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
经济运行呈现缓中趋稳态势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上是平稳的。内需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经济增速保持在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区间内。今年4月我们及时提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了预调微调力度。当前,这些措施正在见到成效,经济运行呈现缓中趋稳态势。当前,稳定投资是扩内需、稳增长的关键。要因势利导,更加注重“转方式、调结构”,把稳定投资与实施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与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与调整经济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结合起来,努力实现速度、结构和效益的统一,为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王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确保进出口贸易稳定增长
企业是市场主体。各级政府和商务、金融、海关、质检等部门要从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入手,强化服务,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软硬环境。要完善出口政策,突出重点行业、企业和产品,落实好大型成套设备出口信用保险等支持政策,加大对有市场、有技术、有效益企业的支持力度,切实解决中小出口企业的融资困难,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积极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进口,适度扩大消费品进口。抓紧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投资保护协定范本以及全球贸易价值链问题。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和人才储备,充分利用资金、产业等优势,支持企业“走出去”。
胡晓炼(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最担心县域经济利率市场化风险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观察到,在这次利率市场化中,县域机构等小的金融机构为了争夺业务,提高了存款利率。如果小机构现在可以自主决定存款利率,势必会提高利率,这样虽然能解决存款问题,但成本会大大提高,这是否会影响利润?如果影响到利润,小机构将可能会提高贷款利率,而贷款利率非常高的话,可能就会形成风险。按照一般经济学理论,风险高收益才高,因此它可能追求高风险的资金使用,导致这种机构会出现很大问题。一旦企业使用这些高风险的资金,将存在很大的风险和隐患。而老百姓只会将钱存在利息更高的机构,觉得即使有风险也会有国家承担,这不符合我们的改革目标。在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之前,推进金融市场化,最担心县域经济利率市场化之后,导致一些金融机构发生比较重大的风险。这种风险的出现很可能直接造成老百姓资产的损失。
汪文祥(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副所长):
积极财政风险不大
以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目前风险不会过大。2011年内外国债余额 (约7.2万亿元)与GDP的比例约为15.3%,即使加上地方政府债务,与GDP的比例也只约为38%,财政风险可控。从现实看,目前中央和省级财政能力较强,具有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条件。但对省级以下政府而言,由于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不允许放松,作为政府投资重要资金来源的“土地财政”受到极大遏制,财政投入能力快速下降。即使中央有能力出台像2009年一样的财政投资刺激政策,地方政府也没有相对应的财政投入配套能力。因此,中央积极财政效应有限。
王守智(国土资源部政策法规司司长):
国土部联手证监会银监会 遏制土地闲置
国土部将继续加强与证监会、银监会的联动,从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中提取部分房地产土地闲置的情况,并抄送给银监会、证监会等部门。对于涉嫌土地闲置及炒地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银监会将在新开发项目贷款的发放上给予限制,证监会将在其上市、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的审批上予以限制。
姚洋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我看好中国经济增长
本十年世界经济形势在很多方面或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相似。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长可能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样疲软,但“东亚四小龙”却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崛起的。中国的经济规模远大于“四小龙”,而且经济增长也不可能长期依赖出口。但中国还是能从庞大人口中获益。近期居民家庭消费呈现增长态势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信号。中国经济很可能继续从国内消费环节中寻找增长源泉。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国优势只会变得更加明显。综上,中国有较大可能在2020年前保持8%的年均增速。这可能使中国在2020年以前超越美国,成为按名义值计算全球第一大的经济体。
孙立坚(复旦大学教授):
全球通缩压力袭来
CPI和PPI环比再次下降显示全球通缩压力袭来。圣地亚哥会议上来自IMF、金融精英和全球著名经济学家都对未来负面展望。理由:一是负面因素叠加效应。如希腊、西班牙问题严重,欧元告急;美国就业疲软,财政恶化;中国增长乏力等。二是国际政策协调动力不足。各国自救政策受非一致外部政策干扰,效果有限,代价增大。
周迅雷(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副总裁):
明年房产政策或放松 经济不会持续下滑
中国经济增长可能出现放缓迹象,明年房地产会有所放松。房地产政策的放松是对经济的一场动力。如果房地产调控不再持续,经济还是会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