、仲子、鲁隐公和鲁桓公之间复杂的伦理关系。同时,这一句用语巧妙,意义深远,包含了春秋笔法的运用。以“故仲子归于我”为例,深刻探讨春秋笔法的具体含义和运用。
《左传》;《公羊传》;《穀梁传》;春秋笔法
传统观点认为《春秋》是由孔子删定的,含有“微言大义”,可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1](P2484)的经典著作。同时《春秋》也是我国一部最重要的研究东周时期社会关系演变的史书,而孔子“笔削”《春秋》,所运用的写作手法也被称为春秋笔法。而后左丘明著《左传》,“丘明与圣同时,为经作传,经有他义,无容不尽,故传修丘明之传以释经也”[2](P1702),春秋笔法也为左氏所传承。《左传》中“故仲子归于我”一句中就充分表现出了春秋笔法的具体运用。
春秋笔法自古被经学家所推崇,认为这种写作方法饱含了孔子用曲折的文笔对事物的褒贬评判,每一字都具有深刻的含义。《左传》的作者左丘明就认为:“《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3]精妙地概括了《春秋》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方式。汉代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春秋》记天下得失,而见其所以然之故,其幽而明。”[4](P772)认为《春秋》表达方式隐晦但意思明确。刘向评价《春秋》是“正天下之位,征阴阳之失,直责逆者,不避其难”[5](P53)的巨著,具有惩恶扬善的作用。而杜预在《春秋左传序》说春秋笔法是“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又说“制作之文,所以彰往考来,情见乎辞,言高则旨远,辞约则义微,此理之常”[2](P1702)。说明春秋笔法不是直书其事,而是用精妙的词语来间接表明态度。何休在《春秋公羊传解话》中认为《春秋》的写作方式是“内其国而外诸夏,先详内而后治外,录大略小,内小恶书,外小恶不书”[6](P12);唐代刘知几认为《春秋》的写作特点是:“婉其说,隐晦其文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略外别内,掩恶扬善,《春秋》之义也。”[7](P7)可见春秋笔法在表现方式上有既表明事实,又隐晦委婉的特点。现代学者周振甫先生则认为:“所谓春秋笔法,主要是指不由作者出面来对人物或事件表示意见,是通过对人物或事件的叙述来表示褒贬,含有让事实说话的意味。”[8](P1)综上所述,春秋笔法应该是一种简洁精炼、意义深远、委婉隐晦、善恶自见、一字褒贬、态度明确的写作方式。
“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论其语,成《左氏春秋》。”[1](P357)左丘明作《左传》是为了诠释《春秋》的大义。“故仲子归于我”一句出自《左传》的开篇,但在《春秋》中并没有记载,是有传无经的现象。这应该是作者认为要释读《春秋》而必须有的注脚,这句话的运用包含了春秋笔法的精髓。
第一,“故仲子归于我”反映了春秋笔法言辞简洁精炼,意义深远的特点。《汉书·艺文志》有:“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9](P1701)此“微言”也就是左丘明所说的“微而显”。杨伯峻先生理解为:“言辞不多而意义显豁。”[3](P40)从上可以看出,春秋笔法是一种虽然用词简洁、精炼,但是所表达的意思明确,含义深远的写作方法。《公羊传》中认为《春秋》是“常事不书”,即一般的比如祭祀、国家往来等经常发生,没有大善大恶和违背礼仪不需要褒贬的事情是不记录的。从这也可看出春秋笔法“微而显”的特点,其所记载的内容都是意义深远,可为殷鉴的。“故仲子归于我”一句完整的内容是:“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这句话短短几个字看似简单,实则曲折深远,寓意无穷。《史记》说:“初,惠公適夫人无子,公贱妾声子生子息。息长,为娶于宋。宋女至而好,惠公夺而自妻之。生子允,登宋女为夫人……”[1](P1528)这反映了鲁国鲁惠公为公子息,也就是后来的鲁隐公聘取宋武公之女仲子,而垂涎于仲子的美貌“夺而自妻之”的事情。后来鲁惠公和仲子生下了鲁桓公,鲁惠公、鲁隐公与鲁桓公之间复杂的伦理关系,成为鲁国宫室矛盾的重要因素,虽然左丘明只在《左传》开篇特别加上此句,不直接做进一步的说明,但春秋笔法把这其中褒贬、隐晦、善恶之意表现的淋漓尽致,符合了司马迁所说“约其文辞而指博”[1](P1563)的评价。
第二,“故仲子归于我”反映了春秋笔法委婉隐晦,善恶自见的特点。左丘明说《春秋》是“志而晦,婉而成章”,杜预把这两句话解释为“约言以记事,事叙而文微”、“屈曲其辞,有所辟讳,以示大顺而成篇章”[10](P1913)。也即是在书写的表达方式上表现得比较委婉而隐晦,对于背后的立场、褒贬却十分鲜明,褒贬态度隐含在委婉的言辞之中。何休认为:“《春秋》将以理人伦,序人类,因制治乱之法。”[11](P2200)孔子伦理思想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亲者讳,为尊者讳”、“子为父隐,父为子隐”。所以在笔削《春秋》的时候,既要达到书法不隐,以彰明善善恶恶的目的,又要维护自己所倡导的伦理,就只能用这种避实就虚、隐约其辞的方式,不述其事,其事自明,不书其善恶,善恶自见。《春秋集传纂例》有“凡君子过恶,以讳为示讥,见其避讳,亦足以知其不当为也。为尊者讳,不书王师战,不言天王奔及出”[12](P1)的话。因此《春秋》直接从隐公元年开始,对鲁国宫廷有违礼法的问题隐藏很深,只用一些内容故意缺失或者“不书”来表明问题。
左丘明点明“故仲子归于我”一句就是对鲁惠公夺娶鲁隐公妻子和再娶妻事情在隐讳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表达。《史记》里虽然没有说明宋女是不是仲子,但结合《左传》的记载:“……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子允就是鲁桓公,宋女就是仲子。这种夺子妻的行为如此的恶劣,当然要为其隐讳。为了让这种不为理法所容的事情合法化,史官只能用“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来解释。而隐公没有继承君位,甚至惠公去世以后,也只以摄政代之。所以仲子要为‘鲁夫人’只能是惠公娶她。这种似乎天命所归的解释也恰恰让褒贬自明,善恶自见。诸侯有不再娶的说法,鲁惠公已经娶了夫人,不能再立夫人,仲子为鲁惠公夫人就是不合礼法。《春秋正义》说鲁惠公“继室以声子,生隐公。声,谥也。盖孟子之侄娣也。诸侯始娶,则同姓之国以侄娣媵。元妃死,则次妃摄治内事,犹不得称夫人,故谓之继室”[13](P40)。记述中这种矛盾的出现,就给了世人窥悉真相的途径。这也就是为什么《穀梁传》说:“先君之欲与桓,非正也,邪也。已探先君之邪志而遂以与桓,则是成父之恶也。”[14](P3)这个父之恶,当然是指惠公夺仲子之事。因为仲子为夫人不合理法,桓公的地位当然也是不正,隐公要立桓公就是成父之恶。《公羊传》说:“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出微,国人莫知。”[6](P3)桓公既为鲁夫人所生,尊卑自明,也就不需要有这样的疑问,有疑问,只能说明仲子的夫人之位是不正的,得不到礼法的认可。这也就是为什么连隐公的生母继室声子都有谥号,而桓公的生母鲁夫人仲子没有的原因。春秋笔法的高明之处就是既达到了为尊者讳,不直言其恶,又不动声色地表达出至深至隐的春秋“大义”,把自己的褒贬态度隐含在了对礼制的依违中。
第三,“故仲子归于我”还体现了春秋笔法一字为褒贬,态度明确的特点。左丘明把这点评价为“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杜预解释是“直言其事,尽其事实,无所污曲”[15](P1913)、“善名必书,恶名不灭,所以为惩劝”[15](P2090),也就是要详尽地把客观实事记录下来,不得偏颇、歪曲。这样达到褒奖、批判的目的。但是“直言其事,尽其事实”、“善名必书,恶名不灭”显然也是与孔子为尊亲贤者讳的思想是相违背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出现了一字为褒贬,把事实和褒贬高度浓缩的表述方式。刘勰《文心雕龙·征圣》:“一字之褒,宠踰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故《春秋》以一字为褒贬。”[16](P40)具体而言就是作者通过一些特定的或者看似普通平凡的字词,运用有技巧性的语法结构来说明事情真相,明确褒贬态度。
正如“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15](1714),一个“段”、“克”就表达出了如此丰富的内涵。在“故仲子归于我”一句中,“故”、“归”、“我”这三个字,体现了“一字为褒贬”的春秋笔法的表述方式。“故”这里明显是“因此”、“所以”之意,是强调仲子因为“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所以嫁给鲁国。《左传》在时间上紧接于《春秋》,继承了《春秋》用辞严谨,不会有无用的赘语的特点,一般娶别国夫人不会特别注明原因的。《春秋》中又有“常事不书”的原则,《左传》开篇就点明娶仲子的原因肯定是“非常事”,应该是对理解《春秋》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的。所以用“故”来强调鲁国娶仲子的原因,就是潜在说明鲁惠公夺子妻自妻之,无以自解,就用手纹预言来掩盖。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妇人谓嫁曰归。”[3]这里用“归”意在说明,仲子是鲁国明媒正娶的夫人。《释例》上说“夫人薨,不更聘,必以侄娣媵继室”[13](P40)。惠公已经娶过一个夫人,再次娶妻,就是对礼法的违背,作者褒贬之意明确无疑。“我”这里是“鲁国”的意思。按道理应该是书明归于谁,但是仲子本应归于隐公而被惠公所夺,所以作者纠结如此,既不能说“归我隐公”,也不能说“归我惠公”。只能含糊其词地说是“归于我”,既回避了鲁国君主的丑闻,又留下了线索,给人以思考的空间。
通过“故仲子归于我”一句,涉及到鲁国一段复杂的伦理关系。左丘明在《左氏春秋》中借用春秋笔法对这一问题作了进一步解释,使鲁国宫廷这段史实大白于天下,使春秋大义得到彰显。
[1]司马迁.史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杜预.春秋左氏传序[A].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C].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58.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戴维.春秋学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6]何休,徐彦.公羊传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刘知几.史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8]周振甫.古代作家写作技巧漫谈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9]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0]杜预.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1]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话[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2]陆淳.春秋集传纂例[A].古经解汇函(第18册)[C].嘉兴钱氏经苑本.
[13]杜预.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4]范守,杨士勋.春秋谷梁传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5]左丘明.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6]詹英.文心雕龙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9.
Spring and Autumn of Technique of Writing and in the Use of Zuo Zhuan——Taking the“Therefore Zhongzi Attributed to Me”as an Example
ZHANG Hong,GUAN Shi-xian
(History Culture Institute,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20,China)
Zhongzi is an important figure who can solv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m.“Therefore Zhongzi attributed to me”in Zuo Zhuan is involved the complex ethical relationship of the Luhui Gong,Zhongzi,Lu Yingong and Lu Huangong.Meanwhile,it is skillfully,far-reaching,including the us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of technique of writing.In this paper,taking“Therefore Zhongzi attributed to me”as an example,discusses profoundly the specific meaning of Spring and Autumn technique of writing and use.
Zuo Zhuan;Kung-yang;Guliang;Spring and autumn of technique of writing
K062
A
1008—4444(2012)01—0034—03
2011-10-25
张洪(1986—),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