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春
(海南大学 海南 海口 570100)
自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人们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的建设、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当时的教育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需要,政府统一管理学校,学校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基础薄弱、师资力量和教学科研设备严重缺乏,教育改革迫在眉捷。198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当时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改革的方向,其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后勤服务要实行社会化。之后各地高校开始试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为教育提供更多服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高校逐步向社会开放后勤市场,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挖掘后勤内部潜力、加大学校建设投入力度,在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改善校园环境、提高校园硬件档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而且使高校后勤逐步做到服务商品化、管理企业化,为高校后勤实施物业管理提供了体制上的保证。高校后勤管理从最初的食堂,逐步发展到高校宿舍管理、医院、校园环境维护、教学楼建设等,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取得的显著成绩有目共睹。
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中指出:要进一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新时期,高校利益方不断增多,学生个性多元色彩不断增强,社会经济政治权力、观念、舆论对校园自治影响加大,使高校后勤管理迎来了发展机遇和挑战,同时对服务质量需求不断提高,建立以“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为文化载体的先进、科学的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体制成为时代要求。
高校后勤管理涵盖多方面,主要包括:学校的各种住宅、学生公寓、办公楼、教学楼、科研楼等以及其他附属设施,绿化、保洁、维修、水电管理、设施管理等高校后勤项目。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就是社会经济主体对以上设施的管理,为高校正常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全面、高效的服务。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存在多种模式:社会化物业管理型;社会物业与校内后勤部门共管;传统后勤部门领导下的物业管理。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脱胎于高校,服务对象限于高校内部,与高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前,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建立真正的社会化管理体系,其管理行为大多带有行政性质。高校后勤管理机构一般是后勤集团下属机构,受学校管理部门的指挥。近年来,虽然不少高校正在进行后勤物业管理方面的改革尝试,但由于体制和观念上的原因,改革成效显著的并不多。目前,仍然有一部分高校后勤管理没有摆脱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部分高校后勤管理名义上从学校分离出来,在社会上也已经以独立的企业运行,但是,企业却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企业与学校存在附属关系;同时,企业资产产权不清晰,分配关系还存在计划经济、行政管理的色彩等。
高校改革是指改掉那些存在的、不符合或是不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人才建设需求的部分,培养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现代化人才。
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为高校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前进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开放,新矛盾、新问题增多,复杂性加大,牵涉面广。自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突飞猛进,社会各项事业改革深化,任何一个事件发生都是各种矛盾凸显的一个方面。近年来,校园食品安全卫生事件,校园帮派群体打架斗殴事件,教学资源缺乏而引发的抢占座位事件,失恋、毕业和就业压力而引发自杀事件等常有发生,负面社会影响较大。时代的进步,高校后勤管理难度加大。
对事物发展过程或重要节点进行有效的督促、管理,使结果达到预定的目标,是监督职能的重要任务。高校后勤管理应坚持为教育、科研服务的宗旨,设立后勤管理社会化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负面的谴责,对正面褒扬。
当前,高校后勤引入社会经济主体的同时,缺乏相关的制度约束,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行业统一标准尚未出台;社会经济体追求效率,忽然质量,无完善的管理评价体系,导致各大高校后期社会化管理水平良莠不齐,监管空缺;有些后勤部分被不同的经济主体承包,管理条块分割,缺乏统一监管,出现问题,推诿现象普遍。
高校文化是“文化世界”中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是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心灵震撼的融合,具有导向、激励、陶冶和凝聚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改革,使相对单一封闭的校园变得具有一定开放程度的“小社会”,商业行为增多,增添校园经济成份,活跃校园经济氛围,也增加了后勤管理的复杂性;校园独特的文化气息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摩擦碰撞,高校的勤奋刻苦、追求真理、思想自由等文化影响了社会文化的同时,世俗的功利文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对纯静的高校文化产生侵袭,加大高校后勤管理的挑战性。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主体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运营方式仍采用旧有的体制,导致人员多而杂,管理人员缺乏观念转变,高校行政包袱沉重,不利于后勤管理社会化发展。
现有的高校后勤还没有完全被市场体制融化,高校后勤人事配套政策及引进社会主体的利益最大化追求,导致高校后勤队伍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现代企业制度高层次人才匮乏,人员分散,不利于后勤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与发展。
高校后勤管理制度包括财务、行政、业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目前各高校后勤管理尽管也制定了诸如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工作程序、行为规范等相关制度,但是还不够完善具体、未形成体系,执行不严,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不断增强服务性功能,以为教学、科研、师生员工服务,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宗旨。后勤管理相关部门和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学习,提高后期社会管理服务意识,长期深入开展各项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高校后勤管理形象,为高校发展提供优质、高效、全方面的服务,营造文明向上、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提高校园建设硬件设施和软件水平,创建和谐稳定的教学生活环境。
按照国务院制定的《高校物业管理办法》,转换高校后勤管理机制,理顺各种服务部门的关系,切实建立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新体制。
高校维稳是大局。高校扩招,在校生人数增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校园突发事件增多。高校后勤管理应建立应急管理机制,增强后勤管理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协调机制,加强与社会服务组织机构的合作,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预警预测反应能力,及时发现苗头,积极引导,妥善处理,避免极端事件发生,减少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
人才是事物发展进步的关键因素。人员素质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条件。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应积极储备和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充实管理队伍。通过培训等方式增强现有人员思想、文化、业务水平建设。宿舍管理员不仅有例行宿舍安全、卫生检查方面的职责,还应有创造健康向上的宿舍学习生活文化氛围的能力;学校医务人员不仅要有治疗感冒、发烧等普通疾病的专业技术,还应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现阶段,特别要加强引进或培养一批高校心理咨询师,构建积极平衡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增强后勤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建立一支懂技术、善管理的精干高校后勤管理队伍。
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最终目标是引进完善的现代化高校管理企业,建立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通过物业管理公司,增强自身发展能力。管理上,减少层次,提高效率;运营上,拓宽经费来源、拓展融资渠道,提向高校后勤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后勤管理模式。
教育具有公益性,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引入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仍然要以维护学校安全稳定为前提。成熟优秀的市场经济主体是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高效率、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基本要求。校方应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吸收优秀的社会主体,促进后勤服务水平和管理质量的不断提高,加强双方配合,清晰责任义务,互惠互利,推动后勤事业长期稳定发展。
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中不断总结经验与不足,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要因地、因校制宜,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情况的机制与模式;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管理运行机制、明晰责任义务、细化服务标准,使后勤管理工作真正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效益,提供优质服务。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更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管理与教育文化结合,转变发展观念、提高管理和服务层次和水平,克服发展中的问题和困扰,服从和服务于高校发展大局,建立和完善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优质高效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创造具有校园文化特色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体制。
[1]王勇: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可能性“误区”以及发展前瞻——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再探[J].江苏教育,2005(2).
[2]郭林松: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研究及其管理创新思考[J].现代商业,2010(35).
[3]李荣庆: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发展趋势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7(8).
[4]朱宝忠:当前实施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创新的有效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