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方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周口师范学院为例

2012-08-15 00:4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创新型改革

王 慧

浅析地方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以周口师范学院为例

王 慧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教育政策的推进,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革,但大多比较注重专业知识结构调整与专业课程改革,使地方师范院校中文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弊端突显出来。因此,地方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无论从自身发展,还是从中小学基础教育发展实际考虑,都必须结合高校办学理念,结合当今就业形势,结合地方文化特色不断创新,为社会培养出中文专业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王慧/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助教(河南周口466000)。

当今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培养目标单一、培养模式凝固化以及与社会的就业接轨不足等问题。人才培养模式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教育思想,决定着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地方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创新,努力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强、专业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

一、地方师范院校的中文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紧迫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大众化、社会多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发生着日益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迫使高等师范院校要改革,面对当前影响最为深远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应对的有效措施。本文以周口师范学院为例。我校是专升本的师范院校,开展本科教育培养时间不是很长,受传统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影响较大。师范院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性和不适应性显而易见。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引发并逐渐加剧了全球性的人才竞争和教育竞争,社会信息化的急剧膨胀,使高等教育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就业政策的推进,在就业竞争中,用人单位的需求是多层面、多规格的,单一模式培养出的毕业生很难满足社会的需要。总之,在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转型、综合性大学的三重压力下,地方师范院校要想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其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贴近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探索出一种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地方师范院校的中文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就迫切面临改革。

二、地方师范院校的中文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多数专业追求考研率,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教学技能的培养,部分专业培养的学生,其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运用于实践,学生的人文素养不高,思想底蕴不丰厚,学生全面素质和个性发展受到影响,难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结合我校长期的人才模式进行归纳总结,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培养模式凝固化,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严重。专业知识结构的设置单一,缺乏综合和跨学科知识;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特别是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过于强调共性,忽视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片面强调师范技能,而不注重综合知识的学习和提高。二是过分注重应试教育,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死记硬背出现高分低能,理论脱离实践。忽视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学习,教学实践能力比较薄弱,无法适应社会需要。三是学术性和师范性背离,没有学术的教学是不全面的,忽视师范性的教育是不科学的。部分学生过分追求学术的精益求精,忽视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造成学生的职业素养偏低,其师范性不强,违背师范院校办学的特色。四是不够重视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和教育创新能力培养。教师的教育缺乏责任感和认同感,教师的职业能力缺乏,不能起到榜样示范作用,脱离基础教育实际。不注重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不能适应多元经济时代教学人才的需求,不能适应新时代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要求。总之,人才培养模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学生的人文素养不高,全面素质匮乏,教学技能薄弱,知识脱离实践,难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三、地方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知识经济时代,地方师范院校的中文专业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因此,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重视地方师范院校的中文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我们根据我系中文专业教育特点及中小学教师的队伍建设需要,结合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性、师范性、应用性特点,从而总结出地方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实的职业修养,具有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掌握系统的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熟练利用教学技能充分把知识运用实际课堂教学,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基础教育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创新型中文专业人才。

四、地方师范院校的中文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一)要不断创新课程设置

地方师范院校中文专业课程的设置具有历史继承性,根据中文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和要求,确定中文专业教育培养方式与规格。创新课程设置既要考虑专业的稳定性,又要考虑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要求,才能充分体现现代社会发展对教师素质的强烈要求。为此,在创新课程设置方面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要调整中文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途径,决定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精简中文专业课程内容,强化思想教育课程。在强化中文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重新整合选修课,如增设教育心理学、班级管理学、语文教学论、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等课程。

其次,拓宽公共基础课程。积极增设“礼仪学”、“经济学”、“管理学”、“教学技术学”、“教学示范课件”等新课程,加强社会文化、人文知识、科技知识及自然课程的融合,突出地方高校的师范性,注重公共基础课中的“师德教育与素质教育”。

(二)要重视基础教育与实践教育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理论知识的灌输,从书本到书本,从课堂到课堂,长期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优势,而实践教育相对显得薄弱,实践能力差是目前大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要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能力,必须把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起来,重视学校安排的校内见习,并适当增加实践锻炼,减少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的时间。在模拟实践环节中,教师对学生一对一培训指导,充分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只有重视基础教育与实践教育,才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将知识融入实践,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

(三)要重视集中实习与教学技能

在新形势下,地方师范院校都有稳定的教育集中实习基地。在校内见习的基础上,积极指导学生教学方法与理论的运用。了解集中实习基地的教育资源与基础,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和沟通,重视在集中实习中一对一教学技能的培养。首先,地方师范院校中文专业要加强集中实习的实践教育环节,全面顾及教育见习、课堂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教育调查、实习总结等内容,在集中实习实践教育环节方面下大功夫、苦功夫,才能使学生教育基本功提高。其次,必须重视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一方面继承原来的优势,不断加强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理论知识培养,另一方面要加强集中实习的实践教育环节,重视教育见习、实习的训练,重视顶岗实习,重视教师在指导学生中做到因材施教。

(四)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为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更新。首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采取讲授、引导、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双向互动功能。其次,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现代化教学改革,培养教学技能素质。再次,以情景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最后,结合地方师范院校优厚的地域文化环境,如太昊伏羲、老子故里等地域文化特色,增强中文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文辅相.我国大学的专业教育模式及其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0,(2)

[2]周志田.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探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

[3]杨学礼等.高师本科的目标培养模式及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张德祥.当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论要[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5]康乃真.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白云学院学刊,2006,(1)

中图分类号:G650

B

1671-6531(2012)10-0060-02

:何 岩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创新型改革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浅谈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中声乐作品的选择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改革创新(二)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