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宰相的平夷雅正——李昉的“白体诗”创作

2012-08-15 00:52:47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生活

秦 蓁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文学与传媒系,四川 成都 611731)

宋初诗坛是以白体、西昆体和晚唐体为主导的,而在“宋初三体”中,风靡了近半个世纪的“白体诗”有着上承晚唐五代诗歌,下启西昆体、晚唐体诗歌的过渡特色。“白体诗”在宋初诗坛备受推崇,只是宋初士大夫所宗的白居易体,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白体”不同。今天我们提到得白居易的诗,往往着眼于他前期所创作的“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1]的讽谕诗,把他当作是所谓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代表。但是宋初文人所欣赏和仿效的“白体”,恰恰是那种属对工巧、“吟玩性情”的五言、七言杂律诗的唱和之作。而且元白同时代的人不喜欢的闲适诗在宋初也大受欢迎。因此,宋初的“白体诗”在题材上多以吟咏性情见长,“呈现出范围的内敛和重心的转移,由表现广大士人怀才不遇之类的生活情感转为集中揭示上层官僚士大夫,特别是高官显宦的值宿、从幸、侍宴、应制、赏花、歌酒等种种生活感受。”[2]宋代的“白体诗”较少直接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呈现出一种闲适、矜持、从容的气质和风格,其语言平易流畅、浅切圆熟。

宋初“白体”诗人主要继承了白居易中年以后感情言物的闲适诗,表现出为官而求闲适,享受闲适生活的情感倾向,让人体会到的是一种难以抑制的或者说不愿抑制的闲适之情。白体诗人的主体就是那些位重而责轻,禄丰而身闲的馆阁词臣,他们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和宽松的政治环境,心态趋向于清静内向,宁愿辞重位而养闲情,向往白居易中年以后特别是分司东都时的那种自得其乐、独善其身的闲适生活境界。白体诗的这一特点在李昉那里表现得最为突出。

李昉,字明远,深州饶阳人,后周翰林学士。他出身于文学世家,仕后周时便历任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文名极盛,是名重一时的宿儒。入宋后颇为太祖、太宗所倚重,从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直至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昉曾两度拜相),又奉敕主持编撰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几部大型的类书,在政治、文化、文学等方面都居于重要的地位。是一个由文学词臣位至宰辅的典型。

李昉颇慕白乐天体,关于其唱和诗歌的情况,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一有这样的记载:“昉诗务浅切,效白乐天体。晚年与参政李公至为唱和友,而李公诗格亦相类,今世传《二李唱和集》是也。”[3]而李昉在《二李唱和集》的自序中也说:“昔乐天、梦得有《刘白唱和集》,流布海内,为不朽之盛事。今之此诗,安知异日不为人之传写乎?”[4]他赞颂刘白的唱和诗,也以自己的唱和诗比拟刘白的唱和诗,有心效仿而使自己的诗流布海内,也成为不朽之盛事。他和李至相互唱和的行为,颇能说明在唱酬状态下诗人的心态。

李昉的诗今已存不多,《全宋诗》收入仅两卷,大多为《二李唱和集》中与李至的唱和诗以及一些奉和应制之作,都宗白乐天诗的浅切平易,而在心态和精神气质上更是闲适散淡、安逸闲静。李昉在《王仁裕神道碑》中说:“著述之多,流传之广,近代以来,乐天而已。”[4]28看来在李昉心目中,近代文人最著者莫过于白居易,他和李至的唱和诗集《二李唱和集》就是仿效白居易、刘禹锡之举,并在序言中写道:“南宫师长之任,官重而身闲。内府图书之司,地清而务简。朝谒之暇,颇得自适,而篇章和答,仅无虚日。缘情谴兴,何乐如之。”[4]18他和李至,一个位高身闲,一个地清任简,他们选取《刘白唱和集》作为模仿对象而非元、白之间的唱和,说明他们是排除了元白唱和中那些涉及贬谪流离的篇章,更倾心于白居易晚年分司洛阳时和太子宾客刘禹锡唱和的闲适萧散之作。李昉在诗中也时常提及白居易,如《和李至﹤秘阁清虚地﹥五首》之一:“秘阁清虚地,深居好养贤。不闻尘外事,如在洞中天。日转迟迟影,炉焚袅袅烟。应同白少傅,时复枕书眠”。并自注“白云:‘尽日后厅无一事,白头老监枕书眠。’”[5]177自比白乐天,安于心性的疏懒和生活的闲适。又如《将就十章,更献三首,词虽愈拙,诚即可矜,或歌执事之风猷,或导鄙人之情志,愿宽捷给,稍赐披导》之三:“比惭多病仍多告,犹拟分司洛下居。”[5]176李昉醉心于过白居易晚年那种不问朝政、分司东都的半退休状态的生活,表现出一个功成名就、冒宠叨荣的朝臣摆脱日常事务、朝政纷争之后闲逸的心情,也是处于宋代“崇文”政治环境中文官享受优厚政治和生活待遇的一种自然流露。

其实,入宋后的李昉虽然屡居高位,但是并没有很高的政治热情,也许本来生性淡泊,内心平和,他“万事不关思想内,一心长在咏歌中”,贪恋退朝后的余暇,沉浸在自己的诗书里度日,对于外部世界则不太愿意交往,说是“退朝归来只在家”。而他理想的生活环境只是“清风明月三间屋,赤轴黄籤一架书”,清风明月之下,房屋三间,书卷一架,有茶为饮,有野菜为食就行了,并不求锦衣玉食的生活。他的诗喜表现状态的闲适,构建一个清静甚乎是静态的周围环境来映衬他淡然、寂寞的内心。这样的诗作很多,如那首《小园独坐偶赋所寄秘阁侍郎》:

烟光澹澹思悠悠,退朝还家懒出游。

静坐最怜红日永,新晴更助小园幽。

砌苔点点靑钱小,窗竹森森绿玉稠。

宾友不来春又晚,眼看辜负一年休。[5]172

从本诗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退朝后的李昉一个人独自在小园里徘徊,周围一片寂静,没有别人。静静的坐着,自然而然地看着周围的一切,晴朗的天气使得小园显得更加幽静,而点点青苔和森森绿竹则点缀着这份宁静。“懒”、“静坐”、“幽”等词语的运用,彰显出诗人的心境和环境的相得益彰。诗歌不太在意寓意于象,对于人生不求有深刻的感悟,在景色中表现自己淡淡的情怀,诗歌的形式上重工巧,诗意却疏浅。

李昉的很多诗序都透露出他闲适心情,如“暑雨初晴,炎风称解,更逢连假,甚适闲情。竹轩正恣于高眠,蓬阁忽贻于佳句,一篇一咏,虽许于唱酬;载笑载言,颇疏于陪接。不蒙顾我,深所慊怀,敢次来章,用伸微抱”以及“自过节辰,又逢连假,既闭关而不出,但倚枕以闲眠,交朋顿少见过,杯酒又难独饮,若无吟咏,何适性情?一唱一酬,亦足以解端忧而散滞思也……”。他和李至相互唱和的组诗,每一首的首句不断地被重复,其实也是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当李至说“蓬阁多余暇”、“吾家何所有”、“朱门多好景”的时候,李昉则说“秘阁清虚地”、“地僻尘埃少”、“老去心何用”,都表现出疏离尘俗,处世颓唐的人生态度。诗歌也直言闲适的生活,并着力展现出闲适生活的状态,往往重在环境的清静、自我的脱俗和无所事事。李昉其实一直都仕途畅达,晚年位极人臣,冒宠叨荣。他自己都在《昉著炙数朝,废吟累日,亦贡七章,补为十首》之四里谈到:“五载滥批黄纸敕,半生曾典紫泥书。”[5]175但是当他身居台阁的时候,心里想的却是远离台阁,过安逸闲静的日子,内心世界与现有的社会地位不大吻合,这看似不合常规,但是正是心地淡泊富贵最好的表达。他没有坎坷的人生,为官得意,不会如历尽波折、几遭贬谪的人士那般有着太多的“不平之鸣”,因此其内心始终能保持着平静和安详,安享尊荣。

李昉的身体似乎不太好,常在诗里自叹自怜,状态更加疏懒,状物感怀的时候精神总是不大振作。如那首《老病相攻,偶成长句,寄秘阁侍郎》:

衰病增加我斗谙,头风目眩一般般。

纵逢杯酒都无味,任听笙歌亦寡欢。

退朝便思亲枕簟,客来多倦著衣冠。

行行渐近悬车岁,转恐君恩报答难[5]174。

从本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老病交加,头昏目眩,退朝后所想的是躺在床上,美酒和雅乐都激不起精神,郁郁寡欢之情唯有诉于李至听。他虽然在诗中一方面流露出因身体病弱而虚度光阴,有负圣恩的情绪,但另一方面他似乎却在加速懒慢性情的培养,意志疲软,精神颓丧。因病而好闲终究是闲,病体固然消磨他的意志,可他本来就缺少积极进取的精神,对自我情状的诉说,又不在于博取人们的同情,所以他虽然有较深的生理痛苦,但形于言却十分平淡。

李昉的诗把闲适的生活气息渗入诗歌,在用平淡语说平常事中赋予诗歌相对闲淡的风格,以铺叙的手法、浅显的语言表现自我的生活与内心感情。但是李昉不是一个感情激越的人,他似乎没有很高的生活热情,生活相对较为封闭,情感也趋于向内收敛,喜欢深微澄静而不是广阔飞动。因此,他的诗歌就有视点小的特点,不善于状大,这并不是艺术技巧不成熟,而是缺少包容天地万物的博大襟怀。他也并非不锤炼诗歌的语言形式,如《和李至﹤且喜身无事﹥五首》之一:“竹户蜘蛛挂,莎阶蟋蟀藏”,[5]182但注重锤炼的是语言形式的工巧和属对的整齐而不重构建诗歌的意境,直露有余而含蓄不足,诗歌也就既不空灵也不厚重。同时,诗歌还显现出单调的情感世界和物象选择的特征,反复选择“白发”、“白头”的物象,如“两鬓凋疏总作霜”、“西园闷杀雪髯翁”,所表达的感情总跳不出闲适散淡、清静无为、老病相侵之类,显得淡薄而重复。在诗体形式上,也不求多少变化,全部运用五言、七言律诗,没有摇曳多姿的句式变换和起伏跌宕的情感曲线,显得四平八稳、平和雅正,这决不是一个富有创作激情的诗人的选择,但却是大多数“白体”诗人的共同特点。

[1]白居易.寄唐生[A].白居易集:卷一[M].顾学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79:15.

[2]贺中复.论五代十国的宗白诗风[J].中国社会科学,1996(5).

[3]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5:3.

[4]曾枣庄.全宋文:第 2 册[M].成都:巴蜀书社,1988:18.

[5]曾枣庄.全宋文:第1册[M].成都:巴蜀书社,1988.

猜你喜欢
白居易诗歌生活
诗歌不除外
ART IN THE FIELD
汉语世界(2022年2期)2022-04-20 01:36:48
早冬
早春(节选)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诗歌岛·八面来风
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 08:25:54
即事
茶博览(2017年1期)2017-02-27 06:49:09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特别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无厘头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