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佳蕊
(赤峰学院 计算机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如何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正确引导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观
孙佳蕊
(赤峰学院 计算机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由于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在民族地区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保证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成为了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正视的严肃问题.高校和政府部门作为学生的教育、培养和服务机构,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责任.
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观
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开始扩大招生规模,目前已经完成了高校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每年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由以前供小于求,转变为供大于求.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60人,而201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经突破680万人,[1]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高峰.与此同时,伴随着2008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并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虽然,经过几年的恢复,已经有所缓解,但是2012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波动,这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面临严峻的考验.而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由于其特殊性,在此时就业就更显艰难.
1.1 就业是民生之本,民族地区的高校就业更是关系重大.而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起着决定性作用.2012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延续下行态势,并呈现出起伏较大、效益下滑、风险上升、预期不稳等特点,宏观调控面临极为复杂的局面.今年以来,内需和外需增速均有所放慢,生产活跃度降低,产能利用率不足,经济运行延续回落态势,出口短期内大幅波动.上半年,出口增长速度不仅明显下滑,而且出现大幅波动.在传统产业中,产能过剩.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导致企业利润大幅下降,经营模式表现出明显的“速度效益型”特征.1~5月份,全国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同比下降2.4%,其中,国有企业同比下降10.4%;地区经济运行分化明显1~6月份,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7%、10.6%、15.1%和15.5%.东部增速最慢,对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中部增速延续下滑态势,已落后于西部.不同区域经济运行状况、发展趋势出现明显分化.外向型产业集中的地区,由于出口增速回落,工业生产下降幅度较大.[2]
1.2 由以上可以看出,我国最发达的东部地区和大中型国有企业,经济总体态势呈下滑态势,以粗放型经济和集约型经济为主体的东部出口型产业地区,面临着订单减少、出口困难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举步维艰,用工需求下降.而这些都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了巨大影响.发达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减少,加之往届尚有部分大学生未能就业,以及正在择业和失业的人数,使得今年就业人员数量和就业形势十分的严峻.尤其是,大量东部地区的大中小企业的倒闭、裁员,使得众多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产业工人失业,加入到就业求职大军当中,这更是进一步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而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由于基础教育、生源素质以及思想观念等原因在综合素质上本就不占优势条件下,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无疑是雪上加霜.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是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维护民族地区稳定与和谐的重要力量.在民族地区科学合理的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就业观,引导他们积极接受挑战,尽快适应新形势,对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和进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如何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正确引导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观是一件关系到我国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的重要工作,是我国各级政府部门都不得不严肃面对的重要问题.
要正确引导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就必须认清民族地区高校的优势和劣势.
民族地区高校的主要优势在于生源的来源主要都集中于本地区.本地区生源在语言上、思考方式上、文化上都对该民族地区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对当地的了解和认识远非其他地区学生可以比拟.且民族地区群众对于本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接受程度上也远超其它地区学生.而且,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生多来自贫困偏远地区.所以在勤奋坚韧、吃苦耐劳等方面均强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这些优秀品质对于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日后工作、就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民族地区高校的主要劣势在于:一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低.民族地区高校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加之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基础教育比较差,如计算机、外语等课程环节都比较薄弱.一些少数民族学生都是靠国家的民族政策照顾才能进入高校就读.而且,在高校扩招之后学生的数量就增加,生源素质明显下降,综合素质明显不如内地高校.二是民族地区高校环境相对封闭,专业设置比较陈旧,大多依旧停留于数理化和文史哲等几个简单的学科门类.并且由于经济结构和发展速度落后,使其不能够有效的和就业市场进行衔接.对于应用型专业、职业教育的感知和投入力度都有所欠缺.三是民族地区高校的教育理念比较滞后.民族地区高校一般在就业教育方面仍然处于按部就班、照本宣科阶段,不能够灵活的根据目前经济发展的形势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形势政策教育、就业形势引导以及职业技能实践.许多社会实践活动流于表面,只重表面形式,不重实践内容.使得民族地区大学生在校期间无法得到充分的社会职业技术实践,白白浪费了学生大量社会职业技术实践时间.
我们要结合目前的经济形势,科学地了解民族地区高校的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的改善民族地区高校劣势,发挥自身优势,制定灵活、合理措施:
第一,民族地区高校应当强化地区专业特色、调整学科门类,并加强社会职业技能实践、结合当前国家经济形势对学生开展就业观教育,同时应加大对学生心理的引导力度.高校作为大学生培训机构,其专业结构、学科门类、课程设置以及对学生心理的影响程度,对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和就业观养成具有绝对的影响.作为民族地区的高校要想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前景,就必须结合本地区特有的民族特色、人文历史建立独有的特色专业,做到“因特色而存在,因特色而发展”,[3]培养出具有本地区独有的专业毕业生为本地区服务.而特色专业的建立将为本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人文进步提供巨大的支持,并为本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延续、开发打下坚固的基础.同时为应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必须选择性的放弃部分老旧专业,利用现有资源开办应用性强、社会实践能力高的职业技术专业.与此同时,学校应利用假期和节假日等学生空余时间,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切合实际的安排社会职业技能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快速的适应社会工作环境,扎实的掌握专业技能.并且能够在社会实践期间准确的定位自身的就业观、择业观,为日后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民族地区高校也应当时时注意当前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态势,将之与形势政策课程进行结合,灵活地将二者融合起来,进而可以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的向学生渗透国家经济的发展的态势和就业前景等相关信息,使大学生能够对未来就业领域和就业态势有充分的分析和心理准备,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和社会认识,能够让学生以成熟的心态、稳定的思想认识投身到未来的社会求职当中.此外,很多民族地区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生活习惯和成长环境的因素,无法适应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和快速变化的生活环境,从而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这将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观.针对此点,民族地区高校加大学校心理辅导机构的建设和投入,并随时掌握和关注学生的心理动向.并制定相应的预案,以便在学生心理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干预和介入.
第二,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生应当提高自身素养、适时的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和心理状态,并且完善自身知识水平.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多数都来自本地区,且许多学生来自偏远地区,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举止对其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例如在生活习惯上很多大学生存在酗酒、不注重个人仪表、不讲卫生、大声喧哗、做事冲动等不良行为,这都将会严重影响在未来的就业竞争.所以,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应当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综合素养,为自己在就业领域中提高竞争力.此外,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必须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和心理状态.民族地区高校许多大学生面临着“眼高手低”的窘境.多数毕业生都选择前往经济发达地区或者选择相对稳定的公务员、市业单位等收入稳定、福利待遇较高的单位就业.而上述单位和地区恰恰属于就业竞争非常激烈的就业领域.与之相反的是西部地区和一些基层单位等相对比较偏远的地区和岗位,毕业生普遍都是作为最后、最末位的选择.这都导致了一边是“有人没事做”,一边是“有事没人做”.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本就在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领域与其他高校存在差距,如果不能正确调整自己的就业观,盲目的加入到竞争激烈就业领域对其未来就业十分不利.所以,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应当注重开发自身优势,利用目前国家现行的“三支一扶”、“西部计划”、“东西互补”、“西部志愿者”等对偏远地区的和基层的扶持计划来拓宽自己的就业领域和范围,并可以在基层工作当中不断磨练自己、提高自己.从而实现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
第三,民族地区政府也应当为本地区高校和大学生的社会职业技能实践提供平台和政策上的辅助.民族地区政府应当在社会职业技能实践领域与民族地区高校为本地区民族高校大学生打造一个平台,为大学生社会职业技术实践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同时,可以组织本地区相关用工单位利用假期期间为本地区高校大学生提供社会职业技能实践岗位,以此来强化大学生的职业技能,适应社会工作环境.而且政府在此过程中不单是仅起到平台作用,更应当保证其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在社会实践期间不受到任何侵害,让学生在社会职业技能实践期间不仅能强化职业技能,更能够感到党和政府对其的关爱,辅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这对维护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民族地区政府也应当在政策上给予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以相应扶持,深化“三支一扶”、“西部计划”、“东西互补”、“西部志愿者”等国家扶持项目.并与民族地区高校的特色专业相结合,制定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大力开发本区域的民族特色文化,拉动第三产业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提供就业平台,尤其是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相关领域的就业几率.同时对下放到基层、偏远地区工作的大学生予以奖励或政策上照顾等手段,来提高大学生就业信心,端正就业观.
最后,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必须完善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民族地区高校大学许多来自基础教育不完善、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尤其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本就是在国家政策照顾之下进入高校就读.无论是知识基础,还是知识结构均非常欠缺,尤其是在计算机、外语等方面与其他地区相比更存在明显差距,以后在就业竞争中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十分不利.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生普遍就业艰难,而许多用工单位也借此机会不断提高录用标准,对刚毕业离校的大学生多数都不愿意录用,皆因不希望用大量成本来培养高校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所以,结合目前的经济形势对就业的影响,以及民族地区高校的培养水平,使得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必须在校期间树立正确就业观,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为日后进入职场做好充分准备.
综上所述,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显重要.而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肩负着重要使命,是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进步的重要依仗.而在目前经济形势比较严峻的条件之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保证大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职场就业当中,是民族地区高校和政府不能忽视的重要任务.必须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来思考、解决这个问题.民族地区高校和政府这此过程中应紧密配合、竭尽全力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服务,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当然,在此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正因如此,才促使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只有处理好这个问题才能够使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目标得以实现,也是我们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1〕韦微.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分析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2(08).
〔2〕北京日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刘世锦、余斌答问录[N].2012-08-06(18).
〔3〕林玉英.高校扩招条件下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5(6).
G647.3
A
1673-260X(2012)10-026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