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茹
(仰恩大学经济学院,福建泉州 362014)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面临的“大敌”
——“碳关税”
陈 茹
(仰恩大学经济学院,福建泉州 362014)
本文基于对“碳关税”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通过数据分析阐述“碳关税”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成本的不利影响,进一步提出我国政府及企业的策略准备。
碳关税;纺织服装业;低碳经济
欧盟最早提出“碳关税”,主要针对未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和未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发展中国家,而瑞典、挪威、荷兰等国更是相继在国内开征碳税。按照《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的要求,2020年将会对来自碳排放要求宽松国家的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欧美发达国家对实施“碳关税”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了,为什么发展中国家还未受其害呢?究其原因,实际上在于几个准备工作还没做好:首先,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的经济陷入萧条,征税必将使国内产业成本相应增加,降低产品竞争力,因此现阶段她们不可能冒险开征“碳关税”。其次,国际上关于“碳关税”的争论在于:发达国家认为它是一种“边境调节税”及“间接税”,不违背WTO规则;而发展中国家强调它是一种贸易保护措施,是高于本国同类产品所征收的税,违反了非歧视原则。最后,发展中国家对于“碳关税”的实施明显处于劣势,作为高碳排放的主要国家,征税就意味着成本增加、机会减少、产品竞争力下降。综合看来,征收“碳关税”在近期很难找到合适的机会全面实施。
据全球纺织网记载,2011年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实现全面增长,累计贸易额2710亿美元,增长19.5%,其中出口2479.6亿美元,增长20.1%,创历史新高。其中对欧盟累计出口534.5亿美元,增长19.7%;对美国出口376.7亿美元,增长11.7%;对日本出口271亿美元,增长20.8%;对东盟出口198.6亿美元,增长34.1%;对非洲出口增长25.1%;对拉丁美洲增长38.1%;对中东地区增长26.9%。
上述数据表明纺织服装品出口增长的现实,但实际“回落”的局面也不能忽略:2011年我国纺织服装贸易增幅低于货物贸易增幅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低0.2个百分点;对欧盟出口增幅较上年回落4个百分点,对美国出口增幅较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从出口指数上看,纺织服装品数量指数为93.8%,实际为负增长。主要原因在于棉纱价格的上涨、欧美订单的减少、劳动力成本的增加等。
作为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在国际上举足轻重,但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高污染、高耗能也是突出的问题,且我国产品多数以低价作为出口优势,很容易成为课征“碳关税”的对象,由此产生的不利影响极大:其一,征税在一定程度上迫使我国企业要大力发展节能减排,提高产品的生产成本;其二,征税使我国产品的交易成本也将相应增加。
根据冯宗宪等人对“碳关税”税率的研究结论:美国规定2020年之后征收10到70美元/吨碳的关税;2009年法国时任总统萨科齐单方面宣布将征收35美元/吨碳的关税;日本已经开始在国内试行碳税,税率在2400日元/吨碳;全球平均征收范围大致在30到60美元/吨碳。如果征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成本就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可想而知,成本的增加会使一些企业选择将产业转移到成本更加低廉的国家,我国的出口量就会减少;同时产品竞争能力被削弱,从而影响我国的就业率。
1.对外积极参与有关碳排放的相关国际活动,强调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保护。第一,在参与各项国际环境公约和多边协定的讨论和谈判中,中国政府应该适时提出有利于自己的主张,如利用与WTO规则的冲突反对发达国家单方面征税,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争取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等,以避免“碳关税”的影响,使纺织服装企业受益。第二,积极参与碳排放核查资料的国际标准的修改和规则的制定,如强调以历史累积排放量为标准确认温室气体损害责任,以人均GDP或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标准确定减排成本的分担,及时发布有关国际碳排放的相关资讯,为纺织服装企业应对“碳关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对内加强政府的主导及政策作用,强调对纺织服装企业的利益保护。第一,发挥主导作用,收集最新的能源、节能减排技术,通过各种平台向纺织服装企业进行信息传递,利用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的专业知识为纺织服装企业服务,提高对“碳关税”不利影响的警惕。第二,推行“绿化”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申请绿色认证,实施相应的绿色税收、绿色信贷等配套措施,比如我国可以考虑在国内开征碳税,用政策“绿化”纺织服装企业,用“绿化”消除“碳关税”的不利影响。第三,“绿化”政策必须在充分保护企业的利益之下逐步进行,必须和其他政策相配合使用。如在征收纺织服装业国内碳税的同时,实施纺织服装产品进项税扣除;对纺织服装业人工工资在计征增值税时允许扣除;对部分创新企业和品牌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返”;对中小企业加大银行的信贷支持等,用扶持政策帮助纺织服装企业应对“碳关税”。第四,加强引导,将纺织服装业与其他行业进行联合布局,形成产业链,与重点项目形成配套,促进产业升级,完成“碳关税”壁垒的跳跃。
1.研发阶段。“碳关税”的本质在于节能减排,如果在研发阶段企业就充分考虑环境因素,有效地改进产品的环保性能,就能从根本上消除征税的不利影响。
2.原材料采购阶段。传统的服装业多以化纤织物为原料,碳排量很高,若征收“碳关税”则影响极大,因此使用新型原料是一种出路。
3.生产阶段。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使用清洁能源、加强用能管理,实现减少碳排量。如服装企业中针车是耗电主要生产环节,如果使用新型电脑针车,不仅工作量提高50%以上,而且省电超过三分之一。
4.最终产品质量认证。企业应深入了解欧美日的能效等级新标准、低碳认证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把节能、环保、高附加值作为出口标准,以此来缓解“碳关税”带来的不利影响。
5.从国际市场入手多方位发展。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又是它们积极提倡的,因此企业应开拓新市场,加强与东盟、非洲、拉美等区域经济体的贸易,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发达国家的“碳关税”。
低碳经济下,我国纺织服装业对“碳关税”避无可避。如果其全面实施,将直接增加我国企业出口成本,削弱全球竞争力,并可能进一步威胁到2000多万纺织服装从业人员的就业与发展。因此我国政府及企业必须准备应对策略,直面“碳关税”这一“大敌”。
[1]我国2011年纺织服装贸易前高后低[EB/OL].(2012-02-23)[2012-03-01].http://www.tnc.com.cn/news/detail/1/9/d193465.html.
[2]冯宗宪,于璐瑶,何阳.碳关税征收情境下的中国产业竞争力变动态势和对策分析[EB/OL].(2012-02-02)[2012-03-02].http://www.acs.gov.cn/sites/aqzn/zjbk.jsp.
[3]沈可挺,李钢.碳关税对中国工业品出口的影响——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评估[J].财贸经济,2010(1).
F832
A
1008-178X(2012)08-0034-02
2012-03-22
陈 茹(1977-),女,福建福州人,仰恩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从事国际贸易、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