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淑娟
英语专业学生科技语篇翻译能力提高探究
崔淑娟
英语专业学生应该是既具有专业知识,又有扎实的双语基础的复合型人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年提高,科技英语作品也大量产出,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科技语篇翻译能力成为高校教师亟待解决的任务。
科技语篇;翻译原则;翻译过程
科技语篇是一种常见文体,它是对自然及社会现象进行说明、解释和分析,提出观点、方法、程序或理论,或针对他人的观点和理论等作出评论,表明作者的立场,是实现信息沟通的载体。这类译文要求准确性高,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对科技语篇的处理要谨慎从事,力求准确无误,稍有疏忽,将会铸成大错。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在教学中一定尽量去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科技语篇翻译能力。
提高科技语篇翻译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从事科技语篇翻译所应当具备的素养,这是成功翻译科技语篇的关键和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培养学生在语篇翻译中一丝不苟的态度,坚决反对和克服粗枝大叶、马马虎虎的翻译作风,否则一字不慎,也可能造成大错。严肃认真不仅是一个翻译态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职业训练问题,因此必须从一开始就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这方面的修养。
二是熟练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精通原作语言是透彻理解的前提,熟练地运用译文语言是确切表达的条件,无论缺少哪一方面都会影响译文质量。
三是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从事科技语篇翻译,若不懂得所译的专业内容,就会影响理解,可能错误百出,似是而非。
四是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多学科渗透交叉现象越来越广泛,科技翻译很少囿于一两个专业。例如一篇国防科技文献往往涉及军事、武器装备、科技、经济、政治、法律等众多领域,翻译工作者的知识面越广泛,翻译时就越得心应手。
五是要有一定的政治素养。自然科学文献是讲述客观事物的科学道理和客观规律的。但有些英语科技文章或报刊常常鼓吹自身的政治观点,甚至攻击、诽谤我国的国家制度和政策,伤害我民族感情。对这些内容,应当加以说明。再如,用词的褒贬关系到政治立场和感情。同一个“leadership”,有时译为“领导”,而有时译为“罪魁祸首”。因此,科技语篇翻译者也应当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
科技语篇的目的是准确地表达出自然界和社会生产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并阐明这些现象的意义及规律性。在翻译科技作品时要注意以下特点。
一是客观性。翻译科技作品时应用准确简洁的语句表达严谨而深刻的内容,翻译工作者必须抱着尊重事实的态度,不可随意改动数据,回避不易翻译的文字,不可加进译者的主观臆断或妄加评论。
二是规范性。科技作品有其学术上的自身要求,翻译中所使用的名词术语,都是各门学科的专门用语。规范的科技术语,早已形成并流行,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其含义和词语形式,一般也不再起变化。
翻译的总准则是“信、达、雅”,科技作品翻译也应遵循这一准则。但就科技英语的特点而言,应当更注重“信”和“达”,原因在于科技作品的文字朴实,句型单纯,基本上采用陈述式,用词十分简洁,要求突出中心思想,文章结构严密,层次清楚,逻辑性强,概念明确,不太强调作者的风格文笔。根据科技作品的上述特点,翻译科技作品时应遵循下述原则。
一是忠实于原文。译者必须将作品中包含的内容和形式完整地、确切地用本国语言重新表达出来,不能有所歪曲。既不能削弱,也不能把原作中根本没有的内容强加到译文中去。因此,就表达原作的内容而言,确切和完整是衡量译文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
二是语言通俗易懂,符合规范。译文语言必须符合规范,用词造句用符合本民族的语言习惯,以求通俗易懂。术语应准确,同一术语在同一专业范围内,在上下文中要统一,但同一术语也可因专业不同而含义各异。例如名词“carrier”在通信专业中是“载波”,在军事上是“航空母舰”,在半导体专业中是“载流子”,在航天领域中是“运载工具(装置、火箭)”,在化学中是“载体”,在医学上是“带菌者、带毒者”,在机械上是“托架、支架、底盘、承载器”,而在日常用语中是“搬运工人、搬运车、搬运船……”。因此,在翻译时一定要根据专业范围和上下文来选择最合适的术语。
有些术语往往是从日常生活用词中借用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借用词的用法。当这些词汇在作品中表达某一特定的概念时,它就有了专门特定的用法,翻译时应特别注意。如Hardware(硬件),Firmware(固件),Mouth(排出口、输入端),Mouse(鼠标),Seat(支座、阀座),Memory(存储元件、内存),Think tank(智囊团),Outsource(外部资源),Hometrade(国产的)。
三是译文意义明确,层次清楚。作品的语言往往因内容的不同而异,也往往因人而异,在语言的运用上作者都会有各自的特点。有的喜欢用一些积极的修辞手段,有的则不大注意修长,但求意义明确、层次清楚。译者应善于识别上述各种特点,用语简洁准确,清楚无误地传递对应信息。
科技英语翻译的过程主要为理解和表达的过程,大致可分为理解、表达、核校三个阶段。其中理解是前提,其主要内容是通读全文领略大意、明辨语法,弄清关系,结合上下文推敲词义。
首先是理解阶段。透彻的理解是确切表达的前提。理解原作必须从整体出发,不能孤立地看待一词一句。因此,理解阶段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略读原文。首先阅读待译全文,了解其内容大意、专业范围和题材风格,掌握原作精神。若条件许可,在动手之前最好熟悉一下有关专业知识,读读作者的其他著作,了解一下有关科技背景。
深入阅读理解。一是理解语法与词汇。理解原文要从弄清原文的语法关系起步。只有把语言弄通,把句子结构弄明白,理解原文的句法结构的困难才可大大减少。同样一个词或词组,在不同的上下文搭配中,在不同的专业范围内,在不同的语法结构中有不同的含义。二是理解客观实物。理解语法和词汇,往往只限于句子的句法结构、语法成分以及句中各个词的一般词汇意义,如果搞不懂实际内容,还是不能在译文中把它正确表达出来,所以理解客观实物是不同于理解词句的。三是理解逻辑关系。科技作品结构严密,逻辑性强。通过逻辑推理、分析判断有助于深入理解原文内容。
其次是表达阶段。表达就是寻找和选择恰当的译文语言材料,把已理解的原文内容重新表达出来。表达的好坏一般取决于理解的深度和对译文语言的掌握程度。因此,理解正确并不等于表达一定正确。表达可按下述程序进行。一是直译,即逐字逐句按原文次序进行翻译,这样译文不够通顺,也不能正确地表达原意,但可帮助了解原文各成分的意义及进行汉英对比。二是意译,这里讲的意译并不是译大概的意思,而是将原作叙述的具体事实用规范的汉语译出来。在意译时,可能有不同的译法,应选择最适合译文的语言,最容易被读者看懂而不致产生误解的句子。
最后是核校阶段。核校是理解和表达的进一步深化,是使译文符合标准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是对原文内容的进一步核实,
100对译文语言的进一步推敲。核校阶段对科技翻译尤为重要,因为科技作品要求高度的准确性,公式数据较多,稍有疏忽就可能铸成大错。
理解、表达、核校三个阶段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的。在翻译中应注意力求语言简练,遣词造句无误,逻辑判断准确,如实表达原文语言及其内涵或精神实质,深刻认识词汇与语法意义,做好专业术语及专业内容不太熟悉的文献的翻译处理,避免逐字死译,完善译文修改,提高翻译水平。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遇生词不要急于查辞典,而要根据上下文分析判断,是属于普通用语,还是属于专业范畴。若是专业词汇,便应更进一步确定是属于哪一个具体学科,然后再有目的地去查找辞典。二是翻译时最好不要看一句译一句,而应看一小段,译一小段。这样便于从上下文联系中辨别词义,也能够注意到句与句之间的衔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使译文通顺流畅,不致成为一句句孤立译文的堆砌。三是翻译科技作品必须做到译文表达的概念清楚、逻辑正确、数据无误、文字简练。四是翻译科技作品必须如实表达原文语言及其内涵或精神实质。五是译完以后,最好自己或请别人像谈话或读书一样讲一遍,看是否说得通、听得懂,即可证明译文是否合适。
总之,英语科技语篇翻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要培养学生从事科技语篇翻译所应当具备的修养,还要注意和遵循科技作品的翻译特点和翻译原则,更要在翻译过程中谨慎细致。这需要老师与学生共同的努力,尤其是学生在学习中要经常训练揣摩,反复实践。
[1]冯志杰.汉英科技翻译指要[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蒋太培.科技英语翻译的理论与实践[M].海洋出版社,1985.
[3]毛正坎.科技英语翻译方法——英汉语比较解析[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4]李学平.科技翻译与英语学习[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6]黄信.翻译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
责任编辑:郭一鹤
G642
B
1671-6531(2012)04-0099-02
本论文是佳木斯大学科研项目 “应用型本科英语人才科技语篇翻译能力专项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W2010-175
崔淑娟/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