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侠
浅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刘桂侠
刘桂侠/长春市公平路小学高级教师(吉林长春130031)。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终身教育和构建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以及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迫切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因此,绝大多数教师都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但是,现在仍有一些教师缺乏对自主学习的深入理解。我们常看到这种情况:有些教师为了突出让学生自主学习,上课时就让学生自己看书,缺少提示和具体要求,缺乏必要指导,学生看的效果如何教师也较少检查甚至没有反馈,让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选,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定,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由自己挑,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等。这种自流式的学习,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因此,加强教师对自主学习的理解和认识非常重要。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它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是指教学条件下学生自主完成高质量的学习。概括地说,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从新课改的角度出发,结合自主学习的基本含义,可以看到自主学习至少有以下特征:第一,自主学习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进行。自主学习不同于完全放任自流的自学。新课改中所提倡的自主学习是有教师帮助的,主要在班级中完成的,也就是在一定教学条件下进行的。第二,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应该有充分的自我意识,明白自己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及形式的权利;具有基本的知识基础作为学习其他知识的先决条件和运用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三,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兴趣。第四,学生主动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第五,学生对于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活动能自行监控和调整。第六,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进度会有所不同。
一般地说,凡是处于自主学习状态的学生,都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我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的,学生也能够主动地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条件,能够对学习结果作出较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教师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教师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和权威人物,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和希望比一个教师所拥有的所有学识更重要。这一点,对于正在形成自我观念的中、小学生,对渴望在老师眼里是个好学生的他们尤其重要。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具有向师性,主观上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关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期望和充分信任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教师的期望和信任通过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方式不同和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间的言语和非言语传递,使学生获得或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这种期望和信任,对学生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产生良好的影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学生就会按教师的期望采取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变化。可见,教师的期望和信任对学生的影响是重要的,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只寄期望于少数学生,而应对全体学生都给予期望,使学生都能体会到老师的关注与期待。尽管学生不可能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但每个同学都有权利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况且,学生年龄尚小,心理的可塑性很大,如果在学生时期能在教师的期待中获得较好的发展,那么,这将对学生今后一生的成长都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利用这种“期望效应”,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动力,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对学生的自主活动要充满信心,这会给学生带来不断追求的不竭动力。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那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在学习中表现出极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做到主动学习,也才能自主发展。从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动脑筋,创设民主、和谐、愉快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始终保持自主学习的积极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参与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反馈鼓励,适时恰当地运用激励机制,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注意多肯定、多表扬。尤其是对那些学习有困难而自卑感强的学生,更要善于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激发其努力向上的动机。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和提供各种参与的机会和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创造性的劳动,体验到“学而乐,乐而学”。成功是每个人的追求,尤其是对后进生来说,那更是一种渴望。部分学生对课堂没兴趣、不积极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自信,没有过成功的体验。教师要抓住这一点,针对不同层次的同学创设不同的情境,让每一位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分享到喜悦。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是教给学生知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方法有时比知识更重要。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引导,有赖于一定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当然,学习方法的指导应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也要注意因人而异。在学法指导方面,教师要教给学生结构性的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方法。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这一点是改善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的关键。首先,学生对先前学习成效进行判断,并以此作为评价自己学习方法的有效性的标准。指导学法,教师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将学习方法运用于学习实践中。
设问质疑极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自学能力的起点,也是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表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质疑、思疑、解疑的能力。质疑,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启动器。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必须从鼓励学生质疑开始。要设法为学生生疑搭桥铺路,创设情境,同时,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质疑,抓住自己似懂非懂的地方质疑,从课题上质疑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层次性设疑,把难点分解,使问题之间呈现一定的衔接,难度成梯度上升。设置层次性的问题,使问题循序渐进,有利于培养学生好的思考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疑,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动力。从质疑到思疑还没有实现学习的目标,这只是学习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解疑才是学习过程中的理性的升华,才能产生学习主动发展的质的飞跃。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教给学生在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使提问和质疑的活动贯穿在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质疑、思疑、解疑的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同时,教师还要合理点拨,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解题过程,进行反思。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提问和质疑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姚 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