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慧
(长治学院外语系,山西长治 046011)
个体差异的情感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关慧
(长治学院外语系,山西长治 046011)
本文在前人对个体差异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个体差异的情感因素,以及这一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据此,提出了一些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采取的学习策略,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最终提高学生的二语习得的成果。
个体差异;情感因素;二语习得
国内学者有关个体差异中情感因素研究的文章为数不菲。如刘润清、吴一安等就影响英语成绩的各种因素展开调查研究,初步建立起影响英语学习成绩的诸因素模型图。此后,个体差异研究逐步发展:卢家楣以青少年学生为研究对象提出“情感素质”概念[1],并在理论与实证研究的背景下揭示了青少年学生情感素质的结构剖析,突显了情感因素研究的重要性。笔者在参照该领域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浅谈对外语教学中情感因素的认识。
情感因素在二语习得中占有者重要地位。情感因素作为复杂的心理因素的组合体,具有不确定性和易变性。笔者认为,广义的情感因素应当包括制约行为的动机、态度、性格、情绪。
Gardner认为动机是指:为学习内容而付出的努力;学习语言材料的欲望;对学习语言材料有利的态度。之后他在此基础上指出,语言学习动机也主要分为两种:工具型动机、融合型动机[2]。工具型动机是指学习者的功能性目标,即为达到其它目的来进行外语学习;融合型动机是指学习者不以外语习得为工具,而是将它作为学习的目的,从而融入其所感兴趣的外语环境之中。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把外语学习作为手段,后者把外语学习当作目的。
Gardner指出,动机与态度有直接的联系。在观察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时,是否拥有良好的外语学习态度是首先需要考虑的[2]。Ellis认为态度应当包括:认知成分,即对某一目标的信念;情感成分,即对某一事物的好恶;意动成分,即对某一目标的行动意向及实际行动[3]。学习外语主观意愿的强烈与否,表现为学习者的学习态度。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态度一般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恶性的、消极的学习态度则会令学习事半功倍。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统一于情感因素之中。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受挫的学习者,由于丧失了健康的学习态度,无法较通畅地获取语言输入,无法取得外语学习的成果,而不愿再进步,因此也引起学习动机的减小。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教育者对学习者采取不合理的、错误的教育方法和形式,往往也会引起学习者态度的变化,从而影响学习成效。
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学习者的个体性格差异也是影响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心理学上,人的性格通常可以分为内向型与外向型。Krashen指出,性格外向的学习者通常能获得更多的可理解输入。他通过调查发现,约31%的学生认为外向型性格更有利于口语学习[4]。但随后Skehan通过实验得出“外向性格跟语言学习熟练程度成负相关”这一论断[5]。
有关性格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争论:一部分人认为,外向型学习者在与人沟通时拥有良好的交往技巧,因此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进行语言训练;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内向型学习者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时间进行语言学习。
然而,大部分的争论依据来自于直观观察或想象,缺乏实证性的研究。实际上,优秀的语言人才之中既有内向性格,也存在外向性格。因此,教育者只有正确地引导不同性格的学习者去认识自身性格的优点与缺陷,才能更好地进行教与学互动,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
语言学习情绪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情绪,而是学习者在学习认知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类型的心理状态,它较之学习态度更具有短暂性、不稳定性。就目前而言,对学习情绪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焦虑、抑制两种不同的情绪状态。
外语学习中的焦虑表现为一种在特定场合中持续出现的特定的焦虑。Skehan总结出语言焦虑有四种:回避,比如装作“忘记”答案,迟到、早退;身体动作,比如不自在地扭动身体,紧握拳头或牙关紧闭;身体病痛,比如抱怨头痛或者身体其他部位疼痛;回避社交、用功过度[5]。
焦虑与外语学习成绩的关系,一直是学界研究的关注点。Skehan认为焦虑状态有高低之分,高焦虑状态会对语言学习产生退缩作用,使学习者产生逃避心理;低焦虑状态则可能产生一种促进作用,使学习者勇于接受新的学习任务[5]。而Eysenck指出,焦虑感高的人,成绩不一定差,因为焦虑感会驱使他们消除担心来源。也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两者关系不大甚至并无关系[6]。
学习中的情绪抑制则较为明显地影响着外语的学习。成年学习者受到抑制情绪的反应与影响更加突出,他们往往害怕学习认知过程中受挫,导致其无法正常地接受语言学习的输入,从而阻碍其外语学习的进一步提高。
外语教学应充分重视个体差异中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育者通过积极的情感介入能够增强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
学习群体随着年龄的阶段性变化呈现出不同层次的学习动机,教育者应当根据学习者个体志愿及自身素质等条件,引导其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并且,教育者也应帮助学习者树立健康、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获得认知成果。
学习群体由于处于不同的环境之中,因此不可避免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挫折与失败,长此以往则会形成消极的学习态度,甚至厌学。教育者首先应当尊重每一个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不可随意放弃对学习暂时落后者的受教育机会;其次,语言学习离不开情境的应用,教育者需要引导学习者积极进行交际,增加其运用目标语言与他人交流的训练机会。
综上所述,个体差异的情感因素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外语教学的影响重大。认知情感因素中所包括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性格及学习情绪等诸方面,有利于进一步指导教育者完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Gardner,R. Social Psychology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att itude andmot ivation [M]. London:EdwardArnold, 1985.
[3]Ellis,R.Under standingSecond La 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UP,1985.
[4]Krashen,S.Second La 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 ning[M].Oxford:Pergamon,1981.
[5]Skehan,P.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M].Learning.London:Edward Arnold,1989.
[6]Eysenck,H.J.Dynamics ofanxietyand hysteria.[M].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1985.
book=191,ebook=191
H319
A
1008-178X(2012)07-0150-02
2012-04-04
关慧(1983-),女,山西长治人,长治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从事语言学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