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文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高职院校“道德性社团”班级的构建
王静文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逐渐凸显出来,社会对具有技术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需求,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管理。基于“道德性社团”的班级建设有重要意义和一定的可行性。道德性社团班级的构建需要学校管理者、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
道德性社团;社会信任;高职院校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各个国家政府及社会都非常重视教育的功能。高等教育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教育教学的功能;二是科学研究的职责;三是服务社会的功能。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后,高等教育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对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极为重视。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人们的意识中得到了充分的认可,职业院校不再是“差学校”的代名词,而是与“就业”“工作”联系在一起的。职业院校虽然在教学条件、教学质量方面有很大提升,但发展中的职业教育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高职院校学生的班级管理就是其中之一。
“道德性社团”是美国政治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弗郎西斯·福山提出的社会信任理论中的概念。福山对“道德性社团”的社会信任做了非常全面而系统的研究。福山认为,官僚体制产生的原因是社会不能保证每一位社会成员在其任何时候都能按照社会伦理规范行事,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内心原则,充分发挥自己作为一名社会成员的力量,也即社会缺乏信任,“缺乏互信基础的社群无法自发形成:社群内并非人人都只靠静态的伦理规范生活,因此必须靠官僚来解决问题。”因此,福山强调社会的信任,提倡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的社团。
福山将信任建立在有共同的伦理规范的基础上,他认为:“所谓信任,是在一个社团之中,成员对彼此常态、诚实、合作行为的期待,基础是社团成员共同拥有的规范以及个体隶属于那个社团的角色。”因此,社会成员之间彼此共通的伦理规范形成的社团,会因为其先天的道德共识而使成员之间互相信任,因此被称为“道德性社团”。这样的社团更加容易形成,成员之间能够信守承诺,尊重相互关系的规范,也将会更加有效地达到共同的目的。
在这里我们将福山的社会信任理论应用到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中,虽然我国学生的班级形成不是自发形成的,但是仍然可以将班级看成一个成员间有共同的道德规范形成的社团,通过发展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达到班级共同的目标。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院系辅导员统管几个专业的做法越来越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高校开始采取设置专职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的做法,或者是一位辅导员负责一个班,承担起班主任的工作,这样更加有利于班级的管理,也为构建“道德性社团”班级提供了可能。
福山认为,社会资本可以简单定义为一个群体之成员共有的一套非正式的、允许他们之间进行合作的价值观或准则。信任如润滑剂,它能使任何一个群体或组织的运转变得更加有效。中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是文化课的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二是学生多来自于经济基础不是很好的地区或家庭,能力素质发展不全面;三是部分学生对教育期望过高等。由于以上原因,高职院校学生会产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如果在其接受高职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到其学业,也会导致其产生不健康的就业观念,从而影响其人生的发展。
社会信任能够更好地帮助组织成员达到目标。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过程中,一是有利于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这就为教师的教育发生作用提供了前提条件;二是有利于学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大学生已经是思想趋于成熟的个体,有自身独特的观念,可以充分发挥班级平行教育的作用,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成长。
高职院校学生班级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凝聚力、归属感缺乏和理想信念淡薄等问题,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班级的各项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福山认为,在人们彼此不信任的社会,企业运作只能靠正式的规章和制度,而规章制度的由来需配合强制的手段,以种种强制措施来取代信任。高职院校班级建设的确不需要像中小学那样将班级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的各种要求拟成正式的文件,也不需要班主任老师定期地要求学生学习规章制度以便更好地执行。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也需要成文的正式校级、班级规定来规范其学习和生活,但是正式的规章制度所起的发展促进作用远小于消极制约作用。学生之间的非正式的交流却能产生很大的影响,也就是说成员之间的彼此信任不仅能够减少制定班级规章制度的时间与精力,而且基于共同道德规范的“道德性社团”班级能够充分发挥其成员之间彼此信任的自觉作用。这也减少了建立各种各样制度执行机制、监督机制和维护机制的时间与精力,班级反而在和谐的内化道德的指引下更好地运转。
“道德性社团”是以一种人际互信或社会信任为基础形成的社团。福山认为,信任包括人对人的信任,也包括人对组织、机构和制度的信任。高职院校的特点之一就是其培养的学生直接进入社会找到自身的位置,从事社会生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仅关乎学生自身的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的发展。构建高职院校“道德性社团”班级,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基于班级成员之间共同的道德规范进行活动,使班级成员能够更好地遵守纪律、有归属感和共同感情,从而关系紧密,提高成员的参与度和高满意度。其次培养学生对班级制度、组织的信任。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在班级中发展的能力同样会对学生的社会适应和发展产生影响。
高职院校的学生属于大学生,但在我国的考试评价体系中,他们是处于不利地位的。在高招考试中他们处于劣势,被考试制度分流到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高职院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凸显出来,社会对具有技术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需求,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管理,构建“道德性社团”班级。
一项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施行之所以成为可能,首先需要管理者与执行者双方的认可,在思想意识层面的落实,即要充分重视高职院校班级的建设与管理。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高职院校班级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且能够落实到管理工作中去。在社会中,当人们不遵守社会既定规范时,最终社会必须通过外加的法规与惩罚手段来迫使他们接受约束。学校与社会不同,学校是要教会学生去遵守规范,提高素质以减少规范的制约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学校都只是执行制度规范。现实中,不是学生不能提高素质和发展社会信任,很多时候是教育组织没有提供这样的机会或给予这样的教育。因此,“道德性社团”班级的构建的关键在于高职院校管理者的重视,只有管理者的足够重视,才能为班级成员发展相互信任提供条件和支持。
班主任这个职位在中小学的班级管理中具有专门的含义,是指一个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也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辅导员是目前大学普遍采取的一种学生管理制度,一般情况下,新生入学时,从高年级学生或教师中挑选专职或兼职人员担任学生的辅导员,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每个辅导员一般管理一个或数个班级。在建设“道德性社团”班级的过程中,必须非常强调班级辅导员或班主任的重要作用。道德性社团要求社团成员之间基于共同的道德规范发展较高的社会信任,需要班主任或辅导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发展的情况、班级建设的重要作用、社会信任的意义,而且在此过程中需要班主任的监督与指导以及及时的反馈。班主任或辅导员在高职院校中的作用已经不像中小学那样系统,这个位置赋予他广大的空间,可以带领学生自由地探索道德性社团班级的建设,这也是其魅力所在。
“道德性社团”的建设是基于成员之间高度的社会信任及在共同的道德规范的基础上的自我约束。当人们拥有共同的诚实和相互关系标准时,就会产生信任。建设道德性社团,首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只有让学生正确了解社会信任的意义,并内化为指导自身行动的规范,才有可能开展“道德性社团”的建设。提高社会信任度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个班级或一个学校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但是任何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相当多青年因为看不到变革的希望就放弃了改变。目前国家及社会给职业教育投入了很大的关注,这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契机,高职教育者可以通过自身的改变来改变自身原本发展的道路,改变整个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地位和人们心中的形象。
[1](美)弗郎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美)弗郎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
[3]巫海波.高职院校兼职班主任工作探讨[J].科技资讯,2011(17).
[4]杨志亮.浅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7).
[5]王静.浅谈高职校中班主任的师德教育[J].科技信息,2011(20).
[6]袁焕伟.高职院校班级群体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1(8).
Construction of“Moral Communities” Clas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Jingwen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the function of social servi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been highlighted,and the society has a strong demand for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So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e construction of“moral communities”classes is important and feasible.Teachers,school administrators and students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construct“moral communities” classes.
moral communities;social trust;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G718
A
1674-5787(2012)02-0025-03
2012-03-02
王静文(1988—),女,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原理2010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闫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