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原则视野下的《呼啸山庄》语篇连贯分析

2012-08-15 00:52:47李迎春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克利夫呼啸山庄艾米莉

解 琳,李迎春

(河南教育学院 外语系,河南 郑州 450046)

艾米莉·勃朗特凭其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在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同时,《呼啸山庄》也被誉为“最奇特的一部小说”,那么,是什么将这部小说的内容和语言表达融合为一个奇特的整体的呢?是什么决定了其奇特的言语组织结构和言语构成序列呢?

当然,这与作者精心的谋篇布局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外对语篇的连贯作了大量的分析与研究,但是对于文学语篇的连贯,却很少有人涉及。本文试从语用目的原则下目的和策略手段出发,分析作者的创作目的及在这个目的指引下所采取的独特的和超前性的策略手段,即《呼啸山庄》中的语篇连贯方式。

1 目的原则与语篇

目的原则是由廖美珍提出的一条解释言语行为和言语活动的语用原则。他对言语行为的目的原则进行了描述性的表述:任何理性(正常)的人的理性(正常)言语行为都是有目的的,或者说,任何理性(正常)的人的理性(正常)行为都带有目的的保证——“交际目的”[1]。目的是人们进行言语交际的源泉和动力,目的不同,人们会选择和运用不同的策略手段去实现。

文学语篇的目的也就是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主张,是建立在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基础之上。人们对同一事件所观察和体验的结果不同,而一个作家对某个生活经验的记录整理也是带有个人色彩的。文学作品中灌注和凝聚了作家强烈的情感,而表现情感又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感受和态度都是生动而独特的,带有个人印记。奇特的个人经历和其奇特的作品显然有着密切的联系。

艾米莉·勃朗特的童年充满了多重灾难和不幸,死亡的阴影一直笼罩在她的家中。她唯一的哥哥后来的放浪形骸、酗酒无度也给这个本来很凄惨的家庭带来了忧愁的气氛。宗教中上帝主宰一切的观念使她沉浸在对命运的思索之中。虽然她处在一个科学和工业快速发展的时代,但是她的居住环境却是与世隔绝的。艾米莉沉默寡言,喜欢在荒原上孤独地漫游。夜晚,她站在荒野里,听着萧瑟的风在掩埋她母亲和姐姐的墓地穿过,枯萎的草在风中颤栗,她感到恐怖,又感到神秘,仿佛她的母亲和姐姐仍然活着,只不过是生活在一个她所无法揭开的世界中。所有这些,都不可避免地促使艾米莉·勃朗特对诸如命运、机会、巧合、不幸这些不可捉摸的因素的思考,并反映到她自己的作品中去。

“语篇也是语言交际的进行,既然语言交际都是受目的的牵引,那么要达到目的,使言语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就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手段。”[2]就是在这样一种对命运的捉摸不透的思想的引导下,她在语篇当中采用了特殊的叙事手段。她对命运及时间的不可控制性的思索和认识都清楚地反映在其叙事结构、叙事时序和叙事的省略上。

2 《呼啸山庄》中的语篇连贯分析

在Halliday和Hasan看来,连贯指的是一段话或某个语篇的不同部分在意义上的联系,这种意义的联系既可以是透明的,也可以是不透明的[3]。文学语篇的连贯比较复杂,涉及到语言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文学语篇要取得意义上的联系,凸显创作主题,不仅要依靠语内衔接手段,在许多情况下更取决于各种语外因素,比如话语的参与者、话语的情景、语用或文化上下文等。“《呼啸山庄》宛如一首奇特的抒情诗,字里行间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和狂飙般猛烈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这种强烈的震撼效果与作者采用的精妙叙事方法密不可分。”[4]

2.1 奇特的叙事结构

传统的作品多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因为其无视角限制赋予了作者充分的自由。艾米莉却独具匠心地采用了多视角叙事,作者本人一直深藏背后,既不出场评论,也不出面说教,是非曲直完全让读者自己判断。作者只是客观地描述人的心理失衡时所带来的巨大破坏性和邪恶力量,而没有像全能的叙事者那样横加指责。因为她明白,人性中的黑暗是不可避免的,只有自然和死亡才能平息一切。

在叙述结构上,《呼啸山庄》也匠心独具,采用了由若干叙述层面构成的复合式或多层面的叙事结构。故事开始时是闯入者洛克伍德的叙述,讲述他到呼啸山庄的所见所闻。他租住了希思克利夫的画眉山庄,在造访呼啸山庄之后病倒了,他的经历和好奇引发了管家耐莉的叙述。耐莉的叙述是第二层叙事,也是小说的主层次。在耐莉的叙述中还穿插着希思克利夫、凯瑟琳、伊莎贝拉和女仆齐拉等人各自的叙述,他们的叙述构成了小说的第三层叙事。

第一叙述层是故事的外层结构。洛克伍德的叙述只是为耐莉的叙述提供一个框架。洛克伍德是外部叙述者,他置身事外,以一个冷静旁观者的身份,比较客观地报告曾经和正在发生的事情。而小说的内层结构的叙述者耐莉是故事中的人物,她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大部分事件。“她的叙述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相对来说不如洛克伍德客观。在第三层次,希思克利夫、凯瑟琳、伊莎贝拉的叙述完全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叙述他们作为事件核心人物的经历和感受,主观性更强。”[4]所有文中的叙事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某一人的感受和观察。也许艾米莉只是隐藏在叙述者背后,毫无顾忌地通过主人公宣泄自己的情绪。借助不同的叙事者,作者的情绪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宣泄,小说中的人物也因此更加鲜活生动。

2.2 奇特的叙事时序

根据心理学理论,过去的经验会对人的现在造成影响,而现在的行为也受到过去经验的制约。“客观事物或现象一旦离开人的感官的直接观照,就以记忆的形式贮入大脑。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表象便无可避免地受到遗忘的淘汰和筛选,同时又受到新的表象的辉映、哄染和浸润……事物或现象的某些方面可能被加强了、浓缩了、突出了,另一方面则可能被削弱了,淡化了、消失了。”[5]62-63过去对现在的影响和现在对过去的依赖充分反映在艾米莉对叙事时序的处理上。

“研究叙事的时序就是比较叙事话语中事件被安排的顺序与故事中这些事件的先后顺序。”[6]35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主要采用了顺序和倒叙的交叉进行。第一叙事者洛克伍德的叙事采用的是顺叙手法,由“现在”流向“未来”。第二叙事者耐莉的叙述采用的是倒叙手法,由“现在”追回“过去”。两位叙述者各自叙述的内部,又均存在着倒叙或插叙的情形。不仅如此,耐莉在讲述过程中,往往迫于钟表时间的压力或其他事情的阻挠,不得不中断故事的讲述,从而使小说由对过去的追忆切换到现实的对话。这些叙述中断的出现,一方面使故事悬念迭起,刺激了读者的阅读欲望;另一方面,过去与现在交叉、融合,使故事在过去与现在之间不停摇摆。除了主体部分倒叙的使用外,小说在其他地方也穿插使用了倒叙。比如,在第一部分,洛克伍德对于两次拜访山庄的情况就是他对两个“昨天”的回忆。这样通过顺序和倒叙及插叙各种形式的融合,作者的时间观也即时间的融合性(现在、过去和将来的融合)完整地表现了出来。这种奇特的叙事时序,正是艾米莉对命运的未知性和不可捉摸性的一种探索的反映。

2.3 省 略

省略是一种叙事方法。作者通过突然而大跨度的省略,造成一种非连续性的效果。这种叙事上的断层在小说中往往对故事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空间,从而增加了小说的神秘和奇特性。另外,这种叙事上的空白也可折射出作者的创作目的和思想。艾米莉对命运、机会、巧合、不幸的认识正是构成其小说中叙事省略的基础。

《呼啸山庄》中多处出现了省略或叙事上的空白。例如,老恩肖把希思克利夫从利物浦带回家中,凯瑟琳对这个不速之客极为反感,朝他脸上“狠劲啐了一口,来发泄心中的怨气”[7],并且为此挨了父亲一记耳光,耐莉也因为安顿希思克利夫不力被赶出家门。耐莉几天后回来,发现“凯瑟琳小姐现在与他关系可亲密了”[7]。短短几天光景,二人的关系竟然发生如此急剧而彻底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却被作者故意省略了。在第六章中,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夜闯画眉山庄时被狗咬伤后,在林顿家里滞留一个月。“凯蒂在画眉山庄住了五个星期,一直到圣诞节。到那时,她的脚踝已痊愈,举止也大有改进。”[7]在此期间,凯蒂感受如何?凯蒂一改过去那种疯劲,变成了一个小贵夫人。为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凯蒂却有如此大的变化?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希思克利夫在来呼啸山庄之前有什么样的历史?他偷听到凯瑟琳要嫁给林顿的决定后悄然出走,三年后回到呼啸山庄,成了富裕而有教养的绅士。他的财富和教养是如何获得的?作者没有叙述。而仅仅在洛克伍德和耐莉的一段对话中给读者提供了不太确定的暗示,“他是不是在欧洲大陆接受完教育,以绅士的身份回来了?或者在大学里得一个半工半读的免费生的位置,或者是逃到了美洲,通过从他的第二故乡那儿吸取膏血而获得了名望?或者更干脆些是在英国靠拦路打劫发了财呢?”“你说的这些行当他可能都干过一阵子,洛克乌德先生,但是他究竟干了些什么我说不上来。”[7]艾米莉的这种省略显示了作者对非理性的推崇和偏爱。作者这样安排情节,增加了小说的神秘气氛,也避免了描写自己不熟悉的事情的尴尬。这种省略或叙事上的空白是她对命运捉摸不透的思想的一种间接反映。

3 结语

艾米莉的性格和思想深受其时代和生存环境的影响,而其在小说中正是借助这些特异叙事手段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使小说文本达到了语篇的连贯和主题上的高度统一。本文主要采用目的原则下的目的与策略手段对《呼啸山庄》中的语篇连贯进行了分析。由此证明,由于目的原则的普遍性和文学语篇的特点,目的原则同样也适用于文学作品语篇连贯的分析。总之,目的原则的理论和方法为分析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文学和语言学理论的结合过程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结合点。

[1]廖美珍.“目的原则”与目的分析(上)[J].修辞学习,2005(3):1-10.

[2]李迎春,解琳.目的原则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之话语分析[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108-112.

[3]Halliday,M.A.K.&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4.

[4]高继海.《呼啸山庄》的主题与叙事[J].外国文学研究,2008(3):108-115.

[5]宋珍.《呼啸山庄》创作心理诌议[J].心理学探新,1989(1):60-63.

[6]Genette,Gerard.Narrative Discourse:An Essay in Method[M].Trans.Jane E.Lewin.Ithaca:Cornell UP,1980:35.

[7]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英语学习大书虫研究室,译.奎屯:伊犁人民出版社,2003:43,44,63,117.

猜你喜欢
克利夫呼啸山庄艾米莉
如果回忆即遗忘
英国最臭名昭著的杀人狂死于新冠
新传奇(2020年46期)2020-12-28 02:37:49
中英双语阅读 呼啸山庄
学生天地(2020年28期)2020-06-01 02:18:52
我的朋友
中学生英语(2017年3期)2017-04-07 10:49:30
浅析《呼啸山庄》凯瑟琳的人格特征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8:30
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生态批评的解读
“龙母”开启征战之路 艾米莉亚·克拉克
电影故事(2015年16期)2015-07-14 02:22:28
赏析《呼啸山庄》背后的爱与宗教
短篇小说(2014年11期)2014-02-27 08:32:46
《呼啸山庄》闪回叙事文体功能探析
最严厉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