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远强,王建军
(鞍山师范学院 体育科学学院,辽宁 鞍山 110007)
武术振兴中华之思考
王远强,王建军
(鞍山师范学院 体育科学学院,辽宁 鞍山 110007)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它以独特的运动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伴随着华夏文明长期氤氲滋养而发展起来,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人体活动方式,它不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方式,更重要的它是传播民族优秀精神和美德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应该在青少年一代应该加强武术教育,在教学内容、师资、武术文化等方面加以改革,从而创造一个良性的武术教育环境,真正地发挥武术运动所特有的健身价值及人文价值.
武术教育;青少年;振兴中华
2l世纪的“经济一体化、文化全球化”思潮,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席卷着整个世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着残酷的考验.在物欲横流、追名逐利、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标示着我国未来的广大青少年一代的思想道德建设,民族精神的培育,身体的全面健康发育,全民族素质的提高等问题均在鞭策着我们.而武术文化恰恰具有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造就国人坚强的意志品质等特质.中华民族只有抓住这个历史契机,不断扩大武术文化的影响力,让武术成为振兴中华的强有力武器,才能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让我们古老的文化瑰宝长久地散发出璀璨的光芒.
青少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和民族意识是我国教育的重中之重.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影响,当前在青少年中出现了大量的、不容乐观的现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亦是民族精神最强有力的载体.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美国在一份关于战后美国对外文化工作的政策纲要的备忘录中明确要“用民主的观点重新阐述中国的传统文化”,即要用美国文化的价值观来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其目的是“通过文化影响来改变中国政治制度”[1].中华民族正在承受着西方文化的冲撞,文化强势可以发扬光大,文化弱势就只能被同化.所以,保护传统文化,保持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使世界的格局正在发生复杂的变化.从国内的情况看,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使市场的逐利性、独立性和多样性给人们的思想带来很大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导致了一段时间以来诚信缺失、以权谋私、钱权交易等现象时有发生.此外,公众场所存在的粗言烂语、黄色笑话,家庭大人谈论的“向钱看”,学校老师唯“分数”论等都会给未成年人的思想带来较大的冲击[2].经济全球化强化了青少年的消费欲望和利己主义,却在一定程度弱化了青少年的民族意识.中国青少年的消费欲望受到刺激,崇尚西方生活方式,忽略了民族传统,体现民族分野的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目中渐渐变得朦胧和模糊.[3]
当代学生的道德状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的道德现状有喜有忧.从总体上来看,当代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是,随着西方各种思潮大量涌入及价值观念的冲击,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和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前学生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学习动机趋向世俗、实利倾向;政治观念存在一些模糊和混乱的认识;道德修养上有评价标准失范,出现一些明显的道德落差;生活修养上有情绪消沉,身心健康水平下降等现象[4].当代学生存在着道德素质低下、道德观念变异、徘徊于道德底线的现象也是不争的事实.
周爱光、陆作生的《中日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比较及其启示》[5]:对中日两国学生的50m跑、握力和立定跳远3项运动能力的成绩进行了比较,可以明显看出,虽然我国学生在握力方面进步明显,但3项指标的成绩均落后于日本学生.虽然近年来,日本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也有下降的趋势,但整体水平远高于我国.《我国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6]中显示:每2年学生的形态发育水平即有进一步提高,但速度、耐力、柔韧性、爆发力、力量等素质均有下降,肺活量下降,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良好的体质状况更是学生将来为国家工作的健康保正.他们的体质健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和民族的盛衰.
在一次有关意志品质的网络调查,结果发现高达68%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意志品质,不能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学习成绩也普遍下降.有的学生抱怨说:“其实我也希望自己好好学习,达到父母的期望,可我就是管不住自己,我真恨自己.”这是学生缺乏意志的较典型反映.现在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学生劳动观念薄弱,自理能力很差,往往遇到困难就畏缩不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切不可忽视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
武术起源于生产劳动,人们从劳动中学会了徒手或使用木棒、石头等器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形成有意识的搏杀技能.作为体育项目,经过习武者实践和学者的研究,武术是一项很好的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经常练习能够收到壮内强外的健身效果.例如长拳类套路,包括屈伸、跳跃、平衡等动作,通过呼吸的配合以及人体各个器官的积极参与,并对人体肌肉力量、柔韧性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此外,太极拳轻柔、缓慢,对治疗慢性病、调节人体内环境平衡均有很好效果.形成我国独特的健身理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武术界历来注重武德,“习武先习德”,说明武术练习历来十分重视武德教育.倡导“济危扶贫,匡扶正义”和“不可逞强凌弱”的德行.[7]武术传习中,强调武德教育,根据传统的武德,包括有十个方面的基本内容:(1)武德高——爱国爱民,品德高尚;(2)武旨正——强身健体,卫国防身;(3)武纪严——不斗凶狠,遵规守纪;(4)武风良——尊师爱生,互研拳学;(5)武礼谦——抱拳行礼,谦和礼貌;(6)武志坚——意志坚强,百折不屈:(7)武学勤——拳不离手,勤学越练;(8)武技精——钻研武技,精益求精;(9)武仪端——举止庄重,容端体正;(10)武境美——环境优美,井然有序.[8]这些崇尚道德的修养,能逐步使习武者养成与人友善、淳厚处世、宽容万物的气度,这正是“厚德载物”的德性的具体表现.
美是人们改造世界,创造生活能动活动的具体体现.武术作为体育运动,它凝聚了体育与艺术的精华,显示出超越体育的艺术魅力.中华武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它不仅有外在美,还有内在美;不仅有局部美,还有整体美.武术的动作多种多样、内容丰富,无论攻防技击表现出来的勇敢顽强灵活和技巧,还是运动形式所表现出的姿势大开大合、动静虚实,都是通过肢体的活动,使人体与自然的艺术美有机地交融和发展.武术发展至今,经久不衰,正是因为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赏心悦目,激发人类美得情感.因此,武术的美学特征,是建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是一种融运动美与修养美为一体的特殊美学表现形式.
我国青少年武术教育的不容乐观.现阶段,很多学校追求升学率,对文化课非常重视,对体育课尤其是武术课重视不够.调查显示,68%的中小学没有开设武术课,武术教学已处在名存实亡的边缘,因此制约了学校武术的普及与发展;89.3%的学校无武术器械和武术训练场馆,使青少年武术教育成为纸上谈兵.有些学校在摈弃武术的基础上,增加了跆拳道等国外武术项目,进一步挤压了武术课的时间和空间.除此之外,部分学生通过民间拳师、武术班等了解武术,但也屈指可数.
青少年武术教学内容单一,大多数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以五步拳、少年拳、形神拳为主.在国家强调武术“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运用”的思想指导下,武术课程虽有所改革,但是武术内容没有实质性变化.学生感到理想与现实有很大差距,失去了对武术课的兴趣.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要靠广大青少年传承,而中国武术悠久的历史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武德和武术礼仪是武术教育在学校发展的切入点.为此教师在武术课教学中,以加强武德教育为主,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承担的优良品质.不要大而空,要小而精,要从“抱拳礼”等小事做起,坐有坐样、站有站样.并且持之以恒,才能使学生对武术有深刻久远的认识,从而达到武术育人的目的.
黎桂华的《我国青少年武术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显示[9]:青少年了解武术的主要途径是影视传媒和武侠小说而并非学校体育,上过武术课的学生比没上过武术课的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反而要低,凸显了我国青少年武术教育的不足.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在跆拳道为首的域外武术的冲击下,纷纷追逐国外武技.相反,国外一些学校和社会团体却把武术列为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加以练习.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有些国家对民族的传统和文化进行精心的呵护,使之发扬光大.所以本人建议我国要把武术课作为中国学生的必修课,像学习语言一样从小学学习到大学,贯穿学生时代始终,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目前,武术教学内容还是老一套,无论是从教学大纲的设计,还是课堂教学、考核都带有竞技武术教学模式,很难突出武术的特点,已经不适应现阶段青少年的学习规律.所以在武术教学内容上要做到简单与系统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健身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并把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教育内容渗透到武术教学中去.
中小学生升学与《中国武术段位制》内容挂钩,把武术作为体育类考核内容的一部分,在一定时期范围内进行通级比赛,对于武术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适当加分鼓励,从而增加学生习武的兴趣.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从事武术练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大力地推广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引进专业的武术专业教师;对于非武术专业教师,相关部门定期进行武术培训,这一措施非常必要,建立武术教师数据库,定期进行武术考评,不断壮大武术教师队伍,为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1〕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50.
〔2〕王锡金.浅谈当代高职学生道德素质的现状及成因分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
〔3〕孙朝阳.全球化与中国青少年民族意识的弱化[J].西北人口,2009(1):99-101.
〔4〕朱艳.高校学生道德缺失的分析与探讨[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6):20-21.
〔5〕周爱光,陆作生.中日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比较及其启示[J].体育学刊,2008(9):1-7.
〔6〕侯乐荣,居媛媛,张艺宏等.我国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9(4):4-87.
〔7〕李建宾.试析中华武术运动的价值[J].菏泽学院学报,2008(2):105-106.
〔8〕王立峰.论青少年武德教育[J].搏击·武术科学,2009,6(11):22.
〔9〕黎桂华.我国青少年武术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9):65-68.
G807
A
1673-260X(2012)10-006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