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境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2012-08-15 00:43柯素芬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18期
关键词:语境交际大学

柯素芬

(温州大学 瓯江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文化语境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柯素芬

(温州大学 瓯江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经历了最初的语言知识传授到后来的语言交际技能训练的发展过程,但总体来说一直有“去文化化”教学模式之嫌.为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文章根据文化语境的内涵,探讨“文化语境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适时构建虚拟文化语境,融合语言与文化的教学.

文化语境;文化背景;文化心理;心理构建

语言至少有两套规则:一是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二是使用规则,即决定使用语言是否恰当得体的诸因素,如恰当的场合、说话人的身份、风俗习惯等(柯素芬,2009:139).语言的使用规则是这种语言所属文化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环境不同,各民族的人们对外部世界反映产生的印象和概念也会产生差异,所以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使人们对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概念,因而产生了包含不同文化意义的语词.

首先我们来考察两个英语词语:lucky dog和cheerleader.在英语交际中,如果有人买彩票等中了大奖,亲戚朋友肯定会送上一句真诚的祝贺:You are a lucky dog,这里没有贬义或嫉妒的含义,而是祝福他人幸运、福星高照.而在中国,狗只是看家的动物,不是西方人玩赏的宠物、人之良友(man’s best friend).在中国人的认知传统、思维定式中,狗常使人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如“狗东西”、“狗娘养的”、“狗改不了吃屎”、“丧家犬”等.民族文化的迁移性可能会影响英语学习者对这个文化负载词语的正确理解,如Love me,love my dog(爱物及乌).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自有出头日,风水轮流转).You couldn't have given him a more welcome present than that bicycle;he was pleased as a dog with two tails(他非常高兴).

再来观察一则对话:

A:“Gentlemen,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more?”

B:“Excuse me,lady.I want an 18-year-old cheerleader for this gentleman from China.”

对于汉语为母语的英语使用者来说,要理解cheerleader就必须要有语言外的体育文化背景.cheerleader中文解释为“啦啦队长”.事实上,cheerleader不是一个队长,而是在美国竞技体育中,尤其是四大球类比赛中提振士气、活跃气氛的一组青春靓丽的啦啦队员.cheerleader已成为美国体育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竞技赛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cheerleader一词蕴含着美国特有的运动文化,只有在理解其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体会该词在语境中所蕴藏的幽默. Samovar(2000:13)认为:语言是了解文化并理解现实的向导,词汇的意义由文化决定,所有文化和亚文化都有规约词汇用法和意义的特有的经验.

2 “去文化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早在八十年代,我国外语教学界的老前辈许国璋先生发表了《词语的文化内涵与英语教学》的文章,明确提出外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兼顾的重要意义.但纵观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经历了最初的语言知识传授到后来的语言交际技能训练的发展过程,总体来说还是有“去文化化”教学模式之嫌.

“去文化化”就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味重视语言结构规则的传授和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的训练,强调语言正确性和流利度的培养,忽视语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传授.重视语言结构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固然无可厚非的,但是忽略教授语言使用规则和语言所承载的厚重文化,其结果常常是流利的英语表达中夹杂的文化亵渎更会让英语本族语使用者怀疑你的交际意图,甚至产生严重的交际冲突.以短语eat somebody out在交际过程的使用为例.一位中国学者访美,受邀参加他的65岁美籍教师Larraine的欢迎宴会.当这位中国学者无意中发现餐馆里就餐的客人走了一批又一批,他为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就问道:Excuse me,Lorraine,can I say I ate all those guests out?(受到汉语思维的负迁移影响,他的原意是他把那些客人都吃走了)在他的一再追问下,他的老师才垂眼回答:“Yeah,you can say that.”后来他从另一位美国女孩那里才弄明白eat somebody out的真正含义是oral intercourse(口交).显然,不深究语言中积淀的文化内涵,一句毫无恶意的话可以造成交际对方不快或误解.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风起云涌,大学生中“哑巴英语”“洋迳浜英语”等现象有所改观,但受限于高校扩招和各校盲目追求四、六级考试通过率等因素的影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难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不顾或轻视文化去学习该文化所主宰的语言,其实是对学习者的认知系统进行对这门语言去文化化的格式化过程(柯素芬,2009:140).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的“去文化化模式”远远达不到国际化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需求.

3 “文化语境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3.1 文化语境的涵义

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他把语境分为三类:话语语境(context of utterance)、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他认为话语语境是指语言因素;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是指非语言因素.文化语境是“语言交际活动参与者所处的整个文化背景”,即“作为语言基本渊源的文化现实和人们的生活习惯”.(朱永生,2005:7-23)Claire Kramsch(2000:26)认为,文化语境是指一个社会所累积而成的所有知识.

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化语境进行了大量研究(何兆熊,2000;裴文:2000;黄国文,2001;刘伯奎,2004;等),并开展了深入的探讨.黄国文(2001:124)指出,每个言语社团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社会规约、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这种反映特定言语社团特点的方式和因素构成了所说的“文化语境”.刘伯奎(2004:78)把语境分为四类:人境类要素、心境类要素、情境类要素和物镜类要素.他说:“所谓人境类要素,是指以社会影响、人生经历为基础形成的,在话语的内容表述中没有公开显现,但是,却对言语交际发生影响,甚至是主控影响的,包括时代特点、社会性质、文化习俗、观念意识等诸多方面因素在内的,在言语交际参加者身上的个性化凝结.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对于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强有力的控制,就正是通过‘人境类要素’来实现的”.他的“人境类要素”与国内其他学者所讲的“文化语境”有异曲同工之处.

3.2 文化语境化的教学模式

何谓文化语境化的教学模式?综合以上中外学者对文化语境涵义的描述,以教师教学为视角,相对于“去文化化”的教学模式,我们提出“文化语境化”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一是要“充分利用”文化语境,在教语言的同时教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这里的文化背景特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社会规约、风俗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文化心理则指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宗教信仰、价值体系等;二是要“适时构建”虚拟文化语境,在文化语境中教语言.二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文化语境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与其它教学模式相结合,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进而提高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语用能力.

第一,“充分利用”文化语境因素,进行语言文化教学

Claire Kramsch(2000:3)认为,语言不仅“表达”文化现实,而且“体现”和“象征”文化现实.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就是要充分挖掘教材里所体现出来的这些文化语境因素,并充分加以利用,在教语言的同时教文化.文化语境中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可以体现在听说读写译等教学过程中.限于篇幅,笔者以大学英语《听说教程》和《综合教程》为例,分别探讨在听说、阅读两门课程教学中如何挖掘和利用文化语境,进行语言和文化的教学.

文化语境中英语国家特定的文化背景,即历史文化、社会规范和风俗习惯等对教学语篇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听说教程》第3册第1单元“Dating With My Mother”为例,其中有这样两句,“The‘other’woman my wife was encouraging me to date is my mother,a 72-year-old widow who has lived alone since my father died 20 years ago. Right after his death,Imoved 2,500 miles away to California andstarted my own life and career.”从语言层面上理解这两句并不难,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要与“自己”的母亲“约会”?这里体现了美国社会的家庭文化和约会习惯.在美国,孩子18周岁成年后一般选择自力更生,不再依靠父母;父母也不想成为孩子的负担,更愿意独自生活.因此,父母与成年子女之间的亲情就不如在中国文化中那样浓厚,这对母子20年不曾见面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在竞争激烈的美国社会里,为了个人发展、家庭生存等需要,许多年轻人经常搬家、远离父母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这样间接导致了父母与成年子女之间长期难以见面的现实,此例中“20年前父亲去世后,我离开母亲独自到加州闯荡”就是现实的写照.“date”一词,在美国的约会习俗中,不仅仅是异性间的恋爱约会或情人约会,还包含一种不带任何“罗曼蒂克”性质的与异性约定会面.因此,美国就有“blind date”的约会风俗,此例中与母亲“date”也在情理之中.

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心理同样对语篇的构成及其内涵的理解起制约作用.在阅读教学中,输入英语国家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体系以及宗教信仰等文化心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篇章鉴赏能力.以《综合英语》第2册第2单元“The Virtues of Growing Older”为例.文章首句“Our society worships youth”体现了美国社会历来崇尚青春、自由与独立的社会现实,但全文渗透的是美国老年人不服老的精神面貌.文中短语“to sign with the devil just to be young again”(不惜一切代价保持年轻美貌),形象地呈现出美国老年人不惜血本健身美容、浓妆艳抹、永葆青春等生活理念.显然,这些价值观与传统汉语文化相去甚远.西方民族文化心理也同时丰富了它的语言,表达“年老、年事已高”之意,英语一般采用委婉语如:senior citizen,advanced in age,in advancedyears,get on in years,以示对老年人的尊重,也符合老年人的心理习惯.

以基督教为主的西方宗教文化对英语语言有着深刻影响,很多语篇都涵盖宗教信仰等文化语境.如《综合教程》第1册第15单元“Salvation”为例,本文讲述的是作者童年时代在教堂接受布道的经历.文中有众多涉及宗教的内容,如“I was saved from sin when I was going on thirteen”,这里的“sin”和“save”指的是基督教中的原罪(original sin)和救赎(salvation),即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因受蛇的引诱违背上帝的命令偷食了伊甸园的禁果,因而造成人类与生俱有的、无法洗脱的罪行,而人类身负这些罪行,只有靠神的救赎才能得以重生.又如文中提到“to bring the young lambs to the fold”是指带领这些孩子成为基督教的信徒.圣经中常把羊(sheep or lamb)比作耶稣的门徒,牧羊人(shepherd)比作耶稣,而这里的“young lambs”特指接受布道即将成为主的门徒的孩子们.

第二,“适时构建”虚拟文化语境,在文化语境中教语言

英语教学是一个融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的过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构建目的语文化语境,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构建目的语文化语境并非是构建“真实的”文化语境,因为,“真实的”目的语文化语境仅存在于目的语国家.所以,这里的“构建”,是一种“心理构建”(psychologically building),是虚拟于学生大脑中的文化语境.所谓“适时构建”(timely building)虚拟文化语境,就是教师在大学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时机,利用一些先进的教学环境和网络多媒体技术,人为创设一种目的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头脑中虚拟出目的语文化语境.用模拟法使学生身临“真实”的文化语境,通过学语言来学文化,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动机.大量的研究表明,积极地学习态度和动机与成功学习外语/第二语言紧密相关(Lightbown&Spada,2005:56).

“心理构建”目的语文化语境,可以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最新出版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大学英语系列教材,随书附带教学光盘.在教学光盘中,除教学内容PPT文档外,还附带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英文歌曲、电影剪辑、图片、作者简介等音频、视频、图片等丰富的多媒体素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材料所创设的“真实语境”氛围,让学生如临其境,更直观地体会和感悟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3册第1单元为例,教学光盘中附有电影视频片段Kramer vs.Kramer,描写一对父子在厨房的对话,借助多媒体画面,学生可以心理再现美国的餐饮文化和家庭交流方式.又如《综合教程》第3册第2单元,光盘中设计有“读前准备活动”电影视频剪辑Gone With the Wind,通过这段视频的播放,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美国内战的历史文化.教师如果能够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多媒体教学课件,帮助学生心理构建目的语文化语境,教学效果必将大为提高.

“心理构建”目的语文化语境,可以借助海量的网络资源.网络资源与英语教学的整合可以使学习者受到英语国家文化语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共享免费网络资源,尤其是开放的英语电台、电视新闻、报纸杂志等,成为英语学习者不可缺少的便捷途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索相关的英语学习网站,如www.kekenet.com,www.putclub.com,www.listeningexpress.com,www.hjenglish.com等,定期收听VOA、BBC、CNN等英语广播电视节目,观看iTunes世界著名大学的网络公开课、TED网易公开演讲课、DISCOVERY、《世界各地》、《走遍美国》、《跟随大山万里行》等英语教育类节目,在适时建构虚拟文化语境中,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发展以及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文化洞察力.

4 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实质是一个动态的文化教学过程,教师应该随着日新月异的社会文化发展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本文从“去文化化”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入手,根据“文化语境”的涵义,提出“文化语境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找到文化和语言的契合点,适时建构虚拟文化语境,将语言知识融合在文化教学中.学生通过多元途径涉猎更多与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才能实现英语学习目的,提高英语语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1〕Lightbown,Patsy M& N ina Spada.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5.

〔2〕Kramsch,Claire.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3〕Samovar,L.A.et al.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刘伯奎.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7〕柯素芬.英语教学的“去文化化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与试验,2009(7).

〔8〕马识途.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会话含意推理[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

〔9〕裴文.现代英语语境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10〕朱永生,语境动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G642.0

A

1673-260X(2012)09-0203-03

猜你喜欢
语境交际大学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留白”是个大学问
情景交际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交际羊
大学求学的遗憾
跟踪导练(三)2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