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学莲
适应与改造:学习社会理论对中国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难的启示
施学莲
摘 要:21世纪的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社会成分日益复杂,社会结构再度调整,社会利益重新分配,人们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 “学习社会”理论,蕴含着着眼于人的学习、发展和人格完善的丰富内涵,已为世界各国各阶层的人们所广泛关注并深受影响。学习社会理论对中国运动员适应时代变化,改造原有的学习观念,走出学历社会困境,解决退役运动员就业难问题有着丰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走进学习社会,才能满足自身发展,实现人生真正价值目标。
关键词:学习社会;适应与改造;退役运动员;再就业
施学莲/南京体育学院讲师(江苏南京210014)。
在中国社会急剧变革,体育事业迅猛发展的当代,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问题是长期困扰中国体育的一大难题。据统计,全国在役运动员约为14000人,按照优秀运动队15%—20%的年更新率,平均每年有近3000名运动员退役。计划经济时期运动员通过政策性安置实现再就业的做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运动员自身文化水平过低,专业技能就业口径狭窄,很难在社会上找到合适的位置。学习社会理论对优秀运动员顺利完成退役后的过渡,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在再就业市场上重塑辉煌,满足运动员自身发展,促进他们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学习社会”一词最早由美国教育思想家罗勃特·M·哈钦斯(R.M.Hutchins)提出来的,在对以往的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后,这个概念首次出现在他1968年出版的一本书名为《Learning Society》的著作中。所谓学习社会,“也许就是任何时候不只提供定时制的成人教育,而且以学习、成就、人格形成为目的而成功地实现价值的转换,以便实现一切制度所追求的目标的社会。”[1]不久之后,在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里程碑式”的著名报告、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也同样特别强调建立“学习社会”,把建立“学习社会”作为构建未来社会形态的追求目标。后来这一术语流传于国际社会并在教育学界产生很大影响和震动,许多国家、地区为达成促进社会发展和追求社会进步的目标,都竞相把“学习社会”理论当成教育界积极推进和实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之一。
1.批判传统教育观。哈钦斯的“学习社会”理念首先批判了美国社会热衷推崇的“机器技术文明”的传统,认为这不符合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他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职业教育观提出了尖锐的批评。[2]哈钦斯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绝不仅仅只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在哈钦斯的《Learning Society》一书里,认为教育的最大失误是以经济为目的培养人材。他对为了推动经济发展而兴起的“教育投资”的理论提出了责难和批判。在质疑“教育投资”理论的基础上,他主张对人的价值追求和学习观念进行彻底变革,以达到创立“学习社会”的最终目标。
2.继承人文传统。“学习社会”理念继承了古希腊以来的人文传统,着意追求人的美好德性,提倡人的智、德、体、美和谐发展。在欧洲古典教育思想影响下,哈钦斯提出的“一般教养先行导人”,正是在这样的思想的孕育下,“学习社会”理念才得以产生。在“学习社会”里,教育已不再是少数杰出人才的特权或是某一特定年龄的规定活动,整个社会和个人终身的发展成为教育追求的方向和目标。学校的传统教育显然已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就在10多年以前,许多人还认为自己终身只会从事一种职业,还认为学校教育所给予的知识就足以用来应付未来出现的一切情况。在“学习社会”理念的观照下,这种陈腐的观点现在已经被人们彻底地抛弃。[3]跨出学校大门只是标志一个时期的结束,而学习,在人的一生中是永无止境的。
3.倡导主动学习,终身学习。让我们探究一下哈钦斯“学习社会”到底是什么?在哈钦斯看来,为社会全体成年男女提供经常的、定时制的成人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最终的目标是要建立价值观念转换的成功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形态的构建中,定立制度显得尤为重要,正是这些制度让人的学习、成长及人格完善得以真正达成和实现。在“学习社会”的理论形态下,“教育”的外延真正得以扩大,过去被认为已经终止教育的成人再次成为教育关注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人,都已经主动地被纳入到“学习社会”的教育计划当中,“学生”一词不再指某一特定群体。“学习社会”突破时空的限制与规划,将教育扩展到学校围墙之外的地方。事实上,这既是教育时空的转换,更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在未来的“学习社会”中,教育不再是由外力强加给个人的东西,而是个人主动地选择。教育的对象将越来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只是教育的理想。教育将越来越密切地与社会生活交织在一起,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享有在任何情况下自由取得学习知识、训练和培养技能、人格形成的各种各样手段的机会。
在目前,学习是迫于经济上、就业上压力的社会形态里,哈钦斯的“学习社会”理论能够引发我国对教育现状的深刻思考。哈钦斯的“学习社会”的最终目标和价值追求,在于形成一个能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社会。和我国现阶段人们学习是为了片面追求“学历”的怪现象相比,在哈钦斯的“学习社会”这个教育理想王国里,我们看到“学习”是为了人本身,而不是为了其他的工具性目的。
近年来频频受到媒体和大众关注的现实是优秀运动员退役之后就业艰难。在澡堂子里为人搓澡的全国举重冠军邹春兰;多次在国际比赛中获得过冠军,迫于生活,要卖掉自己获得的十九枚金牌的长跑运动员艾冬梅;在北京王府井地铁口乞讨的体操前世界冠军张尚武;退役后一直失业的技巧世锦赛冠军刘菲;退役后因没球可踢而赌球落网的知名足球前锋唐全顺……中国运动员中很多人面临“退役即失业”的困扰,中国运动员就业难已成社会问题,成为许多人心头挥之不去的“痛”。
统计数据表明,截止2010年7月,全国累计停训待安置退役运动员新增退役人数6536名,其中45%的退役运动员得不到及时安置。[4]这样的数据不会减少,只会越来越多。对运动员来说,无论是全国冠军,还是亚洲冠军,都要接受“退役即失业”的残酷现实。全国在训运动员33294名,正式在编的只有17444名,以试训、集训等名义在训的队员达15850人。没有正式编制的运动员退役后境况更糟,虽然国家和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一些退役保障办法,但无正式编制的退役运动员根本享受不到。曾几何时,运动员风光不在,成了“弱势群体”的代名词。
造成中国运动员就业难的原因很多,但普遍情况是运动员具有较高的运动天赋和技能,但却缺乏基本的文化底蕴和生存技能,因此退役后很难融入社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短缺导致了就业竞争力不强。我国90%以上的运动员是自少儿时期开始从事专业训练的,再加上体育行政部门和教练员过分重视运动成绩的提高,忽视了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使其与同龄人相比,在就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明显劣势。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运动员应该意识到,从事竞技运动只是生命历程中的一段经历,而非全部内容。
学历,意味着学习的经历或受教育的程度。学历社会学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比其他因素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探讨学历的功能,学历是个人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表征形式。在学历社会中,学历决定个人在社会职业中的工资水平,决定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和程度,决定个人的相应社会地位。[5]运动员是一个风光与风险并存的职业。在役时,并非每个运动员都能风光无限;退役后,也并非每个运动员都能成功转型,尤其是众多普通运动员。因此,迫于就业的压力,在现如今的学历社会,优秀运动员特别是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求学”,追求“学历”,已逐渐成为中国体育界的一种“时尚”。
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专业运动员尤其是优秀运动员的学历近年来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从1984年至今,奥运冠军中专科、本科以上学历者约占81.95%,硕士以上学历者约占28%。据《中国奥运冠军调查报告》显示,在北京奥运会前选择就读北京体育大学的奥运冠军有27人,选择就读中国人民大学的有13人,其次为南京体育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
运动员“求学”、追求“学历”以促成再就业的效果究竟如何?在运动员特别是优秀运动员的学历近年来不断提升的趋势背后,人们所期待的局面却并未如期出现。从高校方面来看,为优秀运动员度身定制了培养方案,实行弹性学制、放宽毕业年限、单独开班、小班授课甚至是放宽英语成绩等“特殊”政策。然而不少冠军选手在进入大学后却不一定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冠军们“挂牌读书”、缺课,无法按时毕业的现象并不鲜见。学历与能力、文凭与水平,即使有对应关系,也绝对不是“水涨船高”的对应关系。爱因斯坦说:“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于知识的终生不懈地追求。”
运动员的社会适应是运动员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而不断改变的相互作用过程。个体一生不断面临新的情境,每一发展阶段都有特定的要求,比如人格发展、退役后的职业选择、人际关系的调整和改变、婚姻、家庭、退休、死亡等。在社会急剧变革的大背景下,运动员的社会适应也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社会适应是一个毕生的过程,离不开改造。改造,顾名思义就是改变、打造,修改或变更原事物,使之适合需要或从根本上改变旧的,建立新的。学历社会是我国现阶段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在这样的特殊时期,运动员追求“学历”无可厚非,但有必要对“学历社会”的学习理念进行改造,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有益的功能,最大限度地抑制其负功能或反功能,走出“学历社会”的困境,走进“学习社会”,促使中国运动员真正实现超越自身的社会理想。
学习社会是开放的,给人提供开放式的发展空间,许多旧有的保守的教育理念都将受到挑战。无论从人类的本性来看,还是科学的实验,都证明人的一生持续地进行学习活动是可能的。[6]优秀运动员往往禀赋异常,既能在运动场上取得突出成就,也能在学习社会有所作为。哈钦斯所指的“学习”,不以获得经济上的利益为追求,不以功利为目的。哈钦斯强调教育必须从单纯的职业获得和人才的养成中解脱出来,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人生真正价值目标的转换和实现。学习就是让人向这一目标的不断靠近,并最终达到哈钦斯提倡的“学习社会”理念的真正价值基本点——“贤、乐、善”。
在今天这样快速发展和变化剧烈的社会,职业训练的重要性是无法回避的。哈钦斯本人并不排斥职业训练,他认可人们为了获得职业的机会而接受教育的必要,但他强烈反对把职业训练当成全社会追求的教育目标。运动员追求学历在某种程度上固然能够规避未来就业风险,但处在一个从“学历社会”向“学习社会”转化的时代,“学习社会”理念已为世界各国各个阶层的人们所广泛关注并深受影响。运动员们也不应例外,应适应时代变化,改造原有的学历意识、学习观,形成新的开放的学习理念。在空间概念上,变狭隘、封闭的学习为宽广、开放的学习;在价值观念和目标追求上,变片面追求学历为追求人的发展、达成、人格完善为主的学习,拓展新的开放式的发展空间,实现人生真正价值目标,才能切实推动中国体育华丽转身。
:
[1]哈钦斯.学习社会[M].2004:36-35
[2]吴遵民.走出“学习化社会”的理解误区——兼论哈钦斯“学习社会”思想的本质与特征 [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15,28-30
[3]刘七生,张志成,教育的本质:价值理性的传承——论“学习社会”对高校教育创新的启示[J].探索,2004:08-15,32-33
[4]陈鹏.中国运动员的“燃眉之急”[J].瞭望,2010:04-12,24-26
[5]宋孝忠.终身学习:从学历社会迈向学习社会[J].成人教育,2006:12-10,33-35
[6]贡咏梅.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社会理念之辨析[J].教育探索,2006:11-01,28
中图分类号:G479
B
1671-6531(2012)11-0085-02
:郭一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