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富海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近十年来东乡族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安富海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进入21世纪后,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关于东乡族教育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展,内容逐渐深化,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涉及教育与民族文化、辍学、教师、课程、双语教学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这些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东乡教育实践的发展。然而东乡教育中存在的入学率低、辍学率高,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真正影响东乡教育的问题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东乡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的关系及其如何调适的问题是东乡教育所有问题的根源,也是今后东乡教育研究的重点。
东乡族;教育;民族文化
东乡族是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甘肃省三个特有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经过千百年的文化融合,东乡人智慧地平衡了社会的开放进步与追寻民族认同之间的冲突,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我国对东乡族的研究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伴随着国家的民族识别工作而逐步展开,主要关注的领域包括东乡族族源与形成问题;东乡族与伊斯兰教的关系问题;东乡族著名的历史人物及其历史事件;东乡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历史及趋势;东乡族的教育问题[1]等几个方面。但这一时期对东乡教育事业的关注仅限于校舍的修缮和建设方面。自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东乡自治县的学校数量和在校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1986年,东乡族自治县各类小学已由1950年的9所发展为170所,在校学生由548人增加到15134人。中学则从无到有,发展到4所,在校学生达到2315人。[2]经过30年的发展,东乡族教育硬件建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也为其今后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校舍的条件改善之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学术界对东乡教育的关注重点转向了学生。主要研究成果有:赵鸣九等关于东乡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的研究;[3]万明钢关于东乡族儿童汉语被动句理解水平的跨文化比较研究;[4]杨玲等关于东乡族儿童认知发展的跨文化研究;[5]万明钢等关于东乡族中学生智力观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等。[6]这些研究不仅解决了课题本身所提出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对东乡教育特殊性的重视。进入21世纪以后,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关于东乡教育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展,内容逐渐深化,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一)民族文化与教育问题研究
东乡族是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文化是东乡民族文化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东乡民族文化中的其他部分也是在伊斯兰教的影响下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伊斯兰教向来重视文化传承和知识学习,它认为 “学习,应是从摇篮到坟墓”、“学习是每个穆斯林男女的天职”,“知识是穆斯林丢失的骆驼,你们在哪里发现,就在哪里把它牵回家”。深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东乡族也非常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清真寺是东乡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场所。过去,东乡人认为只有清真寺才是学习知识的唯一场所,政府办的学校所教的内容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所以不愿意送孩子到学校去上学。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东乡族的文化人也逐渐意识到文化的隔绝必将被文化的共生、融合、对话所取代。有研究者在东乡调查时曾发现一个清真寺的阿訇主动到小学去学习文化知识。[7]这表明在东乡族这样文化共生的意识正在形成。除了宗教文化之外,性别文化对东乡教育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有学者研究发现,在解决东乡基础教育入学率低、辍学率高的问题上,一味地要求东乡族群众解放思想和政府宣传受教育的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教育改革总是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发生和实现的,关注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如何在与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对话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学校教育如何与民族传统文化相调节、适应是发展民族地区教育要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在国家推行的三级课程中,地方课程应积极挖掘、整理和反映伊斯兰文化在科学、艺术、文学、道德、礼仪等领域的丰硕成就。东乡族的学校课程贴近东乡族的社会生活,让广大的穆斯林群众不再认为上学是政府的事情,通过学校教育,孩子们能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本民族的文化。[8]伊斯兰文化中重男轻女的现象十分严重。东乡族的家长对不同性别子女的教育期望也存在差异。然而,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和东乡族女性自身社会生存能力的不断增强,这种重男轻女的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东乡族的民族文化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辍学问题研究
东乡县学龄儿童入学率低、辍学率高的现象,早已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重点。有学者对东乡县的辍学现象研究发现,东乡县学生辍学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1)从低年级开始就大量辍学,学生人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呈明显的金字塔形分布。(2)女生的辍学现象普遍。有一个乡一年级女生人数为81人,升入二年级第一学期后人数突降为44人,第二学期又降至43人,三个学期的总辍学率高达47%。3.隐性辍学严重。除能够统计的辍学人数外,还有相当一部分隐性辍学的学生。这些学生虽然在开学时都注册登记了,然而到课率很低,经常有很多学生今天来了,明天不来;这学期来了,下学期不来;家里一有活就不来的现象非常普遍。高辍学率是导致东乡族人口素质低下的主要因素之一。
学者们进一步研究发现,东乡族小学生高辍学率的原因除经济因素外,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正式教育制度与非正式教育相互间调适不够。具体表现为:一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学校教育的理想性与经堂教育的现实性形成反差。二是学校教育影响力的弱势与民族习俗传承的强势形成反差。(2)正式教育制度不完善。一是东乡族存在学校布局结构不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现象。二是课程设置上的一刀切,使教学内容脱离东乡族实际。当前的课程文本对东乡族没有充分的描述,没有公正、全面地反映东乡族的历史贡献,往往仅以主流文化的观点解释各种社会问题,对东乡族学生的价值观尊重不够。这种课程体制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东乡族人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9]另外,男尊女卑和早婚的习俗也是造成东乡大量男女青年放弃学业的原因之一。
研究认为,要改变东乡族学龄儿童入学率低、辍学率高的现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充分重视东乡族传统文化在其乡村社会的主导作用,加强两种教育的相互调适。(2)变分散办学为集中优势资源办寄宿制学校。(3)努力提高学校教育的应用性。在东乡族的学校教育中,应针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浓厚的基础及其普遍性,设置一些具有东乡族文化特色的地方课程,这些课程应充分考虑东乡族的民族传统文化因素,这样才能增加家长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减少被动辍学。[10]
(三)教师问题研究
东乡族的教师问题是近十年来学术界比较关心的问题之一。有学者研究发现,东乡县普遍存在着教师学历合格率低、代课教师比例大的问题。全县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仅为85%,低于甘肃省平均水平,在具有大专学历的教师中,绝大部分是通过函授、自考、电大等形式取得文凭的。该学者进一步研究发现,教师的学历、职称等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这一结果有悖于常理,其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从大专院校毕业的教师人数太少,而通过函授、自考、电大等形式获得文凭的教师,只是为学历而学习,造成了教师继续教育的 “应试”倾向,学历的提升并没有完全带来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行教师评价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现行体制之下,教师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以其所获得的学历作为衡量教师专业水准的尺度,而东乡县又由于其特殊的历史缘故,长期师资力量匮乏,许多学校聘请了民办教师,这些教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在教学方面可能存在一些缺陷。因此熬年头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也有可能造成部分教师没有较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就获得较高的职称。[11]有学者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出发,以东乡族女教师为个案,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对东乡族女教师的生涯发展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东乡族社会在现代化冲击之下和主流社会的影响下发生了的和正在发生的社会文化变迁及其对女教师教学生涯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求学经历中,多数女教师受到自然条件、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特殊的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12]
(四)课程问题研究
东乡族中小学的课程问题也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学者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有学者研究发现,东乡族中小学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汉语文课程内容的问题。目前东乡县中小学汉语课程内容,基本上是以汉族文化为主编写的,教材反映的概念、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很容易被生活在汉族文化背景中的学生所接受。他们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以不同的方式来接受知识,他们语言的准备、感性经验的准备对这些教材的学习是适应的。而东乡族儿童则不然,他们生活在一个文化单一而又封闭的环境中。这种课程内容不仅会影响东乡族孩子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他们的进一步发展。[13]进入新世纪以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强调了课程资源开发和潜在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围绕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近十年来学者们关于东乡族中小学学校课程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两方面。
1.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者也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对东乡族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整体思路进行了探索。有学者认为:(1)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应是东乡族小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导理念之一;(2)富有民族特色的课程资源是东乡族小学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3)东乡族小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必须考虑学生的需求。[14]二是关于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有学者认为,东乡族自治县地方课程应具有多元文化视野,应是一种具有多元文化视野的课程,这种多元文化视野就是指课程目标的确定要考虑民族心理特点以及本民族语言的影响。东乡族自治县地方课程开发不是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主要目的,而是要通过知识的领会而达到技能的掌握和情感的激发。因此,每一学段、甚至每一单元的课程目标都应尽可能是开放的。[15]关于东乡族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有学者认为,东乡族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西北民族地区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完善;有利于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为教师课程话语权、课程实施、评价、管理等权力的寻回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学生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满足民族地区学生的多元文化需求。东乡族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推动西北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16]
2.潜在课程的研究。有学者在潜在课程理论和性别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人类学田野工作的研究范式和人种学的描述方式,对东乡县两所个案学校潜在课程中各种性别信息的具体表现及其对学校两性个体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东乡学校的潜在课程不仅传达着观念层面的 “男尊女卑”等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而且在一定范围内采取了行为层面的 “重男轻女”的性别歧视及性别差别对待的措施。这些性别信息汇聚起来形成了 “以男性为中心”的学校性别理念,这种性别理念以极其隐蔽的形式对学校各性别群体及个体产生着强烈的心理暗示,从而影响其性别社会化的过程。东乡族中小学潜在课程中性别信息是社会、社区、家庭以及民族性别文化共同影响的结果。进一步研究发现,两所个案学校潜在课程中的性别信息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说明,学校潜在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研究发现,只要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学校潜在课程不仅可以更好地用来为改善东乡族女生在学校的不利处境,进而为实现教育中的性别平等服务;从长远来看,在正确的引导和培育下,潜在课程还可以为学校发展、社区发展,乃至东乡族社会的整体发展服务。[17]
(五)双语教学问题研究
东乡族双语教学诞生于东乡人的生活实践。1953年的调查报告指出,当时在东乡县工作的汉族教师由于语言问题不能和当地人进行交流,基本的生活问题都得不到解决,如生活用水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只能请高年级的懂汉语的东乡族孩子做翻译。这也许就是东乡地区解放后最早的双语教学实践。后来,面对说东乡话的学生听不懂授课内容的难题,许多在东乡县任教的老师自己摸索和实践双语教学。他们 “抓紧学习东乡语,把东乡语和汉语结合起来上课,并且把会说汉语的学生和不会说汉语的学生交叉安排座位,开展 ‘手拉手、学汉语’的活动”。[18]16但这种靠自己摸索和实践双语教学的方式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比较高,且存在许多差异。2001年,马国忠、陈元龙编著的 《东乡语汉语词典》的出版,使双语教材的编写和科学化的双语教学有章可循。然而怎样定位和切实有效地实施双语教学,却是东乡教育面临的又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学者研究指出,对于东乡族小学生低年级教学要确立以民族语辅助汉语教学的原则。[19]有学者研究发现,由于东乡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东乡族双语教学的基本做法是从小学一年级起就采用汉语版的全国统编教材,教学用语同时使用东乡语和汉语,其中低年级主要用东乡语解释,高年级的课堂用语以汉语为主。这种双语教学的模式是我国无文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阶段普遍采用的一种双语教学模式。对东乡族而言,这一辅助性双语教学模式有其独特的价值,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因为东乡语的发展较为滞后,其词汇、表达方式都相对较少,教师讲解不清楚,学生听起来也比较吃力。教学用语的不便,成了制约东乡课堂教学的一大障碍。同时,学生的第二语言过渡也较为困难,难以及时掌握汉语。总的来说,语言过渡困难是制约东乡族双语教学的质量、甚至是制约东乡族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究其原因,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双语水平普遍较差,缺乏学习汉语的良好环境,东乡语自身的消极影响和传统文化中的不良影响。针对这种状况,研究者提出了积极营造良好的汉语言环境;加强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建立针对实际的、积极有效的过渡双语教学模式;加强师资培养与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20]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东乡族的教育研究在近十年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推动了东乡教育实践的快速发展。然而,东乡教育中存在的入学率低、辍学率高,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虽然前期的研究中也给出了一些解决的策略,但许多策略都是泛泛而谈,针对性不强。真正影响东乡教育的问题没有得到深入研究。笔者认为,东乡民族文化与教育的关系问题应该是东乡教育的首要问题,或者说是东乡教育一切问题的根源。20世纪80年代,许多学者将东乡教育问题的根源归结为贫穷,呼吁政府加大投资力度。然而,经费充足以后,东乡教育的问题并没有发生应有的改变。因此,我们认为,东乡教育问题的根源不是贫穷,贫穷会影响教育的发展,但不会阻止人们对教育的追求,“会宁教育现象”就是例证,东乡教育问题的根源是文化与教育的关系问题。走进东乡,你会发现东乡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是文化自觉使然,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作为一种“外来”的正式制度并没有因为其自身的优势而深度内化为当地人自觉自愿的行为,而是主要靠政府来主导推行。在今天的东乡族地区,现代学校教育和传统民族文化教育宛如两条平行线各自发展,将不同的教育内容利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传授给同一主体。然而,由于基本的社会文化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加之现代学校教育内容还存在着许多适切性问题,所以在东乡人的内心深处,学校教育的亲和力和影响力远不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笔者看来,这是东乡一切教育问题的根源所在。从上述的综述中我们可以发现,适龄儿童入学率低,是因为他们认为,学校教育给他们孩子的东西没有经堂教育给的有用;辍学率高,是因为他们发现学校不能给他们孩子的幸福生活增加筹码;女童入学率低、辍学率高,女教师成长艰难等都是因为他们的文化中存在着重男轻女的现象和早婚的习俗。双语教学质量不高、效率低下也是因为对两种语言 (汉语和东乡语)的研究不够深入所造成的。这些问题都起因于民族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关系问题。鉴于此,笔者认为,应该加大对东乡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关系的研究力度,重点应关注现代学校教育与东乡传统教育之间调适的问题。这项研究固然需要高屋建瓴式的宏观理论研究,但更需要分层次、分类型,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经堂教育的特点,挖掘经堂教育中的优势,并在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中予以借鉴;二是研究东乡族儿童的心理特征,了解和把握儿童心理特征是教育的前提。这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要但又比较缺乏,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开发地方课程,地方课程就是要弥补学校课程中民族文化缺失或不足的问题,也是调适民族传统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关系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这种以学生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为目的的地方课程开发一定要将学生、家长、地方文化人等利益相关者的意见纳入其中,而不是仅仅请一些专家去编教材。
[1] 马亚萍,王琳.20年来东乡族研究述评 [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3).
[2] 原华荣.东乡教育事业的问题与对策 [J].西北人口,1988,(4).
[3] 赵鸣九,等.汉、藏、回、东乡族9-15岁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 [J].心理科学,1988,(3).
[4] 万明钢.汉、藏、东乡族9-12岁儿童汉语被动句理解水平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J].心理科学,1991,(4).
[5] 杨玲,等.儿童认知发展的跨文化研究——甘肃省兰州地区汉族、临夏地区汉族、东乡族9-12岁儿童思维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 [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4).
[6] 万明钢,等.汉、藏、东乡族中学生智力观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2).
[7] 张国艳.东乡民族文化与教育 [J].甘肃科技纵横,2009,(3).
[8] 董仁忠,徐继存.东乡族自治县地方课程目标初探[J].民族教育研究,2001,(4).
[9] 董仁忠,徐继存.东乡族自治县地方课程目标初探[J].民族教育研究,2001,(4).
[10] 张利洁,王希隆.山区东乡族小学生辍学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J].民族研究,2006,(2).
[11] 吕国光,常宝宁.影响东乡族小学生学业成绩因素的调查研究 [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12] 李艳红.东乡族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 [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13] 董仁忠,徐继存.东乡族自治县地方课程目标初探[J].民族教育研究,2001,(4).
[14] 李定仁,董仁忠.东乡族小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调查研究 [J].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1).
[15] 董仁忠,徐继存.东乡族自治县地方课程目标初探[J].民族教育研究,2001,(4).
[16] 李介.东乡族教育研究综述 [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2).
[17] 吕晓娟.性别视角下的东乡族中小学潜在课程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18] 马良芳.我是怎样成为一名小学特级教师的[C]//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50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
[19] 曹建华,陈其斌.东乡族双语使用与教学的人类学调查与思考 [J].青海民族研究,2011,(4).
[20] 王嘉毅,周福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东乡族为个案 [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Retrospec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Education Research of Dongxiang Ethnic Minority in the Past Decade
AN Fu-hai
(Research Center for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Minorities,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PRC)
In the first decade of 21st century,with the pushing force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education research of Dongxiang Ethnic Minority has gained great achievements,with the research scope broadened and the research contents deepened.The studies in the decade focus on such issues as the education and ethnic minority culture,discontinuity of studies,teachers,curriculum,and bilingual teaching.While these studies have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of Dongxiang Ethnic Minority,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remain unsolved,such as low enrollment rate,and high dropping-out rate,and the questions which really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education of Dongxiang still need to be further explore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of Dongxiang Ethnic Minority and the modern school education,and the proper way of dealing with it are the main sources of the educational problems of Dongxiang.They should be the focal point for the future studies.
Dongxiang Ethnic Minority;education;national culture
G 75
A
1674-5779(2012)03-0029-05
2012-04-11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教育公平视野下的人口较少民族教育特色研究”(DMA110315)的阶段性成果;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项目 “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EMA110407)阶段性成果;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 (SKQNGG11015)阶段性成果
安富海 (1981—),男,甘肃庆阳人,西北师范大学讲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民族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陈育/校对云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