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其海,饶丽娟
(广东白云学院,广东 广州 510450)
市场竞争条件下我国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钟其海,饶丽娟
(广东白云学院,广东 广州 510450)
市场经济背景下,国内外高校之间、国内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当前,民办高校在与国内公办高校竞争的同时,还面临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争夺生源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压力.面对高等教育竞争主体与竞争方式的多样化,民办高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加强师资队伍规模、结构建设,打造人力资源的优势竞争力,实现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市场条件;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市场化的趋势日益凸显.资源的有限性,使我国高校之间为争取教育资源而在生源、升学率、就业率、师资与经费等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谋求生存与发展的优势条件.在此背景下,民办高校加快与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应对来自国内外高校的竞争挑战,在竞争生态环境下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是新时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经济全球化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大学正在跨国界以求得更大发展.借助高等教育市场化、国际化的契机,国外高校采取与国内高校合作办学、在中国开办分校、开设跨国网上课程等方式争夺中国教育市场.发达国家教育的开放性和新思路、优质教育资源吸引着我国学子和教师,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生源市场发展和师资队伍的稳定,据统计,20多年来,出国留学的中国公民近93万人,其中自费留学者占八成以上,目前我国每年自费出国留学者就达12万.教育部规划,到2010年我国年输送自费出国留学人员预计达到20万人,2020年将达到30万人[1],对我国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已形成巨大挑战.
首先,是国内公立高校的竞争.公立高校的国家的扶持力度与政策倾斜性明显,因此,对公立高校而言,在硬件、软件上的优势都是显而易见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国内公立高校对生源的竞争优势和对优秀师资吸引的优势无可比拟,导致民办高校在人力资源竞争上处于劣势,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升面临严峻的考验.
其次,是国内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经历多年发展,到今天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数量逐年增多,2003年(截至2003年 6月 1日)有153所[2],2008年为640所[3],年均增长率为97.4%.目前,各投资主体对民办高校的热情依然高涨,在未来的时间里,还将有许多民办高校相继诞生,各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也随之更加激烈.当前民办高校竞争更多的是生存层面的竞争,直接表现为生源竞争,间接表现为价格竞争和特色竞争.
最后,是普通民办高校与独立学院之间的竞争.独立学院是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采用民办机制[4].相对民办高校而言,独立学院申请者的公办背景和办学声誉,使得独立学院从一开始就比较容易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并有较高的办学起点,一方面,独立学院可借助母体高校的品牌优势和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具有民办高校的运行机制,使其有较高的办学效率.独立学院的资源优势和灵活机制优势,对民办高校已然形成压力和挑战.
据调查,26.8%的人认为外国教育可以体验新的思想观念,25.7%的人更相信外国教育容易成为国际通用人才,25.7%认为有利于美好前程,同时还有13.4%的人抱着学习处事高效率的想法,另有8.4%的人希望由此受到社会重视[5],外国教育的优势与其先进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息息相关.
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意识不强,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的理念尚未确立.尽管民办高校越来越重视师资质量,甚至不惜重金聘请人才,但对师资队伍的内涵建设重视不够,重视规模与比例,但忽视内在结构的合理性;重视高层次人才的批量引进,但忽视引进人才的优化配置.民办高校未从学科专业和结构调整的需要出发,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引进急需人才,造成民办高校人才的高消费低效率.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与定位与高校办学定位与办学类型、规模应统一起来.而我国很多民办高校在师资引进上一味追求同地方公立高校甚至是国家重点高校攀比,高薪引进博士、海外归国者以提高学校知名度与声誉,寻觅有名校就读背景的高级人才,聘请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较高科研水平的研究人员等,服务民办高校应用型办学类型的实际,缺乏应用型专业教师.民办高校对引进人员的“档次”、“身份”等愈来愈重视,愈加向名牌或我们所指的国内重点高校择才标准靠拢,没有结合民办高校的办学特点、办学水平、专业需求和学生实际引进师资,造成师资队伍的结构功能与院校定位的错位.
民办高校的优势在于灵活办学体制与机制,但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并未真正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未实现灵活的用人机制,表现在:注重师资队伍的组织建设,忽视教师的个体需求;注重人力资源的一般使用与管理,忽视人力资源的持续开发;没有用科学的、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手段进行合理、科学、有效地规划和管理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造成高校内部人力资源配置不够平衡[6];民办高校普遍缺少客观公正的教师评价机制,评价方式的科学化程度不够,造成民办高校优质教师资源的流失.同时,民办高校重视高级人才的引进,但忽视现有在职教师的培养与有效使用;加强对现有人才的使用,忽视优秀后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民办师资队伍的持续发展与稳定.
民办高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应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化进程之中.民办高校要在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脱颖而出,需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国际化进程.一是顺应人才培养国际化趋势,实行灵活多样的用人模式,重视吸引留学回国人员到民办高校任教,有计划地聘请一批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外籍教师来校讲学或授课、从事合作研究等,重点引进具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高层次优秀人才;二是与国外高校实行合作办学,加强合作院校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采用交换授课等方式促进国内外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三是改革现有的封闭式师资培训机制,建立国际师资培训机构,通过对现有教育和培训机制的改革提高现有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和能力.
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师资队伍配置策略与实施方案取决于高校自身的办学定位.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标准不应该与重点高校一样,民办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的观念上也要创新.民办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目标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实施差异化战略,采取与重点高校错位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路径.差异化战略是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企业基本竞争战略之一,该战略用在高校是指高校应当就自身的实力、定位和目标进行反思,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来寻求适合自身的发展空间,强化自身的稀有性,减少同质化竞争的威胁,形成不同于其他高校的比较优势,提高和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构建独特的竞争优势[7].
民办高校从办学类型来说,一般为教学型,师资队伍建设应以知识传授型的高层次人才为主,在师资队伍配备上应首先考虑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民办高校通常是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地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师引进上,要紧贴社会职业需求、紧贴地方经济需求,聘用既有企业经历与实践经验,又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不能盲目与重点大学攀比,追求师资的高学历、高职称与高研究能力,实行与一流大学差异化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路径,建设实用的创新型师资队伍.
民办高校经费来源、职称评定、社会保障、薪酬等办学条件与公办高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民办高校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自身在政策上的弱势地位.但是,民办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机制优势,一是注重引进与稳定专职教师,加强兼职优质教师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益,弥补民办高校经费不足带来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二是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发挥教师职业发展自主性,鼓励并支持教师从事各种教育教学与科研活动,尊重其劳动成果,让教师拥有成就感与自豪感;三是摒弃论资排辈模式,充分引入竞争与激励机制,在引进校外优质教师资源的同时,善于发现和提拔使用现有人才,特别是要挖掘具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新机制,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
同时,加强战略规划与持续建设,树立全新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对民办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的要求.立足长远发展需要,增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划性与有序性,减少盲目性与无序性,构建一支结构相对合理、符合高等教育规律要求的适度规模,建设一个有序、稳定、能促进教师成长发展的和谐环境和开放、平等、协作、竞争的动态运行机制,确保教师队伍具有长远的持续不断和充满活力的发展能力[8].
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国内竞争日益加剧,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高等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推动高等教育机构为追求自身利益积极参与竞争,给民办高校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压力.民办高校应选择内涵式发展道路,选择与国际接轨、与国内重点高校相异、较国内同类公办高校灵活、较民办高校优质的师资队伍建设路径,以师资队伍建设打造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1〕出国留学人数持续多自费留学增长最快成主体[N].扬子晚报,2010-06-12.
〔2〕曹元坤.论我国民办高校竞争策略的选择与转型(民办高校思考之一)[EO/BL].2006-11-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统计.2009-12-23.
〔4〕刘巨钦,朱健.独立学院发展的意义、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8,(07):33-35.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不同教育阶段接受不同形式教育的赞同比率.
〔6〕许智宏.大学国际化带来的三个挑战与北京大学的战略选择[EO/BL].2006-10-29.
〔7〕刘新荣.差异化战略与大学竞争优势[R].暨南大学经济学院讲座文稿.
〔8〕李钊.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中的师资队伍建设[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4).
G451.2
A
1673-260X(2012)01-01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