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洁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历史时期榆次与太原的隶属关系研究
高 洁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通过观察史料,可发现在清代以前,无论国家的政区制度发生怎样的变化,榆次一直都隶属于太原之下。而经过近代的战争变动,于1948年解放后,逐渐从太原脱离出来,历史上也开始出现榆次市或晋中市、榆次专区等等概念。对于这种变化,文章复原榆次历史上与太原的隶属关系,并就这种变化进行分析。
榆次;太原;历史关系;行政区划
太原市是山西省省会,位于山西省境中央,太原盆地的北端,于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部,西、北、东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全市整个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地处南北同蒲和石太铁路线的交汇处。现在的总面积达6988平方千米,下辖六区,约4201591人。距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
榆次区现属山西省晋中市,位于山西中部的晋中盆地,太行山西麓,东与寿阳县交界,西同清徐毗邻,南与太谷县接壤,西北与太原市相连。现在全区面积为1311平方千米,人口有63万,下辖6镇4乡。
建国前,榆次均属太原管辖,之后经过各种变故,榆次的行政层级一直在发生变化,从一直隶属于太原之下发展为独立的市或区。
而现在又有许多人在讨论榆次要归入太原进行管理,于是本文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进行分析,来探讨这种消息的可行性。
榆次历史悠久,在鲁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榆次称魏榆,公元前514年称涂水,战国时始称榆次。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设榆次县,之后历代相沿。[1]
秦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36郡,其中即有太原郡,下有榆次县。
汉承秦制,仍设太原郡,属并州其中含县21个,榆次县就位于其中。[2]
《晋书》载:“并州统郡国六,县四十五,户五万九千三百。其中太原国为秦置,统县十三,户一万四千,其中含榆次。”[3]
《魏书》载:“并州领县五,县二十六,其中太原郡领先十,榆次,真君九年并晋阳,景明元年复。”[4]
《隋书》中也有相同的记载,更注明在后齐时榆次改称中都,仍隶属于太原郡。
根据《新唐书》的记载:“(太原)北都:天授元年置,神龙元年罢,开元十一年复置。天宝元年曰北京,上元二年罢,肃宗元年复为北都。统县十三,含榆次。”[5]
宋朝时,太原属河东路管辖,在太平兴国四年,降为紧州,并毁其城,移治于榆次县,后又恢复。[6]
元朝时,太原府由冀宁路管辖,明时属河东山西道宣慰司管辖。洪武时,太原府领州五,县二十,其中含榆次县。
清置与明相同,仍属太原管辖。
在整个封建时期,虽然历朝历代的行政区划不完全一样,也经常改变其设置。但是榆次县从未脱离过太原府的管辖。
辛亥革命后,山西省已将清代各道裁撤,民国二年三月置中路道,辖阳曲、太原、榆次、太谷等43县。民国十六年废。[7]
此时,太原已降为县级,与榆次同级,而且榆次也不属于太原管辖,而是直接隶属于冀宁道。
而民国十年时,又置山西省太原市,为其省会,仍设榆次县。
抗日战争胜利前,阎锡山曾在此设立行政督察区,但均未得到行政院的核准。民国三十四年(1945)8月时,将全省换位16各行政督察区。其中第八区辖阳曲、太原、太谷、榆次等八县。后又改为14各行政督察区,太原市及阳曲、榆次等5县由省政府直辖。
由于国家政局动荡,各项政策频繁颁布,导致此时太原地位的升降不一,或为县,或为市,而榆次也或由省直接统辖,或隶属于太原之下。
抗日战争期间,榆次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其中正太路以南各县属太行区,正太路以北属晋察冀边区。
1948年华北野战军第十八兵团在晋中人民的积极支援下,向蒋阎集团进攻,解放了14座县城。于是,为了适应最后解放太原的战争需要,8月1日组成了晋中区,其政权机关称晋中行署,驻于榆次,归华北人民政府领导。下辖三个专区。第一专区:盂县、阳曲、忻县、平定、寿阳、五台、定襄。第二专区:汾阳、孝义、文水、交城、清源、徐沟、晋源。第三专区:太谷、榆次、祁县、平遥、介休。[8]
这时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晋中区。从此开始了榆次脱离太原管辖的历史,走上独立建县、建市或区的历史。
1949年10月在榆次设置榆次专区,辖十三县和一个工矿区。[9]
1954年将榆次县城关区改设榆次市,由省直辖。
1959年1月,榆次专区改为晋中专区,晋中专区辖2市、7县。
1963年撤销榆次市,恢复榆次县。晋中专区辖20县。
1970年晋中专区改称晋中地区。晋中地区驻榆次县。辖阳泉市及榆次、寿阳、盂县等20县。
1971年恢复榆次市,榆次县迁驻长凝。晋中地区辖2市、13县。
1972年阳泉市改由省直辖。晋中地区辖1市、13县。
1975年榆次县迁驻榆次市。晋中地区辖1市、13县。
1983年7月,撤销榆次县,并入榆次市。
1999年9月,撤销晋中地区和县级榆次市,设立地级晋中市。其具体内容包括:(1)撤销晋中地区和县级榆次市,设立地级晋中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榆次区。(2)晋中市设立榆次区,以原县级榆次市的行政区域为榆次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东顺城街。(3)晋中市辖原晋中地区的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榆社县、左权县、和顺县、昔阳县、寿阳县和新设立的榆次区。原晋中地区的介休市由山西省直辖。
建国后,榆次开始独立于太原发展,但是从上述史料中可以发现,其发展过程是复杂的。辖区不断变化,级别也在不停变化,名称更是不稳定。
整个封建社会的两千年里,榆次都一直稳定的隶属于太原之下,辛亥革命之后经过一系列改动,之后,抗日战争的爆发促使榆次开始独立发展,最终建国后独立成市。但是后来又几经改动。其中涉及原因复杂,可从两方面来分析,即建国前榆次逐步从太原析出的原因和建国后完全独立成市却时常变动的原因。而建国后的变动主要是根据国家政策的变动产生的变化,所以本文只讨论第一方面的原因。
偌大的国家进行管理,就需要将国家分成若干政区的层级进行管理,不同的层级管辖不同的幅度。其中,层级和幅度之间成反比例关系,层级数多,则每个层级管理幅度就小;反之,层级数少,每个层级管理幅度就大。层级是行政区划体系中最基本的关系,一般而言,层级越多,上下阻隔越甚,政令不易贯彻,下情不易上达,中央政府也就越难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因此从中央集权的角度看来,应划分尽量少的层级,但由于管理幅度的限制,层级也不能随意减少。
行政区划体系最重要的变迁就是层级的变化,它集中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此消彼长的过程。
按层级变化情况,可将秦至民国初年的政区变迁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由郡县两级制变为州郡县三级制;第二阶段是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重复由两级制变为三级制的循环,但是是从唐之前的州(郡)县二级制变为道(路)州县三级制;第三阶段是元明清时期及民国前期,从多级制逐步简化为三级制,以至短时的二级制。元朝作为少数民族统一中原,在制度政策上选择将被征服政权的几种临时的和永久的区划都叠加起来,因此在一些地区最复杂的层级可达到五个之多,如“省-路-府-州-县”,而有些地区还是最简单的省领路或省领府、领州。明朝开始简化政区层级以加强中央集权,撤销路,改路为府。将州分为直隶州和属州两层。清朝时雍正又简化为“省-府-县”三级。民国建立后,裁府撤州,以道作为省县之间的一级政区,形成“省-道-县”三级制。到南京国民政府时,直接把道这一级也取消了,完全恢复到秦代郡县制类似的“省-县”二级制。但是此时省的数目只有秦郡的五分之三,而县的数目已达秦县的两倍。所以在二三十年代之交,随着“剿共”的政治需要,在省中设行政督察专员,形成“省-专区-县”的虚三级制。建国后,将专区改为地区。[10]
从中国从古至今的政区层级发展沿革来看,县作为最基本的政区单位是历年都没有改变的,因此榆次县的地位是不变的;由于国家在政区制度上的变化,太原最初为太原郡,后为太原府、冀宁路、冀宁道等,无论其名称发生怎样的变化,都直接或间接统辖县级,所以在整个封建时期,榆次受太原统辖的地位很稳定的发展下来。
但自从辛亥革命后,无论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还是北京政府、南京政府时期,都改革过政区制度,所以这时出现了混论,太原从市降为县,与榆次平级,后又恢复,又高于榆次。
在全国为了“剿共”设立行政督察专员时,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山西全省分为16各行政督察区。其中第八区辖阳曲、太原、太谷、榆次等八县。后又改为14各行政督察区,太原市及阳曲、榆次等5县由省政府直辖。可见这时太原与榆次同由督察区直接管辖,无高低上下之分。
这种混论现象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时期,山西地区沦陷,到1948年时,为解放太原,在榆次成立革命根据地,并解放了榆次等地后,在此成立晋中区,为建国后的设置奠定了雏形。
由于封建时期各项制度的稳定性,所以由太原管辖榆次这种状态也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随着辛亥革命的震荡,政区制度也发生震荡,出现混论,经战争后又随着制度变化榆次逐渐析出。
榆次由来已久,早在《竹书纪年·周书》中便记载:“上古帝榆罔凭太行以居冀州,榆罔之后,国为榆州,榆州之亡于西周之末”。西周时,部落首领榆罔(其祖为神农氏)的后裔在榆社(山西榆社县)一带建立榆州国,与之相次接属之地称榆次。其历史悠久,建县很早,其地位不容小觑。能从太原析出也具有一定的必然趋势,具体如下:
榆次位于晋中盆地,即太原盆地,可知二者的地貌事是基本一样的,同时,可知二者的距离相近。据《清史稿》记载,在太原府下辖的十县中,榆次与其距离只有六十里,其余基本都在百里之处。这也是为什么整个封建时期榆次都如此稳定的隶属于太原。
那为什么进入近代之后榆次逐渐析出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交通。明清以来,晋商兴起,其票号遍布全国,伴随其商业的扩展交通事业也得到一定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是在近代之后,公路、铁路事业日益兴起。而现在国家的石太线、南同蒲、太焦三线交汇于榆次。另外,太旧高速、大运高速以及108国道穿境而过。所以榆次素有“太原南大门”、“省城门户”之称。
正是其便利的交通以及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榆次的地位在战争时期显得尤为重要,当时太原并未解放,作为门户的榆次独立成市也就顺理成章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三大抗日根据地在榆次联袂,成为各根据地的前沿,是连接各根据地的重要地下交通站。这更映证了榆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另外,虽然榆次几千年来都是县级,但是其人口并非不多。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在太原府下领十县,其中编户超过五十里的县只有3个,榆次县就位于其中。到乾隆时期,其编户更是为全府中最多的县。据民国时期的地方志记载,榆次在金以前辖地最广,户口亦最盛,大定初以地广民众乃割部分人口分别给予寿阳、平晋、太谷、徐沟、阳曲,最后仅存三万二千六百户,可见其人口之众。至明清以来,户口更是倍增,有二十余万,远远超过其他县。
众多的人口,就意味着赋税的丰硕以及经济的发达程度。的确,当时榆次县的经济在同级县中是遥遥领先的,所以这两方面原因为榆次析出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因此战争胜利后,作为新的区划,榆次正式从太原析出,在这里建立了晋中区,脱离了太原的管理。
最后,由于榆次经济的发展等方面的原因也作用于其中,所以,榆次独立成市就势在必然。
建国后,由于政治局面并非十分稳定,国家也一直制定措施改革政区措施,所以就造成了榆次层级的上下调整。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当国家政治制度处于稳定时,社会各项制度都正常运转,一旦社会波动,即使是很稳定的制度也可能发生变化。就如本文提到的政区制度。由于封建社会的稳定性和继承性,整个社会都有序地发展着,榆次自建县以来因地理位置紧靠太原,同时本县面积有限,因而长期隶属于太原之下,而太原则自古以来就是河东的中心,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经济发展,都远远超越其他地方,所以无论是太原府还是并州、冀宁路都负责管理榆次。伴随着近代的到来,在榆次经济发展,人口众多的基础上,随着交通事业的兴起,也走上了独立发展建市的道路,其析出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现在时常有人说榆次将作为太原下辖的一个区归入太原发展,这种消息由来已久,但究竟有没有这种可能,值得我们深思。从榆次和太原的历年隶属关系中看,距上一次榆次还属于太原时已近70年,并且现在榆次是晋中市的中心地位,属晋中市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所以,榆次从晋中析出,并入太原市这个问题,还值得我们思考。
[1]乌杰.中国城市概览[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
[2][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2.
[7]周振鹤主编,付林祥,郑宝恒.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8]刘纬毅编,郝树侯校.山西历史地名录[M].山西:山西省图书馆编印,1979.
[9]史为乐.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1949-200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周振鹤,李晓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先秦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The Affiliation Research of Yuciand Taiyuan in History
Gao Ji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hui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39)
We can find that Yuci is a part of Taiyuan by observing books.After 1948,Yucibecomes independence from Taiyuan..But the conception has been changed until 1999.This articlewill restore the Yuciwith Taiyuan's affiliation and analysis the cause.
Yuci;Taiyuan;historical affiliation;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K290
A
1673-2014(2012)04-0092-04
2012—05—24
高 洁(1988— ),女,山西榆次人,历史学硕士,主要从事历史城市地理研究。
(责任编辑 王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