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武术的传承与保护

2012-08-15 00:45朱传忠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八极拳回族传统武术

王 敏,朱传忠

回族武术的传承与保护

王 敏,朱传忠

回族武术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它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结合,同时凸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在其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困境,需要多方面力量竭诚合作,挽救回族武术的衰弱趋势,利用现代传媒手段,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回族武术;传承;保护

武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凝聚着各族人民的智慧,在增强人民体质、维护中华民族尊严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回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在民族交往的实践中研习和发展出新的武术套路,开创了新的门派,为繁荣中华武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回族武术同样面临着传承和保护的时代课题,从学理上探讨回族武术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必要。

一、回族武术概述

回族武术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回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近年来,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收入了多项回族武术,如“天津回族重刀”、“沧州回族武术”、“查拳”、“心意六合拳”、“八极拳”等。下面就对这几种回族武术进行简要的介绍。

天津回族重刀。形式主要是以表演为主,通过表演来展示演武者的功力和技巧。颇似杂技中的技巧表演,没有固定的武术套路,只是以一种功法的形式出现。由于所舞的重刀一般在80斤以上,俗称“样刀”。拿、舞都有一定的模式,在展现力量的同时,体现出演练者高超的技巧。在我国古代的武举考试和民间习武时都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考评内容。

沧州回族武术体系。是一个武术体系,内容包括多个拳种和流派,其风格特点差异较大。一些拳种的功法特点、技击要领、演练形式各不相同,但各门派和拳种之间又有内在传承之缘,许多当地的武术名家都能擅长多个拳种和流派的功法习练要领,并融会贯通其风格特点,从而形成一个大的回族武术体系[1]。诸如八极、六合、弹腿、滑拳、查拳和苗刀、风磨棍等拳械内容。

查拳。查拳是一个独立的拳种流派,由于多在回族群众中习练和传承,因此也被纳入回族武术体系中来。据考证查拳由清朝雍正初年武进士、山东冠县回族人沙亮所创[2]。清朝末年,查拳已臻完善,并传播于全国各地,并在河北形成了南、北两派。现在查拳流行于鲁、豫、冀等省份。

心意六合拳。心意六合拳又称守“洞尘技”。由于此拳术是由心生意,又由意转化为拳法招数,故又名心意拳。相传由明末清初的武术家姬际可所创的,后传入河南、河北、上海等地,主要在回族群众中传承。按照地域的分布,可分河南派、河北派、上海派等;其拳法讲究三节、四梢、六合、五行、十大形,深受少林拳术和道家内丹派思想的影响[3]。

八极拳。八极拳又称吴氏八极拳。其奠基人为清朝乾隆年间沧州孟村的回族吴钟。八极拳法之拳械套路主要有:八极架、八极拳、六大开、八大招、四郎宽拳、六肘头、太宗拳、太祖拳、华拳、飞虎拳、春秋刀、提柳刀、六合大枪、六合花枪、行者棒、八棍头、纯阳九宫剑等。拳械套路可单练,亦可对练。八极拳法至今日,已传11世。

回族武术远不止上述五种,比如还有失传的回回十八肘、流行于世的马氏通备,其范围包括拳法、腿法、刀、剑、棍、棒等等,可谓包罗万象。

二、回族武术的特征

回族武术不仅与中华传统文化密切联系,同时也具有回族文化的独特之处。

(一)回族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1.回族武术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借鉴。儒家对回族武术的渗透主要体现在注重“武德”上。如心意六合拳的第三代传人马梅虎制定了五个明确的传拳规则:一是宁可失传,也不乱传。规定“四不传”,即忤逆不孝不传,贪财如命不传,逞能欺人不传,酒色之徒不传。二是师不正不投,徒不正不收。要求是为师者以严为则,教徒必成;为徒者敬师如父,学则必成。三是无事不找事,有事先避事,遇事不怕事。四是不求千势有,只要一招精。五是功成艺就,决不允许在街头闹市卖艺求钱。这些拳规深受群众赞誉。[4]其规定中体现着守礼、崇德、节制、重行,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是一脉相承的。

2.回族武术深受阴阳学思想的影响。如《心意六合拳谱论》中曰:“五行:金、木、水、火、土,内对五脏,外应人之五官,如心属火,心急勇力生;肝属木,肝急火焰蒸;脾属土,脾动大力攻;肺属金,肺动阵雷惊;肾属水,肾动快如风。此五行之存于内也。目通于肝,鼻通于肺,耳通于肾,口舌通于心,人中通于脾。此五行之著于外也。故曰,五行真如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自灵之。五行真确论也,而最宜和也。心手通属火,鼻尖通属金,火到金回,亦自然之理,而余此类推也。”以“五行”对应“五脏”,将外在的宇宙构成要素内化成身体器官的性质,是对传统阴阳“五行”的再发挥,与我国“养生学”的基本理论是一致的。

3.回族武术中的“易学”色彩。回族武术与中华传统武术一脉相承,皆有易学色彩。“易”即变易也,强调招数与招数之间、心意与动作之间的变易。如八极拳中的《吴氏八极拳谱》道:“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太极变化为八八六十四卦,能先知未来之事,八极分为八八六十四手,有扶弱敌强之能。”[5]从太极变化为六十四卦的原理推导出八极生六十四种招数。心意六合拳中的心与意、意与式的转化也是易学思想的体现。

4.回族武术中的佛、道因素。如前所述,心意六合拳受到少林拳法和道教内丹派的影响,而注重“心意”的作用。而从回族武术中拳法的名称上,亦可以体现出佛道因子。比如,八极拳中的“行者棒”的“行者”一词,即属于佛教词汇,原意为佛教中重视苦行的僧人,《水浒传》中的武松出家后被称为“行者”亦源于此。而“八极”一词,可溯源于《易传》的“八卦”与“太极”之说,属于我国原初文化中的词汇,但由于“太极”一词多用于道教中,并被赋予了固定的道教内涵,所以“八极”一词实际上带有更多的道教因子。由上可见,回族武术在长期的流传和发展中吸收了非伊斯兰教的其他宗教因素,显示出回族武术的包容性。

5.回族武术体现着我国文化中刚柔并济的特色。早在先秦时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理念就已经深入人心,并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支撑着中华民族度过历史上的险境和坦途。而在回族武术中有注重力量型的,如天津回族重刀;有注重柔软型的,如八极拳。但任何一种武术形式都不是单独注重力量也非独重视柔弱,而是刚柔并济、以柔克刚、以刚带柔,这无疑是对我国文化特征的充分体现。

(二)回族武术的个性特征

回族武术的形成与回族的居住特点、地域因素、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回族与我国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不同,其本身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地域分布特点,基本上遍布全国各个省份。回族的这种居住特征,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回族武术在祖国各地的传播。

其次,回族武术流行的地区历史上多是地理枢纽之地,如河北沧州、山东冠县、河南洛阳、周口等地。地理因素也增强了在全国的影响力。

再次,伊斯兰教作为回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对回族武术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民间流行的拳术“汤瓶七势”的收起式都以穆斯林洗“阿卜代斯”(即小净)的汤瓶为标记,整套动作刚柔并济,与穆斯林礼拜相似。可以说,回族武术中的动作与宗教仪式的结合,化为外在的表现形式,具有浓重的穆斯林文化特色。

三、回族武术的传承与保护

作为中华传统武术重要组成部分的回族武术面临着较为严峻的传承和保护形势,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更好地保护回族传统武术项目,是大家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下面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的角度来阐述回族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问题,以期有所启示。

(一)回族传统武术传承与保护的基本原则

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在经济全球化、物质诱惑日益增多的今天,文化遗产的保护正变得日益困难。回族武术保护的传统“文化生态”已经遭到了破坏,使得传承与保护工作显得更为急迫。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其次,必须坚持传统武术传承与保护是一项长期工程、系统工程的总原则。传统武术保护是一项长期的事业、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同样,回族传统武术的保护,也应该坚持这一总原则。

最后,必须考虑到回族传统武术所具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特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武术,其传承具有“本真性”、“活态性”及“人本性”等特征,需要原原本本地加以传承,防止传承过程中出现“伪传统武术”。

(二)回族传统武术传承与保护的措施

回族武术在当前的“文化生态”下,正处于一种进退维谷的尴尬境遇,如何更好地采取措施传承回族武术是政界、学界、武术界共同关心的问题。以下措施有助于回族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

首先,加大对回族武术的普查和发掘力度。改革开放后,国内武术界兴起了挖掘整理传统武术的大潮。然而随着一代老武术家的过世,回族传统武术的传承再次面临着濒危境地。以心意六合拳的河南派的初传地洛阳为例,其流传情况不容乐观。

其次,在回族传统武术的保护中,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除去加强立法和政策指导外,成立相关部门从事传统武术的发掘和整理工作也是必要的。同时,政府应该为本地区的武术传承人提供必要的场所和有利条件。

再次,在回族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中,关键是要发挥传承人的作用。[6]传承人是保护传统武术的关键,作为只在回族内部流传的武术,传承人的遴选和确定显得更加重要。应该适当放宽遴选和确认的条件,不妨设置两人以上的传承人,以增加传承的范围与广度。同时,可以适当改变传承的方式,比如打破“传回不传汉”、“传男不传女”等束缚。

最后,充分发挥网络等电子媒体的宣传和传播作用。传统武术的传播和宣传,可以充分借助于网络这一媒体。传统武术网站的开通证明了网络的无穷力量,网络巨大的传播力量有助于人们了解和认识回族传统武术,吸引一定的人群参与到武术的传承与保护事业中。

总之,回族武术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各级政府、武术界、学界的共同努力,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传统武术包括回族武术定能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大亮点。

[1]刘汉杰.沧州回族武术文化初探[J].西北民族研究,1997,(1):173-187.

[2]马建春.回族武术概述[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0,(2):38-43.

[3]陆草.论中原回族武术[J].中州学刊,2007,(1):154-160.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瀍河文史资料[A].河南:洛阳,1990.105.

[5]吴丕清.回族武术八极拳考述[J].回族研究,2004,(3):83-86.

[6]虞定海,牛爱军.中国武术传承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129.

责任编辑:郭一鹤

G85

B

1671-6531(2012)02-0060-02

王敏/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国际政治研究中心讲师(河南洛阳471003);朱传忠/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在读博士(陕西西安710069)。

洛阳市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改革开放后的瀍河回族区发展问题研究” (2010D158)

猜你喜欢
八极拳回族传统武术
月山八极拳传承探析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和平年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极拳的传承
浅谈月山八极拳的历史起源和风格特点及其现代传承
没有白学的八极拳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