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特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

2012-08-15 00:43:59张红霞谢谦梅邓永兴范影影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17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特色人才

张红霞,谢谦梅,邓永兴,范影影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教研室,江苏 句容 212400)

高职高专特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

张红霞,谢谦梅,邓永兴,范影影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教研室,江苏 句容 212400)

高职高专特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是目前职业院校体育人才培养的薄弱点.在此环境下,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分析了当前我国高职高专在特色体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分析我国现阶段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前提下,城市休闲娱乐对特色体育人才的需求,以此为契机,提出了我国高职高专在特色体育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改革课程体系,搭建特色化体育学习平台,强化职业技能等方面特色定位.

高职;特色;专业人才;培养

高职高专特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是目前职业院校体育人才培养的薄弱点.现阶段,我国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培养体育人才的目标上和社会实际需求相矛盾,不能顺应社会对体育人体的需求进行体育人才的培养,很多院校专业设置不合时宜,教学观念落后,培养目标不明确.所以,探索我国高职高专特色体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高高职高专体育人才的培养力度,是我国高职高专面临的主要问题.

1 高职高专特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

随着职业院校改革的不断发展,高职高专在培养特色体育人才上,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很多院校还是不能完全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需要进行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分析,不能搞好特色体育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也不能突出学生个性,突出不了自己学院的培养特色,甚至不能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进行人才的培养.创新改革是高职高专特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基础.以社会就业为目标,以学生自身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本位,分析学校特色体育资源,开发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培养高职高专特色体育专业人才的关键.

特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是学校根据社会发展和职业需求,开设适合学生就业和职业技能培养的具有特色的体育专业,例如,休闲体育、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等,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成为特色体育人才.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职高职特色体育人才的培养要根据体育专业和相近专业设置,既要突出特点,又要突出特色,专业间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特色体育人才的培养也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所以在专业内涵建设方面也要围绕培养符合职业需求的方向发展.

高职高专特色体育人才的培养,要围绕特色专业开设课程,使学生在技能、理论、实践、训练等方面全面发展.发达国家对人才的培养就非常重视知识、创造、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

2 高职高职体育特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国家教育部出台的有关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表明,体育院校职业学校培养体育人才的目标是:体育专业毕业的学生要掌握社会体育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社会体育指导,具有指导大众体育健身,社会体育活动组织和管理,体育健康咨询与指导,体育产品经营,教学等等方面的能力.但是目前高职高专类学校在体育人才的培养方面还是比较单一,多数只停留在教育教学以及理论研究方面,像休闲体育、体育赛事组织等等特色化的人才培养力度还很匮乏.高职高专体育人才的培养要以服务社会为办学目标,但是很多学校一直沿袭传统的体育专业设置来进行招生培养,这就使得学校在人才培养上过于单一,不能突出特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就目前高职高专体育人才的培养上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特色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还过于宽泛,目标不够明确,从社会就业来看,其还不能突出职业学校的特色和优势.

(2)特色体育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设置没有安照社会对特色体育人才的需求而进行对接,致使很多毕业生毕业后仍难就业.

(3)特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4)有些学校不能因势利导,根据社会就业需求,搭建特色化的体育专业,培养特色体育人才.

3 高职高专体育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高职高专特色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够认真学习和熟练掌握一门或多门特色体育项目,如健美训练、体育舞蹈表演及训练等,这样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在一些业余体校、健身单位或体育传统学校等单位或企业从事体育教学、健身指导或体育训练等方面的工作,使学生在学校的所学能更好的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真正成为特色体育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随着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高专体育专业也对教学进行了大力的改革,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方法指导、教学手段等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逐步建立了具有特色的体育人才培养机制,高职高专特色体育人才的培养不能守旧,而是要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质量和数量.建立以合理的课程发展体系,突出教学特色,结合职业培养的目标和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创造性,是学生能够学到学生安排的特色内容,充分发挥学校特色体育人才培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持续性.

3.1 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高职高专要对体育课程进行优化设置,为学生提供一个有特色的教育平台,从而使得特色体育课程能够付诸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体育课程优化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课程体系,了解课程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要协调好公共课、专业课的关系,要调整好公共课专业课的比例,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就业拓展更广阔的空间.此外还要根据市场需求,以及就业需求来增设社会急需的专业,增设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从而使得学生能与时俱进,实现各个专业群的优势互补,也可以突出特色,将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进行整合以突出体育专业特色为主,培养个性化、创新型的人才.

高职高专特色体育人才的培养,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课程改革,要以就业为根本导向合理安排课程.人才的培养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服务于社会,所以,课程也要结合相关的体育技术领域的内容和社会职位的职责要求来安排课程,并且以工作流程为导向,融入职业标准.

3.2 搭建特色化教学平台

特色体育人才的培养是建立在特色体育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的,因此高职高专要搭建特色体育平台,让学生通过平台获得特色的教育,进而成为特色体育人才.

(1)教学平台.高职高专特色体育人才的培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设置上要缩短或者减少职业性或者技术性较低的课程,多设置一些实用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例如休闲体育、公共体育管理、体育消费心理等等方面的课程.教学方面,特色人才的培养也要采用特色的培养方法,不利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来进行讲授,应该创新教法,多采用研讨、启发、体验等方法,并增加一些教学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还可以安排课堂模拟等以提高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时候还要根据课程的需要,实时的安排社会实践,例如体育保健类的课程,只进行理论学习不进行实践是学不到真正的保健按摩知识的.这样理论和实践的有机整合,强化了学生的知识.为特色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习平台.高职高专特色体育人才的培养,利用职业院校的便利来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高专学校应当抓住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个机遇,利用行政部门给予的特权,与各种体育公司、体育协会、企事业单位进行信息交流与合作,建立长效沟通机制.通过用人单位,协会等进行的信息沟通,可以进行资源的整合,进而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探寻培养符合其专业要求的人才.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实习岗位,实训环境,在仿真的工作岗位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合作办学培养特色体育人才,学校还可以和体育娱乐会所、健身俱乐部、户外运动公司、体育用品公司等企业进行合作办学,通过学校的科研、人才等教育资源的优势来为企业或者公司提供多元化、先进性的人才,为企业或者单位进行项目开发,营销、管理,培训咨询等提供技术支持,从而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

3.3 强化职业生存技能

职业技能培训是高职高专体育人才走向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高职高专的学生如果要想变成有技能的体育人才,就要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并把知识、素质、能力三者的关系处理好.鼓励学生多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组织的各种专业技能考试,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终生体育的思想,获取更多的就业的通行证.同时,要用加强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对体育行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上体育.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潜力,挖掘潜能.

表达能力作为一项基本社会技能,所以高职高专在培养特色体育人才的时候,也不能忽视表达能力的培养.特色体育人才是要服务于社会的,如果作为一个高职高专培养出来的体育人才,不能再工作中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那么他学到的知识再多也是没用的.这方面高职高专可以借鉴其他专业的内容,开设演讲、礼仪等课程,让学生克服自身的不足和缺点,能积极发言,提高沟通技能.

由于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强以及信息化的发展,很多大型休闲体育会所针对的都是高消费人群和外籍人士,所以进行一些外语技能的学习和信息技术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要多加强对休闲体育、社区体育指导、体育保健、体育医疗、体育旅游等方面的技能培养,发挥高职高专学校的特色培养机制,培养更多的特色体育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特色体育人才的培养是一个任务艰巨的工作,要以高职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就业为目标,围绕高职高专应用性人才这个理念展开培养.在培养特色体育人才的过程中,要探索特色人才的培养模式,注重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搭建特色的体育教学平台,实现校企联合,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1〕陈文敏,吴翠花,于江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要素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0(12):127.

〔2〕王兴.体育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管理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

〔3〕刘利,曹晓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品牌化——论体育产业中体育复合型人才培养[J].科技信息,2010(24).

〔4〕于振峰,王晨宇,等.中外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4(9):47-48.

G807

A

1673-260X(2012)09-0111-02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GLA102010)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特色人才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中医的特色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