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婷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系,重庆 400067)
“现代汉语”课程是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之一。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现代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中小学语文教学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形成较强的准确、鲜明、生动、精练、连贯、得体地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文学鉴赏能力并掌握教研的知识基础。作为三年制高师专业而言,其学时相比其他课程较多,但课程内容涉及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及修辞的大量基础知识和一系列的语言分析方法,教师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知识的传授已经困难,而要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是难上加难。
“现代汉语”课程在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现代汉语”课程是其他几门课程的前导课程。现代汉语系统知识的学习直接影响到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写作等相关课程的学习效果。第二,语言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向学生传授语言理论的过程,还是一个训练学生掌握语言规范,并在训练中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言素质的过程。语言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第三,对师范专业学生而言,语言素质不过关,就难以胜任语言教学中占有相当比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也不利于其在语言学方面作进一步的深造。
本课程教授对象是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师岗位能力需求指标明确提出言语表达能力(口头、书面)和语文教学能力(识字、听说及阅读、写作)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现实的情况并不理想。首先,虽然经过中小学12年的语文学习,但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学生语言素养堪忧。学生的普通话方音严重,语言表达生涩、词不达意,语言书写错字层出、病句层出者大有人在,这就势必需要系统地学习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其次,学生自学能力不强、自制能力较差,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教育和示范。另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往往停留于表面,习惯于记方法规则,短时间记住了,稍变化就不能灵活分析运用,很难内化为语言能力。因此,只有强化听、说、写、思的训练,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
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以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师为培养对象,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为指导思想,培养具备语文教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是“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改革确立的根本依据。小学语文教师岗位能力需求指标明确提出的言语表达能力(口头、书面)和语文教学能力(识字、听说、阅读、写作)是“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目标确立和内容改革确立的直接依据。“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能力。”这是“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目标确立和内容改革确立的理论依据。只有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学生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的内化融合,学生的学习才会有效果。
“现代汉语”课程应该和相关课程相互照应,相互为用,相辅相成,这样才能把各门课所教授的知识和能力融合成一个整体。在整合过程中,提倡交叉,防止重复,从而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具体思路如下。
“语音”部分的教学与“普通话”“教师口语”“口才训练”“语言学概论”等课程相关知识点整合。语音训练还可考虑与“现当代文学”“大学语文”等文学类课程的精选篇目相结合,比如语音部分的教学可以强化“汉语拼音方案”、发音规律的介绍,具体发音方法的学习可以留在普通话课程中进行,音素和音位的学习可以在“语言学概论”课程中进行,这样可以合理分配课时,适当减少学生学习的压力,保证教学效果。“文字”部分的教学与“书法”(师范专业必修课)课程相关内容相衔接。比如文字部分笔顺、笔画的学习比较枯燥,单纯的规则要求,如果不加强联系,其实学生很快就会淡忘,老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也很累,“现代汉语”课的学习显得更为无趣,更无实效。因此,建议把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师范生“书法”课的训练有机结合,在为期一个学期的学习练习中巩固,效果自然会更好。“词汇”、“语法”部分的教学与“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写作”课程内容衔接。比如词义的各种关系在词汇部分比重很大,知识点相对繁杂,但“语言学概论”课程中结合语义场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学得更轻松、透彻,建议这部分知识的学习直接留在“语言学概论”课程中完成。“修辞”部分与“写作”课相衔接。比如辞格的学习重在分析归类,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应该搜集更多、更鲜活的语料,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至于运用应该在“基础写作”课程中得以落实。
培养对象不同,教材内容的取舍与重难点的确定应不同。结合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岗位能力分析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本人实践,其合理的处理方式如下。
绪论部分增加“现代汉语学习与小学语文教学关系”的讲解。增加这部分知识将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现代汉语”课程的作用,明确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系统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学的基础。语音部分弱化“音位”的讲解,强化“汉语拼音方案”的学习,了解基本的发音规则、辨音方法、语音结构分析方法,强化学生说、听、辨普通话的能力培养和基础的语音教学的能力培养。音位知识在“语言学概论”中可以有详尽讲解,作为未来语文教师,听、说、读、写能力显得更为重要。文字部分弱化常规偏旁部首、笔顺笔画的学习,增加造字法、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知识的讲解。造字法的学习可以开辟汉字教学新的思路,加大汉字构造方式部分的学习,了解部分汉字文化,了解象形、指事字的由来,了解会意字的种类,知晓形声字的利弊,能够进行简单的造字法的分析,给造字法知识和中小学语文课上汉字教学的结合提供可能,“现代汉语”课堂也会随之变得有趣起来。词汇部分强化构词法、词汇组成、词汇的规范化的讲解,弱化词义的构成、特点、词义之间关系的讲解,增加新词、新语的讨论分析。构词法是词汇部分学习的基础,必须扎实掌握。新词新语的学习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使语言理论与语言实践相结合。比如网络用词“冏”和“槑”的分析,学生既知道了二者的原始义和新义,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只收录前者的事实又可以让学生理解动态的语言规范观。语法部分弱化词类分析、句型分析的讲解,强化短语结构、层次分析法的学习,强化病句修改练习。词类和句型分析的知识点虽然多,但并不难,可以发资料给学生,小组课下自学完成知识的掌握。而层次分析法需要教师课堂讲解分析、引导举例、强化练习,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病句修改除了掌握基本语法规则,也需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所以教师应搜集更多鲜活、有代表性的例子,加大学生病句修改练习的量,加大分析的量,“质”、“量”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另外,修辞部分辞格众多,可以根据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强化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方式的学习,弱化隐喻、飞白等修辞方式的学习,学生如有兴趣作更多了解的,教师可以提供参考书目供其阅读。
通过课程整合协作,科学、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及修辞的基础知识和一系列的语言分析方法,可以夯实高师学生的语言基础,拓宽学生的语言视野。
通过课程内容改革和大量的语言实训,切实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普通话听说辨的能力,声韵调的基本分析能力,汉语拼音方案的应用能力;规范书写和使用汉字的能力,分析常用汉字造字法并且运用造字法知识进行教学的能力;规范正确使用词汇的能力,理解分析新词汇现象的能力;理解分析和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运用修辞技巧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等,为学生将来从事语言文字相关工作打好基础。
以上内容是笔者对高师生“现代汉语”课程内容改革的思考和阐述。以上改革已经进行,并且达到了一定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唯有总结经验、不断摸索、实践,才能更好地达到“现代汉语”教学的目的,培养出更多语言教学功底扎实的毕业生。
[1]林治金.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研究与实施[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2]朱焕芝.语文个性教育探微[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3]刘顺.现代汉语教学改革刍议[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5(11).
[4]汪国胜.关于现代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