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军鹏
(闽江学院 成人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通过榜样教育,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以典型事例鼓舞和激励广大群众,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各个时期的先进典型学习宣传活动,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而共同奋斗”[1]。在高校开展榜样教育,引导广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好形式、好方法。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对榜样的认同度存在弱化趋势,榜样教育效果受到强烈冲击。社会认知论认为,个体的人格特征、认知机能和行为是环境作用的结果,虽然这种作用是潜在而非绝对的,但却是持续而广泛的[2]。当前榜样教育弱化,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在榜样教育中的反映。榜样教育不是简单的号召和轰轰烈烈的运动,而是长期和持续的浸润式引导,因此,良好的舆论和教育大环境是搞好榜样教育的关键。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健康和谐大环境。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最主要场所,高校是开展大学生榜样教育的主阵地,构建良好的校园榜样教育环境是开展好大学生榜样教育的重要保障[3]。
环境(environment)原为生态学名词,指影响生物机体生命、发展与生存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体,主要指自然因素,也包含社会因素。在道德教育领域,学者张绍孔较早提出了德育环境的概念,他认为环境影响的好坏决定人的德育和智育的优劣[4]。榜样教育不完全从属于德育范畴,但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重要作用。大学校园榜样教育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相比家庭和社会有着更为直接影响。环境指向的主体不同,环境的大小、内容等也不同。大学生作为主体,与中小学生和其他社会公民有着很大区别,他们抛却了奴性,更具有独立意识、进取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对榜样的理念和行为习得更侧重于文化熏陶,这就决定了大学校园榜样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和特征有别于家庭、中小学学校和社会。优化大学校园榜样教育环境可从德育环境、政治环境、人文环境这几个子系统出发。
第一,校园榜样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环境论指出,人的发展既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人也积极主动地影响环境。人的思想和行为往往是合目的性的,即使在缺少直接的外部奖励或惩罚的情况下,行为通常也会发生[5],这正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学校实施榜样教育一方面是实现教育目的,满足社会需求,另一方面也需满足受教育对象自身发展需求,因此优化校园德育环境子系统应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胡锦涛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6]。
第二,榜样教育的导向应由标准化向多元化转变。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信息社会的特点则是多样化,个性化。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形态变迁,人们的价值选择、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相应发生改变。同时,利益格局多元化要求不同个体在面临选择时要承担各自不同角色,要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取向,从而导致个体之间价值的多元化[7],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大学生成长成才既要全面发展,也要个性化发展。榜样教育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
第三,榜样教育应多些理解和包容。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分析,榜样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一方面,榜样在道德品质、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某些方面高于普通人,是历史时期社会实践和理论认知最高水平的代表;另一方面,榜样也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也有情感和烦恼。也就是说,榜样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受教育者处于一个整体环境中。因此,当前在选取、树立和宣传榜样的时候,要充分理解受教育主体大学生的切身感受和需要,把握时代脉搏,贴近学生实际,努力找到时代需要与大学生现有思想道德水平及现实需要的最佳契合点。此外,塑造榜样不能刻意于“高大全”,人无完人,榜样有优点也有缺点,不要过分担心暴露榜样某些不足会影响教育效果。大学生是一个善于理性思考的群体,在观察学习和认知过程中具备自我调节能力,懂得基本的取舍和扬弃。比如数学家陈景润热爱学习、刻苦钻研,是广大学生的榜样,但是他不爱运动,生活能力较为缺乏,这是大家可以理解和包容的。
政治环境是指特定政治主体从事政治活动所面对的各种现象和条件的总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政治背景和条件,并与周围的环境发生着密切的联系[8]。高校政治环境对师生学习、工作及其政治思想、政治观点、政治信仰和品德行为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
首先,高校教职员工、学生干部及党员是学校政治环境的重要主体,理应成为榜样,尤其是广大教职员工,需不断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者廖小平认为,从应然的角度和社会的普遍期求角度而言,高校教职员工、学生干部及党员作为学校领导者、公共管理者及其代言人,掌握和控制着社会道德资源,具有重要影响,应该负起榜样的责任[9]。榜样教育作为一种官方行为,其推进模式应该是“官德”先于和重于“民德”。也就是说,教职员工不仅是榜样教育的教育者,同时也应该是受教育者,其一方面实施推动榜样教育;另一方面,自身也要坚守职业道德,严格自律,不断向先进典型看齐,在道德、学术、实践等方面起到模范作用,做到言行一致。不能面上提倡,实际不做或者做着和言论相违背的事情。高校教职员工、学生干部及党员作为榜样教育环境中重要主体,其道德情操和行为举止对受教育者有着典型而潜在的影响,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效果。
其次,从政治制度和文化层面保护榜样的合法权益,榜样教育才能持久。以身边人身边事开展校园榜样教育是一种直观有效的方法,但是长期以来却缺乏对校园榜样进行激励教育和动态管理的制度体系,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很多校园榜样因为被树为典型,责任和义务被放大,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不断拔高,使其精神压力剧增,以致工作、学习和生活受到影响,从先进变得“泯然众人”。由于政治制度缺位,人们对榜样的解读也易走入误区,把榜样的崇高和先进误读为捞取经济利益和政治资本,走到了榜样的对立面,同时也打击了榜样的积极性。榜样——尤其是大学生榜样,也是普通人,也需要成长,因此要建立榜样激励教育和动态管理的制度体系。对于校园榜样,要给予必要的物资和精神奖励,尤其是精神激励。同时,建立榜样动态管理机制,定期组织校园榜样学习、培训,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深造机会,领导和老师要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促进他们不断成熟、成长和提高,使其先进性能够持续并发挥引领作用。
校园人文环境包括有形的人文景观和无形的校园共同体的态度、观念、信仰及认知等。广义而言,校园自然环境也是人文环境的一部分,校园的整体建筑规划设计负有渲染和突出环境育人的功能,一方面要精心营造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另一方面要以办学特色、地域特色、校情校史等为依托,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和导向性。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们以榜样为参照,在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技能后,可以创造性地进行思维,提出解决问题和发展自我的新方法,这是概念化榜样学习的结果。榜样学习就是一个认同、模仿、内化和超越的过程。大学校训、教风、学风和校风是大学精神的核心载体,是榜样教育概念化的抽象,具有导向、鞭策、激励和教育功能。
当前,师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影响下的文化全球化,某些文化霸权主义企图利用其经济、政治等优势,以自己的意识形态一统天下。防范社会上一些误导信息源,增强先进典型的影响力,校园文化对师生的浸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校园人文环境的构成除人文景观和大学精神核心载体外还有其他一些媒介,比如课堂、手机、网络、校园庆典活动、共建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课堂是一个权威的,更具说服力和感召力的阵地,教师不仅可以传授知识,更应该结合专业知识为学生创建一个科学可行的榜样学习参照系。这样,一方面课堂成为不良信息的防火墙,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有利于知识学以致用,学生全面发展。当前,手机、网络等新媒体,校园庆典活动,实践基地等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大学校园是区域性的,但是校园榜样教育环境却是没有边界,完全开放性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手机网络等新媒介出现,人们跨区域跨国界的学习交流变得迅捷而方便。这些新媒体也成为当前高校师生对外交流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大学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通过新媒介向外延伸,越来越开放,这为校园榜样教育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为进一步对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我们根据已有文献对微信公众号文章主题的分类和卡片分类法,将125篇优质推文的主题分为6个一级主题和13个二级主题(表5)。对主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优质推文主题相对固定,始终紧紧围绕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基本职能及其微信公众号的基本功能定位,即权威信息发布、工作动态呈现、理论政策解读、成员风采展示等。一级主题如下:
社会是动态发展的,校园处于社会大环境之中,因此校园榜样教育环境也必须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校园榜样教育主体大学生的思想状态、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状况也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处于不断成长的动态过程中。从宏观层面来讲,每一个时代的榜样教育都有他独特的时代要求,即使面对传统的榜样——比如雷锋,也需要我们不断去发掘和发展他更具时代性的新的价值内涵。
大学校园榜样教育重在引导师生进行理性思考,自主选择、内化和超越,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也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积极引导、防微杜渐。这个方向就是必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胡锦涛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提高全民族素质,树立良好社会风气,培养大批优秀人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榜样教育既要坚持价值导向的一元化,又要充分尊重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用一元的价值导向引导多元的价值取向,把榜样教育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
校园榜样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教育与受教育主体——人、德育环境、政治环境、人文环境,他们不是彼此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校园榜样教育环境这个整体,并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校园榜样教育环境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为教育与受教育主体适应环境,开展好榜样教育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校园榜样教育环境是动态发展和可塑的。这主要表现在受教育主体正在成长阶段,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们教育目的推进,我们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变和优化校园榜样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使其符合时代要求,推进榜样教育。
作为校园榜样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教师是榜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同时也是学生的榜样,其开展榜样教育效果与教师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教学魅力密切相关。学生对榜样理念和行为的接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吸引,也就是教师的魅力。教师必须有崇高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以及对学生浓厚、执着和理性的爱,这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此外,学生总是把学识渊博作为教师的基本属性,会积极主动接近才华出众者以获得教益。三者,教师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如何将榜样教育与专业知识融合,这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榜样教育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升人格境界、学识水平,方能大力推动校园榜样教育。
大学教育不仅是授人以“鱼”,更在于授人以“渔”。我们的培养目标不是造就被动接受的“产品”,而是能够理性思考,具备自我判断和自我选择能力,并能够达到自我教育、成长自立的人。思想和行动上的独立自主是当今大学生的诉求,校园榜样教育环境的开放性为大学生平等和自由获得信息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增加了大学生自主选择的风险。因此,大学教育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大学生自我选择、自我教育的能力,帮助他们寻求和确立判断事物的标准,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各类环境信息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成长和进步[10]。
优化校园榜样教育政治环境关键在于完善评价机制,构建相应的制度体系,没有评价机制和制度约束,榜样教育很容易流于形式和成为空洞的说教。高校教师、党员和学生干部作为应然的榜样,学校应该对其言行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第一,以评价机制促进教师、党员和学生干部严格自律,不断自新,保持先进性,发挥榜样作用。第二,通过对榜样的自觉性评价、互动性评价、开放性评价、即时性评价等,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积极互动,明确哪些是先进典型、是倡导的,哪些是糟粕、是要抵制的,形成弘扬正气,批评落后;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爱憎分明,公正公道的良好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另一方面,从制度上保障榜样的合法权益,使广大师生敢于成为榜样、愿意成为榜样、能够成为榜样。制度不仅是刚性的规定,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环境,深刻影响身处其间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榜样的权益不仅仅局限在校内,很多涉及他们就业、职业发展、社会评价和法律保护等,需要政府层面加强相关法制建设。学校层面则可以从宣传、奖励、教育及培训等方面对榜样实施制度性保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选择的多元化使生活丰富多彩,对我们榜样教育有着积极意义,同时,文化或者价值的多元化也往往会使人们在价值生活上无所适从。檀传宝教授发现,由于多元化与“全球化”的密切联系,多元化时代又是一个极容易被操纵、被引诱的时代。当发展中国家或者弱势文化群体宽容和膜拜某些价值观(往往属于强势文化)的时候,多元化恰恰可能变成一个文化强权、价值灌输的工具。面对压力,我们教育者常会恐惧,于是不由自主地使榜样教育滑入“填鸭子”、“捂盖子”的境遇。
“填鸭子”、“捂盖子”是强硬的教育手段,可能短期见效,但很难为继,润物细无声才是真正的教育。大学生独立性、选择性、判断力日益增强,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全方位、多角度,潜移默化的。充分整合资源,优化校园人文环境,我们完全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教育学生。第一,以校园人文景观、教风、学风等凝练师生共同的价值观,确立学校精神文化进行推广、深化。第二,重视课堂教学,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榜样教育相结合。课堂是权威的教育阵地,榜样教育的内容必需精选,契合学生实际且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同时,在教育方法上要注意与专业知识渗透融合,以隐性方式影响学生榜样选择。第三,充分利用网络,进一步提升榜样教育的影响力。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和有说服力、感召力的先进典型占领网络,使师生易于接受榜样的影响;另一方面,无需一味屏蔽不良文化内容,而是采取辩论、释疑和批判的方式,在互动中培养正向的意见领袖,引导广大师生做出正确榜样选择。
[1]杜玉波.以先进典型培育为抓手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光明日报,2011-07-15(06).
[2][5][美]阿尔伯特 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 [M].林颖,王小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473-475.
[3]李成华,田军鹏.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反思与重塑[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2(2):125-126.
[4]张绍孔.德育环境浅论 [J].道德与文明,1985(5):18-19.
[6]胡锦涛.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和强大舆论力量 [J].高校理论战线,2003(12):1-2.
[7]陈世海.先进典型效应弱化的原因分析 [J].中国青年研究,2006(3):9-11.
[8][10]赵经,袁晓建.高校政治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4):573-576.
[9]廖小平.论道德榜样 [J].道德与文明,2007(2):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