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地方工科院校课程设置改革探讨

2012-08-15 00:44
电子世界 2012年17期
关键词:工科应用型设置

在全球经济体系一体化进程逐步深入过程中,动荡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暴露了我国原有产业结构弊端和经济增长模式的缺陷。为使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为确保中国国家经济结构的安全,我国政府适时提出了“调结构、促转型”及兼顾民生的(其中考虑就业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稳增长”的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但给社会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同时也给高等教育事业提出了众多现实性的思考。因为对“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战略(2009-2010年)、对“国家创新体系”(2011年)建设构成决定性支撑的是人力资源、人才素质。当今,“研究型”大学稳居我国高等教育金字塔的最顶端,它们肩负着为社会发展与民族进步培育社会精英的历史重任,在“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日益确定的情形下,着眼于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也应该变得更为具体和现实。

1.地方工科院校办学定位

人类认知能力的提升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所引发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成了世界范围内传统大学观念的更新及大学模式的演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教育观念有了颠覆性的变化。世界上“综合型”大学、“研究型”大学不再只强调对技术规范的顺应、学习,而是把对“知识创新”人才的培养放在首要地位。在我国高校类型划分中,“应用型本科”以其显著的“应用型”和“范围性(服务地方经济)”区别于“综合型”或“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办学定位,使得其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2.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

针对地方企业最看重的大学毕业生能力调查中,工作的“胜任能力”高居首位,其后依次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地方工科院校学生,很多企业家更赞同“创新意识”一词)。

在企业最为看重的“胜任能力”细分研究中,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和“融入”被排在非常显著的位置,随后才是“独立的岗位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调查样本中,有超过78.3%的企业家认为:独立工作能力可以在短期内迅速培养形成,而只有先认同企业文化、肯积极融入企业环境的高校毕业生,才能迅速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换、从学习到工作岗位的角色转换,才能长久的发挥自己的才智,积极地为企业服务。同时,被调查企业家中,有近六层人还强调:对企业文化的认同能力和融入能力都归为职业素质,都应该来源于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教育。

出于现代企业强调分工协作,而现代技术又具学科融合的特点,在“胜任能力”这一项中,被调查者还特别提出:企业同时非常看好那些具备组织、协调能力的高校毕业生:因为工序及工艺流程实施环节需要彼此间的配合,对问题的解决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

此外,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生存问题的同时还必须兼顾发展这一现实要求。因此在技术成熟、稳固前提下,对技术、设备、产品等进行逐步的升级、更新、改造是现代企业的特色之一,也因此员工的“学习能力”总是在被诉求中。现代企业总是乐于招聘经受过适当学历教育的人主要是出于这一考虑。

针对企业的人才标准,作为为企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地方性高等工科学校,在课程观上应及时更新,在课程设置上也应紧跟企业对人才需求标准的变化。因此,在更新的课程观指导下,地方性工科院校既要对原有课程设置进行结构调整,还要让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的技术要求。

3.传统课程设置弊端

课程观是对课程的基本观点或一般看法,是课程体系构架和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课程设置则是课程观中教学内容的展开。传统课程观以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性为依据,除强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知识体系的层次性外,还着重强调实践技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论知识铺垫之上。因此,传统课程设置是三段论课程,即“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专业课加实训、实践教育”;这种课程设置方法其本质仍着眼于“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目的,因此缺乏针对技术形成与技能应用的学习和实训,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有“学难以致用”的感觉,表现在企业中就是实践操作技能差、组织协同能力不强、岗位适应期过长。

4.课程设置改革探讨

立足于职业素质培养的地方工科院校课程设置改革,以培养学生的“胜任能力、学习能力”为主要切入点,由于教学中一直灌输现代企业特点,并强化实践技能教育的“应时性”、“应需性”——针对现阶段或一定时期的企业技术标准进行专项内容教育培养,并在可比拟的环境下训练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毕业生适应能力强,可以很好的融入企业环境并很快的适应岗位需求。

以培养学生的“胜任能力、学习能力”为主要切入点地方性工科院的课程观,其“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须跟得上“时代性和发展性”的要求,最终以服务地方经济和满足企业对人才、技术的需要为目的,课程设置原则上:

(1)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形式上、本质上都不能割裂两者间的联系,理论教学始终为实践技能的培养和形成服务。

(2)加深对通识课程的理解和认识,不但要把正确的人生观,还要把正确的职业观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训导与教育融入到通识课程学习中去。

(3)特别强调进行融入大学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教育——大学校园是对学生融入职业情境最好的教育、训练场地: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强化彼此间协作和包容意识等,这些都会为学生毕业后融于企业环境、融入企业文化奠定必需的观念基础。

(4)专业基础理论的教授,应建立在对行业知识结构体系的分解、释读上,在主干课程中找出“核心内容”,有目的性的增厚与行业技术标准相关、能顺应技术发展趋势的理论知识教育,教学中强调“过程性学习”,弱化结果考核。

(5)加强专业课程开发,因培养目标针对性极强,因此专业课程要源于企业技术标准;出于技术发展、更新的需求,部分专业课程又必须高于企业标准,使之既有实用性,又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还要融入创新思想启迪与教诲。

(6)更新教学思想,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环节不再截然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知识教学始终围绕“能力培养和形成”这一主线,理论教学每一环节始终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实践性环节也不再孤立的表现为身在现场,而强调必须融入环境——学生带着责任参与实践性环节训练。

5.结语

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主要办学目的之一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其课程观、课程设置应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始终把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课程模块划分、课程内容的确立都应该明确的与所要形成的能力相对应;在教学实施中,强调学习环境、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有机统—,强化“过程性知识”的学习;在培养技能的同时还需灌输协调、合作理念。一个符合“时代性和发展性”要求的课程设置,将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使得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用得以极大的提升。

[1]张冰,张明皓.能力培养与教学方法改革之管见[J].金融理论与教学,2004(4):60-62.

[2]史淑桃.大学生就业质量趋势下行的原因及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9(3):168-171.

[3]张冰,张明皓.能力培养与教学方法改革之管见[J].金融理论与教学,2004(4):60-62.

[4]朱晓刚.我国传统大学课程观探析——历史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7):9-11.

[5]邓晓荣.两岸应用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比较[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0,27(1):78-81.

猜你喜欢
工科应用型设置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