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 提高质量

2012-08-15 00:46本刊编辑部
财会通讯 2012年12期
关键词:提高质量要素改革

□本刊编辑部

“年度重头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了明年经济政策的信号,在分析研究2013年经济工作时指出,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加强政策协调配合,此外还强调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这表明“加快速度”逐渐淡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更多定位为“转变方式,深化改革,提高质量”。

即将结束的2012年,我国经济从持续下行到逐步筑底,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11月份的经济数据中,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10.1%,比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0%,比10月份回升0.3个百分点;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0.7%;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7.7%,基本确定将完成全年7.5%的增长目标。这些数据反映了加强改善宏观调控、着力稳定增长、调整结构、提高质量、转变增长方式所取得的成效。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质量已经成为共识。“十八大”报告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经验在于释放市场活力,促进生产要素的市场化与自由化,产品价格基本由市场决定。价格调整供需平衡,也向市场参与者传递市场信息,是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手段,各种生产要素价格自由化是市场自我调整的前提。然而,在我国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至今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尚未实现市场化,这无益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激活经济增长新动力。我国经济发展当前还面临来自外部不稳定因素带来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债务危机、货币量化宽松;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投资保护主义、保守主义;国际政治和地缘政治冲突。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各种资源要素调整配置,提高资源和要素的利用效率,释放要素活力。这依赖于进一步深化和加快制度改革与市场建设,根据经济运行形势,及时推出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其一,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培育各类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作用。其二,促进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减少政府管制和打破垄断,使市场参与者有公平参与的机会。其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点是在工资性收入和资本性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增加工资性收入比重;在二次分配中,提高对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发展资本市场,提高居民金融资产收益。其四,深化国有部门体制改革,重新设计国有资产战略布局,主动退出竞争性领域;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加强经营者考核,建立长期激励机制,减少短期行为。其五,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取消土地供应“双轨制”,使更广范围的人民群众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其六,加快金融改革,形成有权威的市场基准利率;平滑债券收益率曲线,疏通利率传导机制;发展小微金融机构;深化银行内部改革;追求外贸进出口基本平衡,为汇率市场化创造有利条件。

以上改革内容在实施过程中,会导致要素投入增长减慢,部分产业及固定资产投资相应减速,这既是由经济和行业周期决定的,又符合国内生产要素调整配置结构的现状。从长远来看,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金融等服务业的兴起与繁荣,同时科技投入和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径,会逐渐提升各行业的品牌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为政府政策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领域、与人们基本需求相关且存在创新空间的传统行业,带来为数不少的机会。

立足现实国情和发展阶段,深化制度性改革,从依靠要素投入转化为通过改善制度环境提升要素生产率,提高发展质量,挖掘我国经济发展潜在新动力,形成低投入高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一定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从世界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

猜你喜欢
提高质量要素改革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制造业如何提高质量发展
改革之路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也谈做人的要素
以评建为契机 提高质量意识 加强内涵建设
营造林质量影响因素及提高质量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