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丽
(长治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长治 046000)
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高职院校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进行不断的改革,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性技能人才。
在进入高校前,部分学生在中学时期已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而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及偏远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相对欠缺,接受能力相对较差。计算机应用水平较高的学生上课感到内容浅显,而基础差的学生又感觉上课吃力跟不上,统一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难以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这给教学实施带来一定困难。
面对计算机应用日渐普及和计算机应用领域拓宽的社会现实,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在要求学生通过山西省应用能力考试和全国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的基础上,更要根据学生所在专业的不同,有针对性的掌握专业所要求的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并能通过相关的证书考核。这就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要在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考核手段上进行创新设计,有效实施。
根据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摸底考试成绩、生源地和学生的申请进行按层次分班级,把基础好的学生、基础一般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分别分为A级、B级、C级三个层次进行分班。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考核体系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不同的安排和要求。例如,分层次制定教学目标应根据各个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立足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使学生掌握适应岗位需求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学生在校期间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的双方面要求,制定适合各个层次可行的、要求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方式上,对基础较好的A级和B级实行传统的理论和实验以1:1进行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C级则实行一体化教学,让学生获得更多有教师现场指导的上机操作时间。分层次教学模式使不同能力的学生在各自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上的学习得到优化,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让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地学习,进行知识的建构,从而获得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或任务的知识与技能。与传统教学相比,它通过解决学生所在专业或未来职业岗位上的一些实际问题实现对知识的掌握,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组按照各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在每学期计算机等级考试结束后的课程安排上,安排文字处理与展示、数据处理、工具软件、网络应用4类共计34个项目供专业主任和学生代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专业主任与学生代表根据专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和学生兴趣所在选择10-l2个项目作为学习内容。例如工具软件类安排的项目有电子图书的阅读与制作、文字动画制作、主题相册制作与展示、“蚕宝宝”视频短片制作。网络应用类项目有:上求职、企业简易网站创建、在淘宝网上开阿狸玩偶专卖店等。
在项目化教学法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项目,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适当的使用案例展示法,将学生制作的优秀作品在课堂上展示,一方面起到观摩、学习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激发更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企业简易网站的设计等工作量相对大的项目,可安排学生自由组队,让同组同学针对项目实施方案、设计网站框架、确定网站主色调等进行讨论,各小组成员可发挥各自特长,协作完成一个项目,增长学生技能同时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
综上所述,需突破常规单纯的笔试或上机考试的考核方式,建立起一种能考核学生对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掌握程度的考核体系。围绕课程目标制定综合考核体系:包括平时成绩评定、形成性考核、期末考核,其中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核均可布置难易程度不一的项目考核,教师对于每次学生完成的形成性考核(项目考核)进行成绩评定并记录。这种综合考核体系能较全面的、过程性的对学生该门课程进行考核,较真实的反映学生的掌握能力,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社会在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在各行业的快速渗透和普及,对人才掌握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需不断加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对社会需求,保证各种岗位人才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
[1]赵丽霞.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价值工程,2010,(32):285-286.
[2]谭炳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153-154.
[3]马玉洁.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探索,2011,(2):58-59.
[4]吴署青.基于《计算机基础》教学效率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9):183-184.
[5]郑宾.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青海教育,2008,(7):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