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二十年活动理论研究现状述评

2012-08-15 00:52:47高贺明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心理学理论活动

高贺明

(西南大学 心理学部,重庆 400715)

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捷夫(A.H.Leont’ev)创立了活动理论,后来,芬兰心理学家恩格斯托亚姆(Engestrom)对其做了发展,使其在国际心理学界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活动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传入中国,并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取得诸多成果。了解中国学术界对活动理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有助于更深入开展活动理论的研究,促进活动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然而,到目前为止,活动理论在国内的研究仍然处在翻译、引进、评述与初步应用的阶段。因此,亟需对活动理论的思想进行本土化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做一些创新性研究。

1 活动理论的翻译与介绍

1979年,李沂率先对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进行了系统的介绍,明确指出了列昂捷夫要以“活动”作为中心概念,建立自己的普通心理学理论体系[1]。此后,一批研究列昂捷夫活动理论的作品相继出现。例如,《关于A.H.列昂捷夫活动理论的历史形成、基本思想和对它的评价》《从活动到交往》《苏联心理学界对活动理论的近期讨论》等[2-4]。《活动、意识、个性》是列昂捷夫心理学工作的结晶,国内心理学界在这一时期翻译了此著作,在当时这是列昂捷夫对其所创立的新的活动学派在理论上的最新总结。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学术界对活动理论的研究陷入沉寂,只有少数的研究者继续探索该领域。期间,赵慧军对活动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介绍,同时还介绍了苏俄心理学界对活动理论的反思与活动理论对西方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产生的重要影响[5]。吕巾娇、刘美凤和史力范对维果茨基(Vygotsky)、列昂节夫和恩格斯托亚姆的三代活动理论进行了分析,对这三种时期的主要观点进行了评述,为人们分析活动系统提供了一定的思路[6]。

2 对活动概念的理论建构

国内学术界对活动理论的不断翻译和介绍工作,使得活动理论的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不断得到拓展。然而国外研究者与国内的研究者研究的侧重点并不相同。国外的研究者强调的是辩证逻辑的使用、活动分析单元的选择、活动系统的多义性不同。国内的研究者一般围绕着心理学中到底用“实践”的概念合适还是用“活动”的概念合适,尤其是怎样保证做到实践第一的观点来开展的[7]。有些学者认为,实践应该放在第一位,这是心理学研究应用中需要贯彻的原则,而实践这一哲学概念则没有必要再引入心理学的研究以及应用之中。用活动概念来说明一般的实践观点是可以的,无论从内容上、形式上或表达方式上都是可取的。心理学不仅可以使用活动概念,而且可以将活动作为基本范畴,并以此为出发点实现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突破[8-9]。另外,一些研究者则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不仅要始终贯彻把实践放在第一位的原则,还要把“实践”的概念引入到心理学中并进行广泛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1,10]。张世英认为,将活动引入到心理学当中,对于克服传统心理学将人的心理意识与人的生活、实践分离开来的根本缺陷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对活动的定义不够清晰明确;其次,传统的活动概念只关注了人的个体活动,而忽视了对人的集体活动的研究;最后,活动概念无法明确表达出人类行动具有的社会性、意识性和实践性的根本特征[3]。

3 活动理论的应用研究

活动理论自身强调研究的生态效度和对现实生活的干预性在人类心理发展的决定位置,认为人类心理的发展是活动内化的结果。因此,在教育、企业管理、科技研发、心理治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内活动理论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领域,尤其是在学习环境设计、小组学习、教学课堂设计和网络学习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学习环境设计领域,赵立影认为,活动理论指导下的学习环境设计应当从问题、信息资源和工具三个要素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知识的建构性、学习活动的社会性,力求实现学习环境设计的动态性和真实性[11]。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了活动理论指导下的学习环境设计流程:(1)分析活动目标;(2)分析活动要素;(3)分析活动子系统的运行情况;(4)分析学习活动子系统的活动机构;(5)设计学习情境;(6)评价和修改。项国雄、赖晓云认为,活动理论对学习环境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是为教学设计、分析学习过程和结果提供了新视角;二是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分析复杂情境的有用视角;三是为学习环境视角提供了一个框架;四是强调了教学活动的历史制约性[12]。在小组学习方面,张爽、李玉斌考察了如何参考活动理论设计远程教育中的小组学习活动[13]。远程教育的小组学习活动设计应当以分析活动要素和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关系为出发点,主要设计程序如下:首先是确立小组的共同学习目标;其次是建立学习小组;再次是设计小组学习活动流程;最后是对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在教学课堂设计领域,周睿考察了按照活动理论的思想对网络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14],整个学习活动设计的流程包括五个步骤:活动目标设计、任务或问题设计、组建学习共同体、活动过程设计以及互动评价设计。

4 活动理论的评价

国内学者在对活动理论的评价上,一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充分肯定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对建立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科学心理学的重要贡献,又对其缺点和不足提出了批评。李沂认为,列昂捷夫的理论贡献主要集中在进一步具体化和充实了苏联心理学中已存在的活动与意识统一的原则,尤其是对意识在实践活动中的产生及发展问题,有了比较全面、详细的解释,并有所创新[1]。张世英则将列昂捷夫活动理论的贡献概括为四点:(1)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及其所创立的学派是苏联心理学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整个苏联心理学的独特性;(2)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的性质,特别是注意贯彻了人的社会历史制约性原则;(3)将心理学研究从实验室中解放出来,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4)有助于克服心理学研究中的自然主义和生物学化的倾向[3]。而对列昂捷夫活动理论的批评则主要集中在两方面:(1)过度提高活动概念在心理学中的地位,把活动范畴绝对化。列昂捷夫将游戏、学习、人际交往等统统看作活动的形式,需要、动机、个性、各种心理过程统统都被归于活动的范畴,这就使得人的丰富的现实生活和心理活动被过分简单化,心理学的研究被对活动的研究所代替[3-4];(2)有关人类心理发生和形成的内化理论存在着本质的缺陷。列昂捷夫将个体的外部实践活动和内部心理活动对立起来,片面强调外部活动对意识发展的决定作用,只谈主体活动要服从于外部对象,根本不涉及主体内部因素在内化过程中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基本原则[1,10]。

5 国内活动理论研究展望

进入21世纪后,随着西方心理学危机的日益加深,活动理论在国际心理学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反观国内学界,对于这样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却仍然停留在翻译、介绍以及评价的初级阶段。因此,只有从多方面着手深化已有的研究,才能缩小与国外的差距。

5.1 突破学术壁垒,推动深入研究

诞生于前苏联的活动理论之所以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这与它对心理学理论问题和现实生活问题的实际指导作用分不开。从理论上说,活动理论所持有的整体观、生态观和文化观等思想为西方心理学超越根深蒂固的个体主义取向,克服一系列的发展难题提供了借鉴。从实践上说,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不能局限于抽象地研究心理过程的一般规律的纯学术游戏,更应当成为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生活科学,而这也正是活动理论实践研究取向的本质要求。但是,在实证主义心理学占据国际心理学话语权的背景下,凡是与科学实证主义精神不相符合的心理学思想都会遭受到排斥,活动理论也不例外。也正因为如此,活动理论长期受到国内学者的忽视也就不足为奇。因此,冲破现有的学术壁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视角开展活动理论的相关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采用活动理论独有的干预研究范式,既可以探明因果关系,证明活动理论的正确性,又可以保证研究的生态效度,有效地指导社会实践。

5.2 统筹规划,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苏联的解体和西方心理学界对活动理论的重视,活动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研究地域来看,活动理论跨出一国界限,出现了一个国际范围内的研究浪潮。芬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一些西方国家都先后成立了活动理论的研究机构,专门从事相关的理论、实证与应用研究。同时,活动理论研究者还成立了国际文化与活动研究协会,致力于发展有关人类实践活动的跨学科整合理论和实证研究。从研究内容上看,以恩格斯托亚姆为代表的一批活动理论研究者突破了列昂捷夫原有理论的限制,从纵向深化和横向扩展两个方面将研究引入更高的层次。与国外相比,国内的活动理论研究仍然处在一种自发状态,既没有统一的研究组织,也没有相应的研究规划,各种研究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因此,国内学者应当有计划地翻译国外最新的活动理论著作与文章,更进一步了解活动理论的发展趋势,同时成立自己的活动理论研究机构,统一规划,开展相关研究。另外,还应当出版专门的刊物,为相关学术交流提供平台。

[1]李沂.A.H.列昂节夫的活动理论[J].心理学报,1979(2):233-241.

[2]李沂.从活动到交往[J].心理学报,1982(1):11-18.

[3]张世英.关于A.H.列昂节夫活动理论的历史形成、基本思想和对它的评价[J].心理学报,1985(1):23-30.

[4]陈会昌.苏联心理学界对活动理论的近期讨论[J].心理学报,1986(2):215-223.

[5]赵慧军.活动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前景[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87-93.

[6]吕巾娇,刘美凤,史力范.活动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应用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7,17(1):8-14.

[7]车文博.车文博文集:第一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8]李铮.心理学的实践观——关于心理与活动理论问题的探讨[J].心理学报,1981(3):249-256.

[9]李铮.再谈实践与活动之争[J].心理学探新,1981(1):15-18.

[10]洪宝林.关于《心理和实践关系问题》的一些观点与李铮同志商榷[J].心理学探新,1982(1):61-65.

[11]赵立影.从活动理论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4,14(4):19-21.

[12]项国雄,赖晓云.活动理论及其对学习环境设计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05(6):9-14.

[13]张爽,李玉斌.从活动理论看远程教育中小组学习活动的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05(21):49-56.

[14]周睿.从活动理论看网络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5):103-105.

猜你喜欢
心理学理论活动
“六小”活动
少先队活动(2022年5期)2022-06-06 03:45:04
“活动随手拍”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31:10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