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视角下景区语言翻译策略

2012-08-15 00:52:47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黄山景点景区

于 淼

(信阳师范学院 大学外语教学部,河南 信阳 464000)

0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贸易国际化、文化多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中国与国际间的交往愈加频繁。这对于我国旅游业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就机遇而言,旅游业的发展能更有利地展示我国地方特色,彰显民族风情,弘扬民族精神,能更好地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间的交流与沟通、相互学习与合作,能让世界各国的观光旅游者,在欣赏我国优美自然风光和传统人文景观的同时,更直接地感受其背后的丰富文化内涵,进而传播中华文化,更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化环境。然而,如何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传统人文景观背后的丰富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展现给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又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本文拟从旅游景区语言特点分析入手,以文化传播视角,探讨旅游景区汉英翻译的方法及策略。

1 旅游景区、景点语言特点

汉英民族有着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从而形成了汉英语言表达形式与习惯的差异。汉语重意,英语重形。特别是旅游景区、景点的命名与介绍,汉语多是精悍简短、别致奇特、意趣盎然、优雅宜人。名称的命取有多种因素,与自然地理、历史典故、民俗传统、宗教神话、人文风貌等密切相关,同地名、街道名称一样,有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自然风景区的命名比较直观明了,多因其形而得名,如信阳的“鸡公山”、海南的“五指山”、桂林的“象鼻山”等。人文景区的命名多与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相关,如北京的“十三陵”、洛阳的“白马寺”、淮阳的“太昊陵”等。

就旅游景区、景点的文字介绍而言,汉民族推崇“天人合一”,喜欢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实喻虚。语言形式上多使用四字词组,讲究声律对仗,整齐对偶,平衡协调。例如,对信阳鸡公山的描述:春天莺飞草长,幽兰飘香;夏季云雾缭绕,沁凉如水;入秋红叶满山,万木霜天;冬来瑞雪飘飞,冰清玉洁[1]。安徽黄山景区四季景色变化的介绍更是体现了这种特点:“初春,繁花似锦,五彩缤纷,漫山杜鹃,争奇斗艳,十里桃花,姹紫嫣红;盛夏,涌泉池清,峭壁飞瀑,层峦叠翠,绿荫遍地,奇花异草,芳香诱人;金秋,丹枫如火,山花流芳,层林尽染,凝紫飞红,绚丽璀璨;严冬,银装素裹,玉树琼楼,雾松冰挂,晶莹雅洁。”[2]文中一连串的四字词语极富有节奏感,遣词造句讲究对仗、排比,辞藻华丽,音韵和谐,情深意切,让中国游客不仅能享受韵律美,而且还能从汉语文字本身感悟到一种古雅、超然脱俗的韵味。以安徽黄山的介绍为例:“黄山集名山之大成。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峨嵋之清凉、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衡山之烟云、黄山无不兼而有之……黄山独特的花岗岩峰林,遍布的峰壑,千姿百态的黄山松,惟妙惟肖的怪石,变幻莫测的云海,构成了黄山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巨幅画卷,赋予了黄山的艺术魅力,塑造了黄山永恒的灵性、神奇的风采。”这样的语言表达形式,声情并茂,朗朗上口,引发激情,令人神往,给人以美的享受。

汉民族还常用历史事实、文学典故、神话传说、成语习语来展现文化内涵。例如,信阳五集电视系列片《豫风楚韵——信阳》开篇文字是这样的:“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由信阳青铜编钟演奏的一曲《东方红》,响彻茫茫太空;黄歇开浚上海黄浦江,‘申城’留下了春申君的身影;中原文明和南楚风情的激荡交融,形成了信阳独特的文化地貌,豫风楚韵,它是信阳的一个标志。”寥寥数语,把一座政治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展现在观众面前。

由此可见,旅游景区、景点的语言特点是言辞华丽优美、行文通达流畅、词语凝练简洁、节奏铿锵有力、意境朦胧深远,以求达到音韵谐美、形意并茂、情景交融的效果。就旅游景区的文字介绍而言,西方民族则恰恰与汉民族相反,更注重模仿和再现,体现“天人各一”的思想。整体上语言朴素平实,大多明晰客观,符合理性,文风比较质朴,不做更多的夸张,不进行刻意的对景色的描写和渲染。重在较为准确地提供景区环境、特色优势及服务设施等方面的信息,力求给读者一个直观真实的印象。例如,美国“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的介绍:Yellowstone was established in 1872,making it the first national park in the world.Old Faithful,a geyser that erupts roughly every 90 minutes and shoots thousands of gallons of boiling water 100 feet into the air,is Yellowstone’s most famous landmark.The park spans 3,468 square miles and is full of mountains,lakes,rivers and wildlife,making it a nature lover’s dream.If you are planning a visit to Yellowstone,you’ll find cabins located nearby to rent.

2 旅游景区、景点名称及文字介绍的翻译现状

当今时代,旅游业方兴未艾。为了吸引和更好地为国外游客提供便利,汉英双语标示被广泛应用。一般情况下,人们出行前,在获取旅游景区、景点的信息时,首先考虑的是名称及简介,因为名称本身就传递了该景区、景点的特色信息。例如,国人很容易获取“鸡公山”传递的信息是:该“山”依形取名,形状像是一只报晓的“雄鸡”。但是,如何译成既能体现本身特点又易于被西方人接受的英语,恐怕有很大的研究余地,因为“翻译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求真的科学”[3]。如果译成Jigong Mountain或Ji Gong Mountain也无可厚非,但根据其得名理由,依形而考虑,能否译为Cock Mountain或者Mountain Cock,或者Cock-shaped Mountain或者 Mount Cock。就其地理位置而言,它位于蜿蜒千里的大别山西端,与桐柏山紧密相连。如果把大别山和桐柏山比喻成两条巨龙,那么鸡公山就是这两条巨龙嬉戏的宝珠,相对而言,鸡公山就是一座独立的山峰,据此,能否译为Mount Jigong。四川峨眉山的英译就是Mount Emei。联合国将黄山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时,其正式文件中的拼写为Mount Huangshan,不加复数。对于山川名称,我国译界通用习惯用法为:翻译时分专名和通名两部分,专名部分用拼音,通名部分用译名,对单字的,可将通名部分与前面的专名合并在一起按专名译,然后重复将后面的通名译出,缩写在前,全拼在后。因此,黄山可译成Mt.Huangshan或Huangshan Mountain[4]。然而,尽管学界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旅游景区、景点名称及简介的翻译进行研究探讨,旅游景区及景点名称、文字介绍及各种标示语的翻译还是不尽人意,存在种种问题。不规范、不正确现象比比皆是,错译、误译时有发生,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进一步统一和规范。

首先是文化误解,用词不准确,容易产生歧义。例如,开封著名景点“清明上河园”开始时被译成“Park with up-the-River-on-Chingming Festival views”。英语中,“up the river”是一个俚语,意思是“入狱,坐牢,被监禁”。而清明上河园是一个主题公园,是供人们游乐的地方,这样的译名很难让国外游客接受。“由此可见,按字面意思翻译是行不通的。官网上给出的Millennium City Park简洁明了,且准确地传递了该景点的关键信息。”[5]再如,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断桥残雪”有多种译法:Snow on the Broken Bridge、Last Snow on the Broken Bridge、Melted Snow on the Broken Bridge等。还有运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译为Duanqiao Can Xue (Melting Snow on Broken Bridge)。笔者认为,这些翻译都显得有些直白,没有把该景点的意境翻译出来,而Lingering Snow on the Broken Bridge更为上乘,因为“断桥残雪”的由来说法不尽相同,但总体都是赞美西湖雪景的:冬日雪霁,伫立断桥举目四望,但见向阳桥面冰雪融化,冻湖如墨,背阳桥面残雪似银,黑白分明,格外动人心魄。

其次是用词不当、语法错误、拼写错误等。例如,河南淮阳太昊陵内有一棵古柏叫做“耳柏”,汉英双语介绍如下:“耳柏,宋代古柏,距今九百余年,因树干上有只耳朵而得名。民间传说它是用来倾听羲皇子孙心声的。所诉心愿,人祖爷会助您如愿以偿。 ”其英语译文如下:题头是“Ear.CYDeess”,内文是:“the Ear Cypless is an old cyporess in Song Dynasty wlth a history of over 900 years.Because an ear grew on the trunk,it gained the name.As the fork legend goes,the tree to grew there so as to listen attentively to the aspidtions of Fuxi Emperor’s descendarts.If you relate your cherished desire devoutly.You’ll have your wish fultilled.”可以看出,英语译文中仅拼写错误就有8处。这样的译文很难会给国外游客留下好印象。

总之,旅游景区、景点用外语标示的目的是为了对外宣传自己,更好地服务于游客,诱发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文化、人文或自然景观等产生强烈兴趣,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更好地发展旅游业,以达到经济收获、文化传播和交流之目的。所以,在翻译时要方法灵活适当,注重信息传递,讲究客观可信,以迎合国外游客的心理情趣。

3 文化传播视角下选择的翻译方法

客观上讲,文化在人类进化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它让人类可以依据自己的目的去适应环境,而不单只是依靠自然选择来完成其适应性。每一个人类社会,都有其特别的文化或社会文化体系。个人的态度、价值、理想与信仰等,受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影响很大。文化常会因生态、社会经济、政治、宗教或其他足以影响一个社会的重大变革而发生变迁。从本质上讲,旅游就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6]旅游景区、景点名称、简介及资料翻译是一种文化解码,完全不同于普通的地名翻译。中西方语言差异,尤其是文化差异对旅游景区、景点翻译有很大的影响。景区、景点名称同街道名称一样,同属地名范畴,但就其作用而言,又不完全相同,它蕴含了一定的文化信息,在翻译时,更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因此,我们应从文化传播视角选择翻译方法,在旅游翻译中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出其文化内涵,常用的翻译方法有以下几种。

3.1 音译+意译

音译+意译,即音译专名+意译通名,就是用汉语拼音拼写专有名词,用英语翻译普通名词。特别是当专名为西方文化中所空缺或者英语中所没有或者难以用英语表达时,该种翻译法比较适用。例如,Shaolin Temple(少林寺)、Taihao Mausoleum(太昊陵)、Wuyi Mountain (武夷山)、Xiantian Gate(先天门)等。

3.2 意 译

如果西方文化中有对应的表示法或者有意义相近的词语表示时,就可用意译法。例如,河南“少林功夫”驰名中外,一则广告是这样的:“中国河南——功夫的摇篮”,英译是“Henan in China——the cradle of Chinese martial arts.”汉英比较,结构一致,行文流畅,让人一目了然,留下印象深刻。再如广西桂林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虽然有多种译法,但笔者认为,吴伟雄先生的译文“East or west,Guilin is the best!”实属上乘,其套用了英语中妇孺皆知的谚语“East or west,home is the best”,言简意赅,让英美游客备感亲切。这正是吴先生的翻译观:“翻译是译意,不是译字;旅游翻译要有现场效果,通俗易懂,使人喜闻乐见,有所享受,产生美好联想;尽量‘名从主人’,注意‘先行有效’;凡是留心皆学问,翻译讲求‘译外功’:古文功,辞韵功,地方通……”[7]

3.3 音译+注释

“音译+注释”就是”汉语拼音+英语注释”,该翻译法是近年来为译界所推崇的新的翻译方法。该翻译法既能使外国人了解汉语拼音,体现中华民族文字尊严,同时又符合联合国及我国政府关于地名拼写的“单一罗马化”的规定,还能表现景区、景点文化内涵。景区、景点名称同街道名称一样,同属地名范畴,翻译与书写是否正确规范,会影响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但就其作用而言,又不完全相同,它蕴含了一定的文化信息。在翻译时,更要注意传递文化信息。例如,“大观园”Da Guang Yuan(The Grand View Garden),“十三陵” ShiSanLing(TheMingTombs)等。

4 结语

在中国与国际间各领域接轨日益加快的同时,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无论何种翻译,都会以某种交流为目的。既然是交流,就是双向的、双边的,中国的文化要“走出去”,外国的文化要“走进来”。由于中西语言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差异的存在,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会有很多 “文化冲突”。为了有效地化解这些 “文化冲突”,笔者认为,翻译要多元互补,不受某一方法、策略及理论的局限与约束。

[1]五集电视系列片《豫风楚韵——信阳》[Z].2009.

[2]黄山旅游导航网[EB/OL].http://www.hstrip.com,2012-10-15.

[3]沈语冰.翻译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求真的科学[J].上层,2011(3).

[4]王冀皖.绩溪龙川旅游景点介绍英译失误例析[EB/OL].英语沙龙网,2010-12-15.

[5]谢育杰.从生态翻译视角看“清明上河园”官方网站的英文翻译[J].才智:2012(2):241.

[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吴伟雄.肇庆旅游公示语英译析误选例——在肇庆译协2004年会学术论坛上发言的演示文稿[R].

[8]闫丽俐.旅游文本英译的跨文化反思[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4).

[9]冯伟年.最新汉英翻译实例评析[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5.

[10]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11]汪翠兰.河南旅游英语翻译的跨文化审视[J].中国科技翻译,2006,(11).

[12]史春柳.河南省旅游景区解说系统英译的现状与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9).

猜你喜欢
黄山景点景区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云南画报(2021年6期)2021-07-28 07:10:34
黄山日落
《登江阴黄山要塞》
中华诗词(2020年1期)2020-09-21 09:24:24
『摘牌』
杂文月刊(2019年24期)2020-01-01 08:32:10
黄山冬之恋
金桥(2019年2期)2019-09-18 13:03:17
“摘牌”
某景区留念
杂文月刊(2018年21期)2019-01-05 05:55:28
打卡名校景点——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学景点
黄山
英格兰十大怪异景点
海外星云(2016年7期)2016-12-01 04: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