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艳艳
(华东师范大学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
内观疗法的理念、特点及技术
梁艳艳
(华东师范大学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
内观疗法(naikan therapy)是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一种以内省为主要治疗方式的一种咨询方法,因其操作简单方便,效果持久有效而被越来越多的咨询者青睐.本研究对内观疗法的形成背景和基本的策略进行概述,对内观疗法从“问题”、“内观”以及“变化”等角度对其基本观点进行分析,并对内观疗法进行了简单的评价.
内观;体验;转变;自我中心
内观疗法(naikan therapy,introspective therapy)是由日本心理学家吉本伊信先生在1937年提出的.此后,这一疗法被教育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不断完善,到现在,内观疗法已作为一项独立的心理疗法,并在日本、中国、美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家被广泛应用,也是目前在国内外越来越被广泛使用的一种心理咨询方法.
内观,顾名思义即观察自己的内心,通过洞察自我的内心感受,引起情感的变化,进而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模式.内观疗法就是以自我观察为基础,通过观察自我内心及情感的变化进而达到改变来访者的一种心理咨询方法.
内观疗法源于东方传统文化,其思想内涵来自中国《论语》的“君子日三省乎其身”的观点,即通过内省重新认识自己,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疑惑,以解决由性格、生活经历中的非理性因素所带来的人际关系障碍和及心理疾病.
日本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精神痛苦和自身的问题都源自于内心深处的执着.内观法应用佛学中“观内”的方法,“打碎我执、恢复纯朴”,提倡以“集中内观”之方式进行自我洞察.应用内观的方法对自己的内心自省,知道自己的执着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后,通过改变内心的感受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
内观,即由内而观,通过观察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体验从而达到观察自身的目的.这种自我观察是通过对自己进行提问的形式实现的,通过不断地对自己提问进行反思自己的一种方法.通常提问的问题为三个:别人为我所做的(占回顾时间的20%)、我为别人所做的(20%)、我给别人添的麻烦(60%).提问对象因人而异,通常设定为身边的人、母亲或是其他亲人.
变化源自自己的内心感受,来访者通过自身的反思感受到自己的问题和障碍的来源时,他就会对自己进行调整,当调整到问题解决的时候,来访者的思维模式随之发生变化,促使来访者发生整体的变化.就像“蝴蝶效应”一般,一个小的感受的变化会引起来访者整体的变化.
人们通常是通过将自己置于社会群体当中,通过观察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进而感知自我存在.但如果总拿自己与别人相比,就容易患得患失,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内观会使人们发现,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所以被其他的人或物所影响,真正的根源在于自己内心,在改变不了他人和社会前提下,自己内心的想法是可以通过心境的改变来调节的.
内观疗法通过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转变关注的内容,远离消极负面情绪,将注意力集中在被爱、被给予的回忆里,体验幸福和满足的感受,围绕“对方给予我的,我为对方回报的,我给对方的麻烦”三个内容,从周围亲近的人开始逐一进行自我反思.内观者会发现,自己曾经得到过别人许多的爱和温暖,同时回顾自己给别人造成的诸多麻烦,两类情感交织在一起,使情感体验更加强烈,从而打破了原有观念,改变了消极心境.
内观疗法的应用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环境的影响,主要采用自我观察来完成治疗的过程.在阻断外界环境刺激和影响的情况下,个体能够比较容易地对自己内心进行洞察,梳理自己的认知、思维以及处事的方法,以达到用自身潜能恢复心身平衡的目的.
自我观察的操作方法:采取“连续多日省心”的办法.具体实施方法有集中内观和分散内观两大类.
集中内观:首先选择一个安静的房间内的角落,用遮蔽物围起来或隔离开,选择自己认为舒适的姿势、除进食、大小便、睡眠和洗澡外,不得进行其他活动.以便内观者在与外界隔离的环境下对自己内心进行系统的回顾和反省.一般要求内观者将自己的一生分成若干年龄段进行回忆.回忆的对象为所有接触过的人 (从最重要的对象开始).每隔1—2小时,内观指导者开启遮蔽物与内观者面谈3—5分钟,双方都应持诚恳、尊敬的态度倾听,不宜采用批评的方式.时间一般为早上6点至晚上9点,持续一周.
分散内观是让内观者回到日常生活中进行内观.可以采用记日记,对日记内容进行评价和反思的方法进行.
在治疗的过程中,内观者回顾往事,对事件中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和照顾进行重温,重新感受被爱的情感体验,唤起内观者自信和感恩的感受;回顾自己在事件中给别人造成的麻烦,唤起内观者羞愧的感受.感恩和羞愧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更加剧了内观者的情感体验,从而为改变原来的认知模式奠定了基础.
在内观过程中,一是要客观、正面评价他人,这样才能引出对他人的感激之情;二是要以省身为主,这样才能唤起自己改正认知模式的决心.
内观疗法的最终目的是改变内观者的认知模式.利用已发生的生活事件,从不同时期的角色立场来评价自己的认知特点,获得一个完整的认识.内观后,内观者会逐渐发现自己在认知模式上的自我中心立场,进而有改变认知,获得客观认知评价的动力和决心.新的认知模式会对自我中心立场形成冲击和动摇,并唤醒内观者的自我的潜能来做出改变.
内观者通过对自己内心具体事件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可以更清晰的了解自己心理状态和变化过程,特别是在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的事情上,在对自己对别人的冲突和别人对自己的慈爱进行比较后,可以分析出两者之间的原因,从而纠正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良态度,改善人际关系.
学会换位思考——内观自省的三大问题要求人们停止以往从自我中心立场出发讨论问题的态度,改为站在对方的立场替对方着想,就如同转换了180度角度重新审视自己一样.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懂得“你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得先怎样对待别人”;懂得与朋友相处时应存大同求小异.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积极的正向思维方式——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着眼于“我能得到什么”,而不是将“付出”作为和他人发展人际交往的主导因素.通过内观,人们认识到以自己为出发点的思维方式给自己实际生活带来的不便后,“我能为你做点什么?”便成为交往了的主体语言.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存在认识的偏差往往难以避免,但如果我们改变了自己的观念的话,我们的行为就会随之发生转变,而且你会发现,当你改变了自己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发生了改变.
建立人际亲密关系——通过内观我们认识到自己过去给朋友添了不少麻烦,对比自己的自私和他人对自己的无私奉献,我们可以体验到一种罪恶感.这种罪恶感使我们在之后的人际交往中有一种补偿的心态,更加愿意接受他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更加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由此我们的同理能力得到发展,反过来更好的促进人际间的交往;在进行内观时,由于要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过去发生的事实,通过对内观对象的洞察,察觉和体会与他们的感受,会让内观者在今后做事情更加顾及其他人的感受,与父母和朋友建立亲密关系.
内观对于场地的要求并不十分苛刻,在自己家中也可以进行操作,如果不能进行集中内观,还可以用日记方式进行,非常方便.只要能对自己的内心有所体察,并为之改变,那么内观的效果就会出现.内观是通过自我反思达到治疗的效果,操作比较简单,即使对于没有心理疾病的个体,也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改善自己在人际关系中遇到的问题.
内观疗法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内观疗法需要挖掘内观者内心深层次的原因,所以对指导者的要求比较高;内观疗法讲究内观者自己的领悟,从而达到改变的目的,改变的过程因人而异,效果并不十分立竿见影,对内观者本身也有较高的要求.
〔1〕Furuiti A,Mizuno K,Nukina S,kawahara R.Case of bonding disorder effectively treated by Naikan therapy.Seishin shinkeigaku zasshi= Psychiatriaetneurologia Japonica,2006,108(5):449—458.
〔2〕SengokLIMari,MurataHiroaki,KawaharaTakanobu,lmamuraKaori,NakagomeKazuyUki.Doesdaily Naikan therapy maintain the efficacy of intensive Naikan therapy against depression? Psychiatryand Clinieal Neurosciences(1323—1316),2010,64(l):44-51.
〔3〕南达元.内观疗法—一种基于改善人际关系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中国第二届内观疗法学术大会资料汇编,2009.46—49.
〔4〕杨红玲.洞察自我 净化心灵——浅谈内观疗法在心理治疗中应用[J].生命科学与医药卫生,2010(12下):68-69.
〔5〕王祖承.中国开展内观疗法的情况,中国第二届内观疗法学术大会资料汇编,2009.40-44.
〔6〕榛木美惠子.内观法基础[J].上海精神医学,2005,17(6):372—374.
〔7〕曹桐,毛富强,等.内观认知疗法对40名大学生心身症状的影响[J].中国心理学杂志,2009,23(4):19—20.
〔8〕李振涛,毛富强,刘春起,等.内观—认知疗法的临床应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996(4):50.
〔9〕毛富强,李振涛.内观疗法在中国的研究进展和方向[J].国际中华神经精神医学杂志,2004(5):123—125.
〔10〕张丽霞.运用内观疗法重新认识自我.大众心理学[M].2000,(3):14—15.
B84
A
1673-260X(2012)04-00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