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铖,吴善翔
(1.南昌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9;2.河海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8)
职业规划视域下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理论探索
杨 铖1,吴善翔2
(1.南昌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9;2.河海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8)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素质拓展教育都旨在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发人力资源,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一种大学生新素质教育模式,是具有其可能性和必然性的.因此,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引导,促使大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素质拓展训练,达到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符合个体生涯发展需要的目的.
大学生;职业规划;素质拓展
高校教育应当尊重并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做到育人与育才的统一.在传统的专业技能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素质拓展训练,以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的生涯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开放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002年以来,团中央联合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出台了《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并在全国63所高校率先试点,先后有1000余所高校也相继根据文件开展了相应的素质拓展教育.本科院校实施率在85%,专科院校实施率在40%.[1]纵观高校实施情况,大部分以团中央的素质拓展计划为基点,设置项目让学生选择.鲜有高校在学生选择素质拓展项目方面实施引导,特别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引导.这就造成了活动开展轰轰烈烈,学生为什么要参加、如何参加、怎么围绕自己的特点参加等方面少有人关注.要想在更大程度上提高素质拓展和素质教育的质量,使素质拓展教育更有目标性、针对性、实用性,学生也更有主动性、选择性、积极性,保证训练项目达到理想效果,本文尝试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对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进行探讨.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也称之为职业生涯设计.这一概念是由著名管理学家诺斯威尔(William J.Rothwell,1996)最先提出的,他曾指出:职业生涯设计就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职业生涯规划应具备可行性、适时性、灵活性和持续性等特征,其目的就是通过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职业道路的选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目前国外的职业生涯理论主要为以人格特性、职业因素、职业类型相匹配为代表的结构取向理论及舒伯职业生涯彩虹图为代表的过程取向理论.
职业生涯规划视域下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主要是指大学生能从正确认识自我、全面分析自我开始,培养自主规划与自我创新能力,制定适合自己的实施方案,确保目标实现.大学生各自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和历程不同,可能素质拓展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基于职业生涯理论进行自己素质拓展规划应包括:①确定志向;②自我评估;③素质拓展项目评估;④素质拓展路线选择;⑤目标设计;⑥行动计划制订;⑦评估与反馈等步骤.结合台湾学者洪凤仪总结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五大因素,我们认为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拓展教育时,应依据学生所处的年级、特点的不同,教育的着力点也应不同.
大学生要尽早树立和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充分认识到素质拓展对自己就业和未来人生成功的重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较早接触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自己对未来的认识和规划能力,及早进行设计,明确方向,并有目标有计划地将素质拓展计划付诸实施.
学校要想素质拓展教育落到实处,大学生要想使自己充分享用素质拓展训练的效果.
首先要使大学生全面客观地进行自我剖析与定位.自我剖析的内容包括价值观、兴趣、爱好、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以及协调、组织管理、活动能力等,即弄清自己是谁,自己想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认知自我并不容易,个体对自身能力、兴趣、个性等方面的认识往往带有主观色彩,因此可以通过自我观察内省、熟人评价或测评工具等途径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同时,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下进行素质拓展训练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专业,了解专业,清楚所学专业与想从事职业之间的关系,强化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专业特色和能力要求为导向,规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力争参加的素质拓展训练能真正的为自己将来寻找职业、丰富人生内涵起到作用.
其次,需要充分认识与了解相关的外部环境,评估环境因素对自己的影响,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发展变化情况,把握环境因素的优势与限制.要充分了解本行业的地位、特性以及发展前景,工作内容、所需能力、薪资待遇,分析内外组织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策法律、人力资源需求等因素,以求相应地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要求,这样素质拓展教育才会切实可行.
大学生在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及分析环境的基础上,应将自身实际和社会需要相结合,运用SWOT分析法进行机会评估、综合分析,进一步有目的的参加素质拓展训练,以寻求最佳路径和效果,譬如有些高校的素质拓展训练有近100个项目,大大小小涵盖400项活动,准确定位,有的放矢尤为重要.
这一过程中,对于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与选择相应的教育和培训计划的制定.作为大学生来讲,好的素质拓展方案要以职业需求及人才发展为取向,因此方案的实施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大学生根据目标和市场需求,构建以专业知识为中心,,以相关度大的知识或技能为网络结点,按与专业知识关联程度的远近相互联合形成的适应性强、能够在较大空间发挥作用的知识结构体系.(2)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时,不仅考核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考核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融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3)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做好职业准备.大学生针对自己的职业取向,在大学期间寻找更多的锻炼机会.多从事一些社会实践、暑期调研、兼职工作,最好是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更早更多地了解职业,掌握职业,体验职场,积累经验.同时,还可以参加校园各种文化活动,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培养未来职业所需的素质.通过职业训练,多与社会接触,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随着个人阅历的增多,社会环境、自身条件的变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存在,将会使实际情况与原先制订的规划发生偏差,因此大学生要重新对自我进行剖析和评估,并对自己的目标和行动方案进行再评估并作出调整,以保证行动方案与目标相吻合,从而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理想.[2]
学生在大学的学习特点是:大一更多的是初探性地了解大学生活,可能存在多样性的职业理想和预期,自身可塑性最大;大二大三逐步形成了比较明确的职业理想和实现路径;大四主要是具体职业目标和实现技能方面,自身可塑性较低,但未来职业的轮廓更为明晰.因此,我们素质拓展教育应在职业生涯理论指导下倡导实施个性化方案.
引入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开展大学生职业设计指导.第一,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和社会资源,建立大学生职业设计指导机构.这些机构一般可聘请人力资源开发专家、校外专业机构人员组成,聘请他们通过课堂、讲座、讨论等方式帮助和启发广大学生树立现代人力资源观念.第二,学校应建立大学生职业设计指导数据库.数据库中应包括当前大学生可选择的职业领域、就业范围、各类职业所应具有的素质技能和分析法,以及人力资源和管理心理学的知识和软件,对大学生个人的家庭背景、教育基础、知识结构,特别是个人意愿、能力倾向、个性气质进行分析和测试.通过分析大学生职业环境的机遇和挑战、自身情况的优势和劣势,分析当前人力资源发展和人力市场需求趋势,特别是为个人感兴趣的职业领域、职业特性和职业发展前景提供详细咨询,对学生个人进行测试,从而确定职业范围或锁定职业目标,帮助大学生制定生涯发展目标,并鼓励大学生尝试参加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方面的训练活动.[3]
通过第一阶段初步的职业规划和一年的实践,学校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目标号一次脉,认真分析学生初定职业规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对部分实践效果不太好的学生开座谈会,了解学生对人生的理解,针对学生的现实思想状况,对学生初定职业规划的修改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确定职业规划.学生要主动刻苦地学习自己的专业课,丰富自己的职业技能,结合完善后的规划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参加素质拓展活动,譬如科学素质、专业素质方面的训练活动.学期结束时努力完成预期素质拓展目标至少一半的活动.
根据学生大一和大二的职业目标选择和两年的大学学习生活实践,结合学生的职业规划,继续引导学生强化自己的职业目标,对职业素质进行进一步强化,拓展职业能力.学生要重点围绕这个选定的职业目标继续实现素质方面的提升.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积极与外界合作,利用广泛社会资源为我所用,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实践.学校要加大对职业技能训练基地的投入,应在政策上、经费上、队伍上保证实习基地的建设,积极加强外部的联络.作为学生,要抓住关键时期,迅速有力地锻炼核心职业素质能力,尽量掌握至少两项专业技能,职业目标实现增添筹码.
大四年级是学生的实习和实训期,同时也是素质拓展的强化期和完善期,这一阶段学生的发展更多的在校外,同时大四学生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有了非常清楚的认识,因而学生需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及完善,并对相对缺乏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专业素质等方面的活动积极参与.学校也可把期望学生实习期间的所达到的目标作为素质拓展中的子活动,进行目标管理.同时鼓励学生实现大学生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另外,要想素质拓展教育充分让学生收益,学校还要考虑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中途离校创业或深入企业锻炼.学校要充分改变理念,不要抱着学生课程不能少上,课程不能替换的旧思想,要尊重学生个人的特长与选择,甚至可以让学生得到社会中分认可的个性特长替换相关学分,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跨专业学习的机会,以便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和素质拓展训练目标.
〔1〕杨一飞.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调查——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6).
〔2〕张敏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吴起华.大学素质拓展计划融入职业设计指导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5(2).
G641
A
1673-260X(2012)03-0222-03
江西省教改重点课题资助(JXJG-1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