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视野下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战略研究

2012-08-15 00:43:59谢忠萍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17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业旅游

谢忠萍,黄 敏

(1.厦门理工学院 公共体育部,福建 厦门 36102432.晋江市平山中学体育组,福建 晋江 362200)

生态学视野下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战略研究

谢忠萍1,黄 敏2

(1.厦门理工学院 公共体育部,福建 厦门 36102432.晋江市平山中学体育组,福建 晋江 362200)

体育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深受大众喜爱的时尚的旅游项目之一,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发展速度十分强劲.但由于体育旅游本身的发展特性以及我国整体自然环境的恶化,使其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生态学视野分析我国体育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体育旅游的发展战略,以期为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可借鉴的参考意义.

生态学;体育旅游;发展战略

1 前言

从生态学视野考虑传统大众旅游源自于对其的反思.随着现代自然环境的恶化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全球几乎所有国家发展旅游业的热点和重点,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都抱有这样的观点:“21世纪是生态旅游的世纪”.中国当然也不例外,1999年,把“生态环境年”定为旅游促销的主题;2009年,又定为“生态旅游年”;十七大报告又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意识的不断进步,“健康第一”、“多样化、多形式”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兼有健身、休闲、刺激等独特功能的体育旅游已经成为很多人选择的健康休闲生活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据国际体育旅游委员会统计,全球体育旅游的收入占世界旅游总收入的32%.面对这一发展强劲的、新兴的旅游形式,如何将它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把握其生态学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轨迹,对保持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有着积极的意义.

2 生态学与体育旅游

2.1 生态学及生态旅游的涵义

生态学的英文为“ecology”,是由希腊文“oikos”和“logos”两词演化而来,“oikos”的意思是“住所”,“logos”的意思是“研究”.从这两个字义上,可以把生态学理解为“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界包括人在内的生物、环境、资源及社会、经济之间关系的认识不断扩大与深入,生态学的定义不断得到完善,普遍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H·Ceballos-Lascurain于1983年首先提出[2].他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游客位于相对原始的自然区域,学习、欣赏和享受风光、野生动植物及当地古今文化的旅游”,此后的二十几年里,据不完全统计,国际上有关的专家、学者和旅游机构对生态旅游提出的概念有140多种.虽然这些概念的表述、层次、范围、角度、目标、出发点等不尽相同,但大概可以达到以下共识:(1)是大众旅游的特殊形式,旅游资源相对原始、古朴、自然;(2)游客有强烈的自然保护意识,能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范围;(3)强调旅游地社区及居民的参与,这种参与包括旅游的规划、管理及经济利益的分享;(4)实现旅游地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体育旅游的涵义

体育旅游是旅游市场中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旅游业和体育业交叉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从事的各种娱乐身心、身体锻炼、体育比赛、康复保健、体验刺激、体育欣赏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并且与体育旅游目的地、体育旅游企业等之间产生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3],是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休闲生活方式.它的开展离不开以下几项基本条件:(1)体育运动项目;(2)体育场地资源;(3)体育人才资源;(4)自然资源.

2.3 两者之间的关系

2.3.1 体育旅游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有效形式

著名的旅游研究学者David weaver认为“生态旅游与其他主要自然旅游产品有重叠现象,这些自然旅游产品包括探险旅游和3S(海洋、沙滩、阳光)旅游”.由此可以认为,生态旅游与体育旅游有重叠现象.不管是以体育自然旅游资源为基础的参与性旅游产品,还是以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的观赏性旅游产品,在本质上,都与保护环境有内在的一致性,对环境的影响都较小,是资源节约型产业.只要体育旅游的资源开发以及规划合理,体育旅游业将是发展生态旅游、生态产业以及绿色产业的最有效形式之一.

2.3.2 生态旅游是体育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

随着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对良好自然环境的渴求越来越强烈,环保健康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居民生活双重责任的生态旅游已成为21世纪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向.它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不仅能使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实现双赢,也可以使当代人与后代人都有平等享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是体育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

3 新形势下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3.1 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

相比世界上其它体育旅游发展较好的国家,我国的体育旅游起步相对较晚,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民健身的普及以及由此带来的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体育旅游以每年30-40%的惊人增长速度快速向前发展,在整个旅游业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4]特别是2001年在国家体育总局的协助下,国家旅游局将“中国体育健身游”确定为当年的旅游主题,并推出了60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体育健身旅游活动和11大类80个专项体育旅游产品和线路,为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04年,上海市推出了大型体育赛事与城市景观相结合的“城市景观体育”,成为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新助推器;2008年,我国利用举办奥运会的契机,打出“中国奥运旅游年”的口号,又一次将体育与旅游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为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现阶段,[5]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表现出以下特征:(1)初步显现出了它的社会经济价值,特别是对一些体育旅游发展较好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2)初步形成了包括观赏大型赛事、体育表演、体育实体景观在内的体育观赏游和包括水上运动、冰雪运动、户外运动等在内的体育参与游的多样化的产品体系;(3)初步形成了专营和兼营相结合的营销渠道;(4)已成功举办了专业的博览会,并初步有效的推动了其发展.

3.2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体育旅游存在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和快速、强劲的发展步伐,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特点,但在其开发与发展的过程中,从生态学的视野下来看,还存在一些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1)整个大社会生态环境的恶化.世界现代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再加上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人口的激增以及一些诸如“大跃进”等决策的失误,使得人们做出了一些违背生态系统失衡的行为方式,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挤压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环境生存的体育旅游的发展空间;(2)体育旅游给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我国对体育旅游的整体规划、开发、管理的水平仍然处在相对落后的状况,再加上环境保护法的滞后以及一些社会大众环保意识的薄弱,使得有些体育旅游活动和旅客的体育旅游行为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例服务设施排污系统造成的水污染、过多现代交通和旅游设施造成的空气污染、交通工具和人员噪杂造成的噪音污染、旅客乱涂乱画以及乱丢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等;(3)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缺乏.[5]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专业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共性问题.作为体育与旅游相交叉的体育旅游业,需要以下人才做为发展的支撑力量,一是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类,来进行规划、布局,形成旅游产品.二是体育旅游市场营销类,来开拓潜在的体育旅游市场.三是体育旅游市场管理类,来规范体育旅游行为.四是体育旅游技术指导类,来提供体育的专业技术指导;(4)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不合理.目前,我国制定了“体育旅游的专项发展规划”的省市廖廖无几,大部分省市在体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都存在定位不准确、布局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除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外,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资源;(5)缺乏完善的法规制度.当前,我国体育旅游的相关法规制度还不完善,一方面表现在安全标准、技术标准、风险防范与风险转移等.另一方面表现在体育旅游的监管上.再一方面表现在体育旅游的评价上.

4 生态学视野下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战略

4.1 树立“清洁生产”的观念

“清洁生产”也称为“无废生产”,即“对生产过程与产品实施整体预防性的环境策略,以减少其对人类生存环境可能产生的危害”[6],它是核心是将原料的利用和污染物的排放降至最低.在体育旅游中实施“清洁生产”,主要涵义为:以体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的,以资源利用的最低化为目标,以环境的保护为基础,在体育旅游的整个活动过程中实施环境质量控制,尽量将给生态系统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甚至完全消除.这样即可以提高整个体育旅游业的良好形象,也正顺应了现代社会流行的“绿色需求”;即可以降低成本,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也可以给后代子孙的发展留出更大的空间,从而实现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2 建立“政府主导、产业融合”的发展新格局

体育旅游业是一个“系统协同性”产业,它不仅存在于经济系统中,而且还存在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中.它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系统中某一个产业的发展,还取决于整个系统内部的相互配合;它不仅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能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又受限于经济和社会的总体发展水平.体育旅游业也是综合性行业,不仅涉及到体育部门,也涉及到旅游部门和环境管理部门.因此,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联合体育部门、旅游部门、环境管理部门等联合开展体育旅游资源的全面、系统的普查,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规划及计划的实施,从而真正实现“政府主导、部门参与、产业融合、市场共赢”的体育旅游业发展新格局.

4.3 建立“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利益互增”的区域联动机制

当地体育旅游产品源于当地的体育旅游资源,而不同的区域都有着不尽相同的体育旅游资源,而这些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特点,这种特点决定了同一个地区不可能把所有的体育旅游优势资源集于一身.体育旅游资源的这种差异性和不可移动性决定了体育旅游业在开发、发展的过程中应从只顾局部利益的观念中跳出来,建立“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区域联动机制,把周边各具特色的优势资源整合起来,进行区域之间的合作与优势互补.第一步,选定相邻的几个区域,进行整体的资源调查,并作出评价;第二步,从宏观上、从生态学角度、从体育旅游业的整体运作上制定区域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第三步,制定总体布局,进行区域的项目设计,策划体育旅游产品以及区域路线;第四步,确定当地社区和居民共同参与的运营模式;第五步,从区域整体角度出发,制定市场营销计划.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各自为战的零乱局面,实现不同区域间“利益互增”的目标,而且也能避免体育旅游资源浪费给环境造成的压力,使经济发展目标与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发展目标等几大目标共同得到实现.

4.4 制定“人才兴游”的培养机制

体育旅游是一种体育与旅游紧密结合的新型的、专业技术较强的体育和旅游活动,从资源的评价到产品的制定,再到产品的营销以及活动的进行,都需要既懂体育又懂旅游的复合型人才的参与,才能更好的服务旅游者,才能更好的发展体育旅游业.从人才的准入方面,应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不同规格人才区别培养的体育旅游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在综合实力强的体育院校和旅游院校设置体育旅游专业;二是鼓励体育院校和旅游院校实施合作办学,进行优势互补;三是对一些有意从事体育旅游业的高水平的运动员和教练员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促使其成为此行业高素质的服务人员;四是对当地居民进行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完成当地与体育旅游业的自动相融的生态局面.从人才的管理方面,应积极开展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的资格认证、技能认证、考核制度的规范化管理体系.一是成立国家级体育旅游培训基地,全面实行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和完善等级制度;二是国家完善体育旅游岗位的区别对待,对一些特殊岗位必须通过严格考核才能上岗;三是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形成“岗前培训、在岗轮训”的培训机制.

4.5 制定并实施“绿色旅游”的长效机制

体育旅游资源的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旅游产品的质量与规格,影响着体育旅游的后续发展.只有保护了环境,才能提高产品的吸引力,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因此,应制定并实施“绿色旅游”的长效机制来促进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从实施手段来说:一是通过宣传进行生态体育旅游的思想教育,树立“环境保护第一”的思想,转变“以赢利为目的”、“以玩乐为宗旨”的错误观念;二是把生态教育纳入国家道德教育计划,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及至大学都要进行此方面的教育,使国民从小就树立“生态意识”,使保护环境、爱护环境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三是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通过立法形式来限定和阻止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并加大处罚力度,做到“有法可依”;四是政府和体育旅游有关部门应认真学习并贯彻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必依”,对一些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严惩不怠.其次,从实施客体来说:一是针对体育旅游业的投资经营者,对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环境标准进行审查,对自然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在体育旅游产品的运营过程中,应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检查,监督其环境保护措施是否妥当,对污染环境的行为,坚决制止;二是针对体育旅游业的服务人员,此类人员基本上都是与旅游者面对面,他(她)们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旅游者对体育旅游业的评价,应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使他(她)们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其生态文明素质,从而达到影响、督促整个体育旅游活动遵循生态文明原则的目标;三是针对体育旅游者,体育旅游者是体育旅游活动的主体,来源广泛且复杂,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体育旅游是否达到生态旅游标准的重要因素.应通过宣传、引导、强制等手段,促使其环境意识的提高,从而最终规范其行为.

〔1〕李冠国,范振刚.海洋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H·Ceballos-Lascurain.TheFutureofEcotourism[J].Mexico Journal,1987(1):13-14.

〔3〕陈同先,谢忠萍.体育旅游的市场开发功能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2,33(2):88-90.

〔4〕张妮,兰茹.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3):79-80.

〔5〕鲍明晓,赵承磊,等.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对策[J].体育科研,2011,32(6):4-9.

〔6〕张丛.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70-71.

F590.8

A

1673-260X(2012)09-0062-03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旅游业旅游
生态旅游之利弊
英语世界(2023年11期)2023-11-17 09:23:48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英语世界(2023年11期)2023-11-17 09:23:46
生态旅游
英语世界(2023年11期)2023-11-17 09:23:40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云南画报(2022年4期)2022-05-05 05:59:54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金色年华(2017年12期)2017-07-18 11:11:19
旅游
旅游的最后一天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
旅游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32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海外英语(2013年8期)2013-11-22 09: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