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迎接八方来客,入境游繁荣昌盛。与此同时,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出境游也异常火爆。近几年来中国旅游业飞速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据《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预测:“到2015年,我国旅游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8%,到2020年我国旅游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11%。”旅游业作为新兴的消费热门行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还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
在旅游业前景一片大好的形势下,大量承载着中华文化人文信息的旅游资料却面临着翻译难题。旅游资料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对外宣传中国文化和推介中国壮丽风光的窗口。但是目前旅游英语翻译缺乏专门人才,旅游英语翻译存在着翻译水平参差不齐,译法混乱、随意性强、望文生义、文化不对接等问题,容易给游客造成困惑。例如:有的酒店为了招揽外国游客,竟在酒店招牌下附上“洋气”的英文:Big Wine Hotel(大酒店),这样的翻译不仅起不到宣传的效果,反而有损酒店形象。王宁在 《旅游翻译质量与旅游地形象》一文中指出:“由于旅游翻译质量低劣,使得信息传递不准确、不完整、甚至错误,极有可能导致游客的认知错误,从而降低景区、景点及旅游地的品位,损害其形象,降低其对游客的吸引力。”[1]
文化是社会历史的积淀,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文化的读者具有不同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国家的语言存在不同的语言特征。例如:中文注重意合,辞藻华丽,英文注重形合,逻辑性强;中文讲究四言对仗,琅琅上口,英文讲究客观描述,朴实无华;中文历史典故众多,英文圣经文化盛行。旅游资料的翻译实际上也就是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活动,翻译者必须充分考虑到文化的差异,才能避免母语的负迁移,从而促进两种文化的沟通与融合。
对很多游客而言,旅游中最有吸引力的就是可以感触和体验异域缤纷的人文历史。中国拥有悠久的文明史,在西方人眼中是个神秘的国度,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有无穷的魅力。然而,如何向外国游客介绍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中国文化,对翻译工作者来说是个挑战。例如:中国人都知道“文房四宝”指的是笔墨纸砚四种古代书房中常用的文具,但是外国游客可能对此一无所知。如果简单地把它音译处理,只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因此,译者除了把“文房四宝”译为“Four Treasure of the Study”的同时,还应告诉游客“文房四宝”代表的是“brush,ink,paper and inkstone”四种古代常用的文具,这样西方人就更能直观理解。因此,旅游英语翻译,首先必须将旅游资料所包含的文化内涵透彻领悟。
金惠康认为:“跨文化旅游翻译信息传递的效度应符合受众的语言文化心理;旅游翻译信息传递应突出宏观、微观层次的整体效应性;应具简洁可读性;并考虑所选择文字的诱导性特征;文字信息传递应区别其信息性质、信息特点、信息功能及其与主题关联性和受众之间的关系;注重跨文化旅游翻译中的本土文化缺省、文化身份、跨文化误解的研究。 ”[2]
美国著名的翻译家尤金·奈达曾提出“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该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如果旅游英语翻译时,只侧重形式上的对等,就有可能造成功能上的伪对等,并引起文化不对接。
各国文化都保留其独有的内容,如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历史典故、诗词歌赋等,而这恰恰是游客们情有独钟的地方。如何将本国人尽皆知的内容介绍给对其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外国游客,对译者来说是一个挑战。
彼此所缺失的文化恰是彼此的魅力所在。中国饮食文化,一枝独秀。一些特有的美食,如油条、鱼丸、春卷等,在英文中根本找不到对应的单词。如果单纯音译,外国游客还是会一头雾水,对此译者应准确把握食物的特点加以翻译。例如:“油条”可译为“fried bread stick”, “鱼丸”可译为“fish ball”,“春卷”可译为“spring roll”等,这样外国游客就更能直观理解。
再如,东西方都有其特有的节日,中国有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 端午节 (Dragon-Boat Festival)、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等,西方有复活节(Easter)、万 圣 节 (Halloween)、 感 恩 节 (Thanksgiving Day)等。不同的节日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翻译时只有传递出旅游资料所承载的文化背景信息,才能让游客真正理解和欣赏这些民俗民风所代表的文化精髓。例如,翻译“端午节”时,译者可以告诉外国游客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的节日,有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
文化错位是指由于一些词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被赋予截然不同的联想义而具有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如果译者对承载文化的词翻译或运用不当,就会造成目标读者对原文本中的文化要素的错误理解[3]。
众所周知,各国文化都有其禁忌的内容。很多动物、颜色、数字在东西方文化中被赋予的文化内涵也是千差万别,因此这类词语在中英文中有着各自不同的外延义或内涵义。只有充分理解语言的文化差异,才能避免语用失误。例如:数字4是中国人最忌讳的数字,因为中文中“4”是“死”谐音,很不吉利;而英美文化中,最忌讳的数字是13,据说《圣经》中所描述的“最后的晚餐”就是13人,而且参加晚餐的第13个人是耶稣的弟子犹大,正是他出卖了耶稣,致使耶稣受尽折磨,而且晚餐的日期也恰逢13日,因此西方人都尽量避免和13打交道。译者了解各国的禁忌文化,可以减少误会,有助于更好地为外国游客营造舒心的环境。再如:广州被称为“羊城”,而“羊”在英文中有“goat”或者“ram”多种说法。如果把“羊城”译成“City of Goats”,会让外国游客对广州有不好的印象,因为在英语中“goat”除了表示“羊“,还可以表示“色鬼”,具有贬义的联想义。如果把“羊城”译为“City of Goats”,就会引起文化错位,有损广州形象。因此,“羊城”正确的译文应该是“City of Rams”。
望文生义是指只注重形式上对应,单纯按照字面意思逐字直译,造成不符合目标语读者表达习惯的错误,常常表现为中式英语。它是翻译中最常见的错误,带着强烈的母语负迁移烙印。
在翻译时望文生义,可能会闹不少笑话,有损形象。例如:有的景区为保护草坪,立起标识牌“Be careful the grass”,本意是告诫人们要“小心花草”,但是这样的“中国式英语”外国游客肯定看不明白,正确的翻译应为“Keep off the grass”。另外,一些景点或地方的名称,为追求艺术感,常常引用古诗中的表达,译者在翻译时切忌望文生义,而应把握其内涵。例如,古诗曰:“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因此有的餐馆取名为“稻香村”,从字面上看是个“村”,但实际上它却是饭店,因此“稻香村”就不能直译为“Paddy Sweet Village”,而应译为“Paddy Sweet Restaurant”[4]。
中英文旅游资料的共性是通俗易懂,能唤起游客的兴趣,但是东西方不同的思维习惯投射到语言中,带来汉语和英语截然不同的文体特征。中文注重意合,句子结构灵活多变,辞藻华丽;英文注重形合,句子结构逻辑性强,语言风格简洁明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旅游中随处可见的名人题词、导游手册可以发现:汉语行文的一大特色是四字格盛行。四字格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但同时也给旅游英语的翻译带来很大的难度,“如何在翻译中达到既忠实原文,又能体现出作品的文学性,就需要深厚的中英文基础及敏锐的跨文化意识。”[5]比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以译为“In the heaven,the best is paradise,on the earth,the best are Suzhou and Hangzhou.”
中文旅游资料以描述语言居多,抒情性强;而英文旅游资料则以客观陈述为主,直截了当。例如西雅图的旅游介绍(节选):“Comparedtotherestofthecity,downtown orientation is pretty straightforward.Historic Pioneer Square contains most of the must-see sites.Seattle Center,home to many of the city’s cultural and sport facilities,is just northwest of downtown.”
旅游英语的翻译要实现功能上的对等,不仅仅是对语言符号进行解码,更是一种文化模式的解码。翻译要做到文化对接,首先要对旅游资料所包含的文化内涵透彻领悟,既要了解本土的历史典故、民俗风情,也要了解目标语国家的人文文化、风土人情等。同时还需要译者灵活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如注释法、省译法、异化法、类比法等,才能实现跨文化对接。
增词注释,也可以称作“加注”,是指由于源语和目标语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源语中的一些词在目标语中缺少相对应的词语,因此翻译时需要加注解释来弥补语义上的空缺。
外国游客对我国的民俗民风、历史典故都很有兴趣,却知之甚少。例如:春联(Spring Festival Couplets)、粽子(rice dumpling)、风水(Geomantic Omen)这些中国人司空见惯的词语,对外国人犹如天方夜谭。这些带着深刻人文历史烙印的词语,如果单纯音译或简单翻译,还是很难让外国人真正理解。因此就需要译者在翻译时加以解释,例如:导游可以补充说明“春联”是中国人在春节时贴在门框上的传统装饰物,用来抒发主人对来年生活的美好愿望,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食物,是用粽叶包裹糯米制成的;“风水”也称“地相”,主要研究住宅、墓地等的选址及朝向问题,以求家族兴旺发达。这样的补充翻译既有助于游客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也有利于对外宣传中国文化。
省略删减,即“省译法”,是指翻译时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为避免冗繁累赘,将一些可有可无或重复表达的内容进行删减,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简洁明了。
英文强调客观描述,行文逻辑性强。英文中频繁使用冠词、代词、连词、关系副词等,但这类词在汉语中则较少出现,因此英译汉时,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可以对此进行省略。例如:在翻译“You will be staying in this hotel during your stay in Beijing”时,物主代词“your”就无需译出来,直接翻译成“你在北京访问期间就住在这家饭店里。”
除此之外,翻译旅游资料时,有时需要译者抓住实质内容,对原文繁琐铺陈的各种历史考证、重复表达进行删减重组,才能译出符合英语思维习惯的译文。例如:“奇特秀丽的海景、山景和石景,海山相连,相得益彰,蔚为壮观。”只需译为“wonders of nature hills,the sea and rocks presents a splendid sight.”
异化翻译是1995年由解构主义代表人物韦努蒂(L.Venuti)所提出的。他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归化,就是将源语本土化;另一种是异化,则是要保留源语的“异国情调”,以源语的角度来翻译,最大限度保留源语的语言特色,突出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6]。例如:“亚洲四小龙”代表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四个亚洲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或国家。如果按字面意思把它译为 “Four dragons of Asia”,会引起西方人的反感。因为虽然“龙 ”是中国的图腾,中国人甚至把自己比作龙的传人,但在西方人眼中,龙却是邪恶的象征。因此“亚洲四小龙”翻译时,要从西方人的接受角度出发,换位思考,把龙转换为虎,异化变译为“Four tigers of Asia”,这样才更能被西方人接受和理解。
类比翻译主要从目标语国家的接受角度来考虑,将源语中让人感到抽象和陌生的东西与目标语中类似的东西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通过寻找共同点,以期达到文化的融合,让目标语国家的读者感到更亲切,更易于接受。例如:中国很多佛教圣地都有观音雕像,但外国游客对“观音菩萨”知之甚少,故在翻译时可以将东方的“观音菩萨”与西方的“圣母玛利亚”进行联系类比,依据两者“慈悲”的共同点,把“观音菩萨”译为“The goddess of mercy”。 通过类比补充说明,触类旁通,可以让翻译更加通俗易懂。
除此之外,翻译时也可以把“化蝶”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类比为“为爱殉情”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把“行善积德,除暴安良”的济公类比为“劫富济贫”罗宾汉,“万事师表,学富五车”的孔夫子类比为“博学多才”的亚里斯多德。这样,东方文学作品里的人物也能让西方游客备感亲切,拉近彼此的距离,同时更容易让外国游客理解和接受中国古代文化,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避免抽象和单调[7]。
旅游是外国游客了解中国美食、美景、风土人情的一扇重要窗口,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对外形象。旅游英语翻译实际上就是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活动,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架起沟通的桥梁。要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就要求翻译工作者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扩大知识面,深刻理解历史典故、民俗文化等人文信息,同时以跨文化的视角解读旅游资料中的文化信息,并准确地传递给外国游客,实现文化对接,从而通过旅游英语翻译把中国文化传播出去,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
[1]王宁.旅游翻译质量与旅游地形象[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37-140.
[2]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探讨[J].上海翻译,2007(1):31-34.
[3]张莲.旅游景点介绍英译中出现的错误及问题探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4(5):110-113.
[4]姜先行.旅游景点等名称误译例析[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67-70.
[5]王小卫.跨文化意识与旅游英语翻译[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3):128-130.
[6]王晶.广告翻译——文化意象的解构与美化[J].琼州学院学报,2011(6):119-121.
[7]陆小英.浅谈跨文化交际下的旅游英语翻译[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5):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