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

2012-08-15 00:52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跨文化国际化

李 亚

(郑州轻工业学院外语系,河南郑州 450002)

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

李 亚

(郑州轻工业学院外语系,河南郑州 450002)

课程体系是教学体系的核心部分。课程体系的构建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本文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和自身定位出发,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着力点,探讨构建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

工具性;人文性;课程体系

在全球化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国际化人才成为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掌握英语这一跨文化交流最有效的语言工具是新时代国际化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数十年来,以基本语言技能为培养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与时代需求脱节。大学英语教学与社会需要的脱节必将成为制约我国在以人才竞争为主导的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和自身定位出发,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着力点,探讨构建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

一、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参与国际合作不断加深,中国对国际化人才的大量需求与当前大学生低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实极不对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为大学英语改革尤其是课程体系改革指明了方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由此可见,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大学英语改革的最终目标。

国际化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多种语言表达能力,运用和处理信息能力,跨文化沟通和整合能力;掌握国际惯例和本专业国际化知识,能够独立地在国际舞台活动,经得住多元文化的冲击。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从基础技能的培养转变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专业英语技能的培养。英语课程不能仅着眼于学生基本语言技能,更应该把大学英语作为学习文化、开拓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以及塑造人格的课程。

2.目前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不足之处

首先,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单一,只有大学英语听说和大学英语读写两门课程,课程设置单一,无法满足学生专业英语能力提升的需要。作为辅助的第二课堂欠缺统一性和连贯性,对学生英语学习起不到太大的提升作用;虽然一部分高校实行了分级教学,但是对分级的标准,分级后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以及分级教学的效度尚欠缺系统性的研究。其次,教师教学理念陈旧,并未将社会需要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结合起来,课堂的内容仍旧是讲解词汇、翻译课文、分析语法。在课堂环节的设置、课堂活动的开展以及课堂内容的丰富性上欠缺创新之处;对大学英语的定位仍只是基础课,注重语言基本技能的传授,没有意识到社会发展对大学英语的更高要求。最后,教材模拟试题化严重,课文内容时事性差,文章体裁单一。作为课堂组织基础的教材不仅应有利于组织语言训练和语言活动,更应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模拟试题化的教材必然影响学生实际英语技能的提升。

二、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课程体系的构建措施

1.实施“3+1+2”课程设置

“3+1+2”的课程设置时以学期为分割标志。其中的“3”是指学生在大学阶段第一至第三学期。大学英语主要以语言基本技能的深化为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从难度上分为三级,从课程内容上分为听说、读写和翻译,全部设为必修课。这类课程即通用英语课程(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高中英语阶段的基础上,在听、说、读、写、译方面进一步提高。

“3+1+2”中的“1”是指在第四学期开设高级学术英语课程(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与通识用途英语课程(English for General Education)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高级学术英语课程可设为必修课,通识用途英语课程可设为选修课。高级学术英语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使学生为高年级阶段的全英专业英语课程做好准备,为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深层次提升提供语言支撑。通识用途英语课程主要是文化类课程,如“英语国家历史与文化”、“跨文化交际”、“英文歌曲”等。

“3+1+2”中的“2”指在学生第五、六学期设置全英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为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获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提供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具备与社会职业需求相匹配的英语能力以及在国际化环境下运用英语展开有效工作的能力。开设课程如“商务英语”、“科技英语”、“工程英语”、“谈判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以及“医学英语”等。课时的安排和课程的具体设置情况需根据自身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除此之外,定期开展多样化的系列讲座和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学生网上自主学习效能的监管,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2.兼具实用性和时事性的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的改变必然带来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时事性和实用性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必然要求。前三级的听说课不应拘泥于课本内容,以BBC、VOA、CNN以及英语记录片和原版电影作为教材的补充,使学生接触到最真实、最具时效性的语言素材;在口语方面,培养学生演讲、商务演示、学术演说和谈判辩论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学术、商业活动以及跨文化交流打下基础;读写课重视学生英文原版小说和报刊阅读的实践训练,锻炼学生快速阅读和信息整合能力;写作方面强调学生应用文写作和论文写作的能力提升;翻译课程不仅要重视科技方面的翻译训练,也要包含学生本专业英语能力的提升内容,翻译训练素材应多样化,具时事性,让学生真实体验到英语的重要性以及学好英语的必要性。高级学术英语课程、通时用途英语课程以及专业用途英语课程应本着多样性、时事性和实用性的原则选择教材或编写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教材。

3.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应从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授课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课堂。这里我们提倡使用任务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下,课堂活动应以任务为组织核心,教师通过精心的设计,为学生布置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升英语水平。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训练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任务型教学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完成从命令者和权威者到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转变,让学生在近似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 考 文 献]

[1]许国璋.论外语教学的方针和任务[J].外语教学与研究,1978(2):6-15.

[2]杨慧中.提倡有效教学[J].外语界,2011(2):14-18.

[3]蔡永良.关于我国语法战略问题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11(1):13-19.

[4]王雪梅,徐璐.国际化复语型的内涵与培养模式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9-14.

[5]王博.基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148-149.

G642.3

A

1008-178X(2012)11-0168-02

2012-07-19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项目(2012SJGLX187);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SKL-2012-1480)。

李 亚(1981-),女,河南开封人,郑州轻工业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从事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跨文化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