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韦铨
国际关系中的“区域性公共产品理论”探析
苏韦铨
摘 要:公共产品理论从经济学领域被引入国际关系学领域后倍受重视,对研究霸权国下国际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随着世界政治区域性特征的新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国际公共产品理论在某些方面显然已经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因此,很多学者根据国际政治的这一新特征提出区域性公共产品理论以应对后霸权时代的国际秩序。目前来看,年轻的区域性公共产品理论发展显然还未取得独立的地位,对国际公共产品理论存在巨大的依赖性,本文就此进行分析,进一步解释区域性公共产品理论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关系及其运用,并借此提出几点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公共产品;国际关系
苏韦铨/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在读硕士(云南昆明650000)。
公共产品无论在经济或政治领域都没有被完全认同的统一概念,只是以它的两个主要特征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作为私人产品的对立面而存在。而在国际政治领域,相关学者把公共产品区分为国际性和区域性,进而提出两者概念以及不同的适用范畴。
国际公共产品理论是国际关系学者根据公共经济学中的概念和理论发展而来的,一般认为该理论是以现实主义学者吉尔平和金德尔伯格的“霸权稳定论”为代表,其理论核心是世界体系的稳定必须以霸权国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包括稳定的货币和开发贸易、国际安全等)来维持。而本文认为以沃勒斯坦为代表的“世界体系论”者亦属于此范畴。该派别对世界体系进行了划分,认为无论是边缘的抑或是处于中心的国家都受到世界霸权体系下公共产品的影响,区别是中心区域较强边缘区域相对弱些。[1]该理论的分析认为在国际公共物品的提供上有两个弊端:其一是霸权国在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时不均衡,具有保护本国和盟国的鲜明特征。早在自由贸易时代,英国作为全球最大经济性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为了获取自由进入外国市场的机会,增加本国经济利益,其利用自身实力优势压倒对手……只有当其他国家实力与英国平起平坐时,才可能改善而有真正国际性的世界经济。[2]这种情况的后果即全球性公共产品的提供不平衡,不仅导致中心国家更多地参与边缘国家积极性降低,而且同时也使得边缘国家对中心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依赖性增加,进一步拉大世界各国差距。其二是霸权国的不完全衰落使得原来其所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需与其它国家共同提供并分享,这其中又必定导致新的矛盾和冲突。如战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军事安全,以保证其盟友不受苏联威胁,但随着其盟友的经济崛起美国相对衰弱,防务上盟友需要独自承担更多的责任。[3]
随着美国全球霸权体系的衰落,地理划分的联盟、地区大国在世界中的话语权得到加强,以美国霸权为标准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遭受冲击,区域性公共产品理论得到发展。两者的最大区别是其提供公共产品的范畴不同:国际性公共产品是由霸权国在全球范围内提供的且分享者较复杂,而区域性公共产品是在个别国家间合作或者是以地理划分的合作为基础,提供的公共产品范围涵盖小,提供者和分享者也即合作者。对于区域性公共产品的提供,历史上美国的“美洲人的美洲”可以算作美国早期对于区域性公共安全产品提供的一个佐证。目前,欧盟为代表的地区间组织正使其提供的公共产品种类向多样化深度化趋势发展,以及美日、美韩同盟等皆是国家间提供区域公共安全产品的合作。两者的联系则是在霸权体系下进行的公共产品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的提供必然受到国际公共产品提供的影响,作为第三方因素的国际公共产品,在某些方面的影响力十分可观。譬如海湾合作委员会(GCC)是在遭受08国际金融危机对其造成严重冲击后开始谋求“知识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构建金融资本市场,注重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整体实力,逐步实现经济转型的新模式。[4]
在国际关系领域,理论和国际政治的联系通过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大派得以体现即国际政治理论。现实主义认为冲突是国际体系的根本特征,合作有限、脆弱和不可靠。摩根索和华尔兹都认为人追逐权力和无知政府造成了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因此,国际权力分配和平衡是解决国际冲突的最重要因素。自由主义者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等人在承认国际无政府状态的前提下,认为国际合作是有可能的,但需要建立国际机制。建构主义者温特、卡赞斯坦也认为各国共同造成了无政府状态这种观念,但是在此的合作可能基础上,更应进一步构建国际政治文化、认同与规范。
通过分析三种被广泛认同的国际政治理论,皆有一个重要前提,即承认国际政治的解释原因来自于国际层次,无论是物质的或是制度观念的都是通过建构了清晰的国际结构,对存在于国际政治层面发现的结果部分(国际无政府状态)做出了合理的解释,这就是华尔兹所言,“认为原因存在国际层次的是系统理论”[5]。而国际公共产品理论就是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提供公共产品保障国际次序正常运行的理论,属于系统论范畴,具备完善的理论框架。一种完整的国际政治理论首先必须是系统论的,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对国际关系中诸多因素有较为准确的把握,才能成为一种独立的理论。
目前还没有完整构建起区域公共产品理论,更多的是在于如何区分和界定区域公共产品概念和国际公共产品概念两者之间的联系和不同,现代区域公共产品主要是来自于战后地区主义的兴起,以及美苏两个霸权国的相对不完全衰落而引起,是对国际公共产品概念的延续和发展。樊勇明先生归纳了两者之间主要的五方面区别[6]。
第一,根据国际政治理论与国际政治关系,通过系统方法我们得出一组国际结构与互动单元构造的国际政治系统关系 (国际结构——互动单元[7]),在相互影响下单元构成的结果必须首先体现在国际层次上,即区域公共产品概念的来源是国际公共产品,国际层面上公共产品理论的政治结果解释可以为区域公共产品,因此,区域性公共产品理论只是一种区域合作理论,并非国际公共产品理论的发展和补充,因为如果一个次系统(区域公共产品理论)占支配地位的系统根本不是系统。[8]
第二,区域性公共产品的最重要体现为地方合作以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保证国际公共产品不足带来的威胁。对于这种分析,只能根据还原法回归于区域内各国集团或是集团成员对于公共产品认识的分析和行为,区域内各国的认识久而久之具有了共识,但是这种整体的合作和认识却是由于受到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直接影响。根据国际政治结构和理论,各国际系统单元的构成极为复杂且联系紧密,就目前情况,区域公共产品并非由其各国提供,反而一定是在不完全衰落的霸权国主导的国际公共产品的影响,重大的任务只能由拥有强大实力的机构来完成——尤其是大国。[9]因此,只有直接改变世界政治体系结构才能使区域性公共产品理论得到独立的确立。
第三,区域性公共产品的提供,并不能避免国际公共产品提供所面对的同样问题。例如,在区域内经济能力相对较弱的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不一定就比经济能力相对较强的国家所提供的少,甚至更多。如根据IMF统计,2009年德国GDP为7.5,而法国为5.6,但是法国债务为68.4,高于德国的55.9,高于欧元区平均水平的62.3。[10]根据收支成本数据这一特点,法国所提供或者获取的公共产品却明显地多于德国,这种供求的背后是大国政治的影响和利益的谋求。另外,欧元区内其它各国并没有德法的实力,但却以区域的存在形式获得了不属于自身经济状况的货币价值,不能否认“搭便车”现象的存在。因此,不同能力国家获得同样机会是阻碍区域公共产品提供的重要因素,各国在分享这种机会时也同样将会存在不平等,这和国际公共产品提供时的情况相似。
第四,区域性公共产品提供的各国是不可能逃脱国际关系中对于其它国家的依赖,各国对于自身状况维持的担忧与建立更为完善的区域合作提供公共产品以依赖他国两者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另外,由于各国在区域中的地位和能力大小仍将鼓励他们为取得本国更多权利而彼此斗争,矛盾变得更为严重。正如华尔兹所说的那样:“关心自我是国际事务中的律令……国家不愿意置身于不断加深的相互依赖之中……国家彼此竞争,但这种竞争并非是通过努力为共同利益而生产共同产品来进行。”[11]国家间合作仍然没有跳出自私自利的情况,国家间的合作还是建立在权力分配的基础上,这种实际上属于国际理论的观念限制了区域公共产品理论的发展。
第五,在合作主导方面受到各国在传统国际政治体系中的能力差异对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以及获得的影响,将直接影响其在区域公共产品提供时的话语权。通过回顾德法两国的经济和政治历程即可得到理解,法国由于国际政治地位成为欧洲第一话语权者,德国作为欧元区第一大经济体却并不是政治第一话语权者。另外,欧盟一体化是法国人舒曼提出,其根本目的是限制德国在欧洲甚至是世界的各方面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国际格局的改变,德法平等这种政治趋势正在加强。
第六,区域性公共产品在信息对称方面是其重要特点,不同于国际公共产品提供时的模糊,区域内各国十分了解本区域情况,可以直接、快速、有效地反映,提供有效公共产品解决当前问题。正如欧盟在2010年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后即刻便联合世界银行推出了7500亿欧元的“欧洲金融稳定机制”(EFSM),在危机发展过程中又及时讨论一套永久性的全面债务危机应对方案“欧洲稳定机制”(ESM),成为了欧债危机的重大转机。[12]
区域性公共产品理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与分析问题的视角,将我们从关注国际公共产品转移到了区域性公共产品,对于研究当今联盟和地区间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但与国际公共产品理论相比,区域性公共产品还没有取得独立的较为完善的地位,因此,区域性公共产品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一种新的国际理论:首先,它是还原的关注国家层面原因,而非系统的;其次,大部分的区域公共产品都是国际公共产品背景下提供或直接提供的,它没有独立的单元结构;最后,要建立区域公共产品理论就必须重新建立一个世界体系,区域性公共产品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
[1](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55
[2](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69
[3](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8
[4]程星原.海合会国家积极开拓经济增长新模式[J].国际资料信息,2011,(4):5
[5][7][8][9][11](美)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9,43,61,116,113
[6]樊勇明.从国际公共产品到区域公共产品[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1):143-158
[10]数源:国际资料信息2011年第一/二期关于世界经济数据指标的表格整理.原始数据来源IMF
[12]余翔,汪徽.欧盟峰会难解欧债务危机[J].国际资料信息.2011,(5):23-25
中图分类号:D80
A
1671-6531(2012)12-0053-02
:贺春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