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丽
我国地方高校职能定位误区的审视
陈晓丽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迅速发展,但也存在诸如盲目开展科学研究、淡化社会服务意识等职能定位误区,审视大学职能理念的演进过程有助于指导我国地方高校进行准确定位。
地方高校;职能定位;对策
地方高校是相对于中央各部委直属高校而言的,是指由地方政府主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包括综合性大学、专业性大学、专科学院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在规模与效益上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盲目开展科学研究、淡化社会服务意识等,这些问题暴露出了地方高校职能定位的不准确。审视大学职能理念的演进过程,有助于指导我国地方高校进行准确职能定位。
大学职能理念是随着现代大学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和丰富的。1852年,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在其著作《大学的理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中指出:大学是探索普遍学问的机构,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大学的唯一职能就是教学,就是为社会培养良好成员。[1]可以说,纽曼的大学理想是强调教学至上。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认为,“大学教授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教’,大学生的任务也不是‘学’,大学生需要独立地自己去从事‘研究’,至于大学教授的工作,则在于诱导大学生‘研究’的兴趣,再进一步去指导帮助学生去做‘研究’工作”[2]。他于1810年创办柏林大学,强调教师和学生都进行科学研究,把科学研究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结束了教学与科研分离的传统状态,扩展了高校第二项职能——科学研究。1904年,范·海斯担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校长,他开拓了大学服务社会的两条基本途径:其一,传授知识,包括函授、开办学术讲座、辩论与公共研讨、提供一般的信息与福利;其二,专家服务,即大学的学者直接参与州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的咨询及策划、管理工作[3],即以直接服务社会为核心的“威斯康辛思想”。为其他高校树立了榜样,“威斯康辛思想”发展成为第三项高校职能——服务社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有学者指出,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或者说是文化引领可以说是我国高校的第四项职能。
如今,高校与社会的关系愈加紧密,仅有知识的传授和科学研究早已不能满足社会对高校的需求和高校所禀赋的社会责任。“威斯康辛思想”使大学真正走进了社会,推动了高校服务社会进程,凸显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高校社会服务是指高等学校在保证正常的人才培养情况下,依靠自身教学、科研、人才和知识优势,向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性的、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的的活动。地方高校“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的办学宗旨,是时代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教育的生产性和应用性决定高等学校具有社会服务功能。
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职能定位的不准确,好高骛远,舍本逐末。如为办研究型大学而盲目开展科学研究,忽视教学质量,淡化社会服务意识。
(一)盲目开展科学研究,争创一流大学
一些地方高校不顾自身条件的限制,盲目开展科学研究。首先,相对于中央部属院校,缺乏发展科研的财政支撑。如下表:
2009年普通院校教育经费收入情况(单位:千元)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95.1%的地方高校,获得的教育经费拨款仅为90.1%,其中科研拨款仅占27.1%。然而,一些地方高校不顾自身条件限制,为建设研究型大学而搞“大跃进”式办学,建立科研机构、申请硕士博士点,盲目开展科学研究。当然,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进行科研是值得鼓励和支持的,只是有些地方高校为创办本地的“清华北大”而以牺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为代价,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
其次,部分地方高校由于师资力量、科研实力、社会声誉等有限,即使申请到硕、博士点,提高了办学层次,也只能防止招生缩水,却不能吸引优质考生,再加上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社会服务水平下降,这不仅不利于自身发展,而且也不能成功创办所谓的一流研究型大学。
(二)缺乏服务意识,甘当考研基地
有些地方高校不仅无意开展科研,而且缺乏社会服务意识。为提高就业率,有的地方高校在新生入学就鼓励学生进一步深造,被人们诙谐地称为“考研基地”。当然,为高一级研究型大学输送学生本无可厚非,但假如不顾学生的研究潜质,就为他们设置考研相关课程,讲授考研重点和技巧,这无论对学生和研究型大学,还是对地方高校自身都是不利的。对于学生,不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甚至扼杀他们的特殊潜能;对于高一级研究型大学,不利于它们甄别研究型人才及其培养;对于地方高校自身而言,短期内是改善了就业的困境,但长远来看却不利于教学和科研的提高。
在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凸显的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应联系实际,准确定位,重新审视高校“教学为根基、科研为手段、服务为宗旨、文化为引领”的四大职能。
(一)以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地方高校应以科研促进教学,为教学而科研,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己任,这不仅兼顾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而且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1.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理念。作为教学型的地方高校,应明确培养人才是高校最根本的职能,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以科研促进教学,也可借助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成果,辅助教学工作。
2.着眼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高质量人才是高校的最根本使命。清华大学研究生2004年对我国200家大型工业企业,及100家广州地区中外合资企业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需要应用型人才的比例为66.2%,创新高级研究人员13.7%,以上两种复合型人才9.8%,一般工人和一般研究人员分别为2.9%和2.0%,其他类型人员5.4%。”[4]由此可见,地方高校应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重点。首先,要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开设应用性学科;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融入并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强化社会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
地方高校应理性审视“威斯康辛思想”。威尔金斯曾指出,“大学作为知识的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是摆脱不了服务职能的”[5]。因此,在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凸显的当下,地方高校应明确服务至上、特色鲜明的职能定位。要树立“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的办学宗旨,围绕“全面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目标,实现“地方高校发展需要地方,地方需要地方高校发展”的需要,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个人提供再学习机会,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技术支撑、文化支撑和思想支撑。
1.应强化社会服务意识。顾明远教授曾指出:“区域大学办学的特色和优势在于其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发展。”[6]所以,地方高校理应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发挥专长,践行社会服务职能,使自身与区域发展实现双赢。
2.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威斯康辛大学的服务模式大致有:为社会培养人才,提供科技服务和信息咨询等。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种类,可以从不同角度分为超前性服务、滞后性服务和应时性服务(时效);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性质);教师服务和学生服务(主体);政治服务、经济服务、教育服务和文化服务(内容);政府服务、企业服务、公民服务(层次);群体服务和个体服务(范围);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装备服务(方式);文化政治服务、社会经济服务和教育培训服务(形式)等多种类型。地方高校服务地方本质上是为地方提供智力产品和智力服务,渗透到社会活动、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具有服务领域广阔性、服务形式多样性、范围内容丰富性等特征。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有三个层次的内容:“为政府提供咨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努力成为地方各级政府的“智力源”、“能源库”、“咨询部”,如,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配合地方政府开展工作,参与地方政府推进的重要工作,主动申请和承担地方政府的科研项目等等,主动在地方科教兴市战略中发挥骨干和带头作用,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研究机构,与政府合作办学,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献计献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制定规划等。“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努力成为企业(主要是中小型企业) 的“合作者”、“智囊团”、“课题组”。“为个人提供再学习机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努力成为社区或市民的“学习园地”、“进修场所”,如为市民更新知识、学习新技术、接受更高更好的教育创造条件、开放图书馆、为市民提供数据库、图书资料等,为市民开放学校文体设施,开展心理咨询和科技服务等。[7]
从大学职能的演进过程来看,凸显了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但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处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以及文化引领项职能时应有不同的侧重点,不能一概而论,诚如潘懋元教授所说:“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对于三个职能以及每个职能的任务可以有所侧重,也应当有所侧重,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活动范围。不要人家有,我们马上就跟上。条件不同、特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不要互相攀比。”[8]因此,地方高校理应重新审视职能定位,明确“教学为根基、科研为手段、服务为宗旨、文化为引领”的理念,有助于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职能定位不当问题。
[1]刘宝存.纽曼大学理念述评[J].复旦教育论坛,2003,(6).
[2]张国祥.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6)∶108.
[3]朱国仁.从“象牙塔”到社会“服务站”——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历史考察[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36.
[4]和飞.地方大学办学理念研究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0-71.
[5](美)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8.
[6]徐同文.区域大学的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51-152.
[7]郭平.地方高校须以服务地方为重要使命[N].人民日报(理论版),2010-12-31.
[8]潘懋元.潘懋元论高等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253-254.
责任编辑:郭一鹤
G642
B
1671-6531(2012)04-0005-02
陈晓丽/西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四川重庆 4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