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广黔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管理科学系,贵州都匀 558000)
对城市市容与环境管理相关性的理性分析
朱广黔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管理科学系,贵州都匀 558000)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逐渐加快,衡量一个现代城市的标准是多方面的,如稳固的经济实力、浓郁的文化底蕴、健全的管理体制等等,其中城市市容市貌与环境管理是城市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和标志,它直观地显现出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开放程度和文明程度。因此,研究城市市容与环境管理及其建设,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还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城市市容;环境;管理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具体体现。城市的形象代表着该城市的特征及个性,反映着城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形态、产业结构布局、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受教程度等等。城市市容与环境管理即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积极营造良好的市容市貌,协调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系统的关系[1],城市市容与环境包括生态环境、设施与建筑环境、社区环境三个层面。生态环境是指影响城市生产和生活的自然条件,诸如水、土壤、大气、动植物等;设施与建筑物环境指人工建造和人类活动形成的物质环境,诸如建筑物、道路交通、娱乐设施、生产设施等;社区环境是指在城市居民聚集的生活区域内的综合环境,诸如治安环境、居住环境、绿化卫生环境等。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市容与环境管理工作关系到能否为全市人民创造一个干净整洁、卫生健康、美观舒适的生活、工作、学习环境,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城市市容不是指单纯的自然环境,也不单纯是指人工环境,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结合是城市市容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城市是人类影响自然环境最强烈的地方,城市中的各种自然要素都会带着明显的人工痕迹,有的甚至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自然环境是城市市容的基础,人工环境是城市市容的主体。就管理而言,城市市容属于综合立体化的管理的范畴,涉及城市中的方方面面,包括城市的卫生与园林绿化程度,城市道路与建筑物管理,居民区环境管理,水、大气、土地污染的防治和治理等。根据市容管理动态性强的特点,建立长效化的管理机制必不可少,对一些频繁发生乱摆摊点、乱涂乱画、乱停乱放的地段要保持连贯性的监管。同时,还可以积极创制和借鉴其他城市的做法,如新加坡城市市容管理的作业服务过程市场化的模式,将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纳入专业化、市场化、竞争化的运作轨道上来,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和服务标准进行有效的监督。实际上,管理的实质就是正确处理城市人工雕琢、环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不违反生态规律的前提下,在自然环境中打上人类思想意识的烙印和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城市的环境系统不可能脱离其他生态系统而单独存在,它必须依托原有生态系统的调节机能,并与其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输和转化才能存在。实践证明,城市在其系统内部经过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所排出的废物,要依靠人为技术手段处理或向其他生态系统输出,利用其他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来消除原本城市内部的不良影响,保证物质(农副产品、劳动力、矿物燃料等)循环的畅通[2]。因此,城市环境的开放性既是其显著特征之一,也是保证城市社会经济活动持续进行、市容市貌整洁必不可少的条件。从管理的角度来说,不仅要对城市的市容负责,也要对城市周围环境负责,不能因城市的整洁造成其他地区的环境污染。
人是城市环境建造和享受的主体,城市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行政、经济、教育、宣传等手段来确保城市环境的安定有序,从而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落到实处。因此,“以人为本”是城市市容与环境管理的根本宗旨。但是,“以人为本”并不是以人类为中心,不是追求人对自然的绝对主宰和控制,只是强调城市市容与环境的“人文关怀”。以余姚市为例,他们按照“以人为本、疏堵结合,既要管住、又给出路”的原则,以“服务市民群众,方便人民生活”为根本,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用人性化的“梳妆”取代了“扫荡式”的管理,用亲情式的执法与违章占道的商贩进行“游击战”,城市的市容与秩序明显改善[3]。如此管理,既看到了摊贩们影响市容、破坏环境的一面,也看到了他们的弱势群体地位,考虑到了社会的和谐程度与市民的幸福指数,为城市市容与环境的精细化、人性化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此外,让公众参与城市市容与环境管理也是政府赋予公民民主权利的一种表现。因此,形成广大市民参与城市市容与环境管理的社会氛围和引导机制,既可以不断增强民众的公共意识,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减轻政府负担,还能够延伸城市市容与环境管理的时空,为逐步建构起由政府部门单一化管理到全社会共同管理的格局转变助力。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中提出的。此后,它便受到了各国学者的重视,其内涵也在研究中不断得到更新与发展。综合而言,生态城市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指导城市发展而建立起来的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生活安全舒适,物质、信息、能量高效利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人与自然互惠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4]。城市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密集的活动场所,也是废渣、垃圾、噪声、空气、水污染等较为严重的地方,因此,城市的环境往往处于高负荷乃至超负荷的境地。致力于生态城市的建设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城市”的概念,即它不仅仅以保护环境、维护市容为目的。它实则代表的是社会、经济、自然共生的系统,即技术与城市市容与环境充分融合,人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最大限度地得到保护,物质、信息、能量高效循环,城市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生态城市管理主要包括两个要素:生态要素和人工要素,以生态文明为指标建立新的城市结构和运行机制,从而实现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生态化,教育、法律、科技、制度、道德的生态化,以及人类自身意义和发展的生态化。具体而言其有关市容和环境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阶段:其一为对气象水文、地理环境、土地利用、人口分布、资源利用、环境污染、园林绿化、垃圾处理等要素的调查、评价和预测;其二为规划阶段,包括城市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完善环保系统工程、生态公益设计与生态工程创建、绿化美化净化系统规划等。可见,生态城市建设不是对现有市容和环境进行局部补救,而是创制了一种新的文化,促进了人类自身健康的进化,体现了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相互适应、不可分离的整体和谐。
城市市容与环境管理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项基础性、保障性工程,与其相关的内容繁杂而庞大,因此,应强化城市管理的整体效应,妥善处理经济社会与环境关系,人民生产生活与市容市貌的关系,明确目标、统筹规划、完善体系、体制创新、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区域合作、文化创制,为打造绿色、健康、生态、文明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的不断发展而不懈努力。
[参 考 文 献]
[1]马彦琳,刘建平.现代城市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71.
[2]姜杰,彭展,夏宁.城市管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77.
[3]顾展.城市市容环境社会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省余姚市为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4]杨志峰.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
F299
A
1008-178X(2012)11-0067-02
2012-07-24
朱广黔(1971-),男,江苏沛县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管理科学系副教授,从事城市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