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习倦怠现象及原因探析

2012-08-15 00:45董丁戈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心理

刘 放,董丁戈

学习倦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消极表现,是指个体因长期的学习或精神压力而产生的情绪耗竭、行为不当和个人成就感低落等症状,进而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或者导致学习效果下降。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学习倦怠现象应该产生在一些因各种原因而导致的学习效果不佳的学生群体中,而对接受高等教育,特别是对已经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心理和行为难以理解并没有给予关注。但是调查显示,研究生中不仅存在学习倦怠问题,而且还有继续蔓延的趋势,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研究生学习倦怠的表现及分析

学习倦怠(learningburnout)的概念来自于对职业倦怠(job burnout)的研究,后来很多学者将倦怠的概念引入到学习中并赋予学习倦怠不同的定义。国外学者侧重于从学习倦怠引起的后果来下定义,将学习倦怠的性质概括为:对于过度的学习压力而使学生精力耗竭,疏离学业和校内外活动,成就感低落甚至缺失。而我们认为,由于学习经历、学习环境、社会氛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习倦怠心理与情绪的产生是不同的,其表现形式也是有差异的。研究生中存在的学习倦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学习热情降低,自信心不足

绝大部分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学习成绩都是比较优秀的,在刚刚步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时,对知识的渴求度、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自信心、自豪感都比较高。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很多学生都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自制力比较强的学生会重新调整自己的人生规划,变得更加理性。也有一部分学生会因为学习目标的不确定,与导师、同学或他人的关系淡漠,因而导致思想空虚、情绪低迷,甚至有不少厌学心理,只想赶紧毕业赚钱,较少关注自己的专业水平能否在研究生期间得到提高。

(二)学习行为懒惰,形成不良习惯

这种懒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认为上不上课都无所谓,只要期末完成作业就可以了。完成作业也往往是临阵抱佛脚,上网找现成的材料拼凑了事。他们无所事事的上网闲聊、玩游戏,晚睡晚起,懒得去教室学习,更谈不上钻研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了。另一方面则是表现在对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活动的冷漠态度,有的以各种借口逃避活动,既使是学术活动也懒得参加,因为“没兴趣”。目前,在校的多数研究生缺少社会经历,参加社会活动是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显然,这种行为上的懒惰拖沓,态度上的冷漠消沉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都是十分有害的。

(三)缺乏成就感和自信心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专业学习针对性更强、更具深度,在学习中进行科研、在科研中巩固知识,是研究生阶段学习的重要特点。但是,据调查显示,有65.6%的研究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很低,满足于找个理想的工作,建立一个温馨的家庭,多了实际但少了追求。随着硕士研究生的扩招,一些人在竞争中遭遇挫折,失去优势,缺乏成就感,进而丧失了原有的自信心。尤其是当他们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未来规划比较迷茫时,就会很自然的出现自我评价较低,奋斗动力不足的问题。

二、研究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分析

(一)新 “读书无用论”及就业压力对研究生学习心理的负面影响

“读书无用论”曾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席卷全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但其负面效应也显现出来。受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新“读书无用论”再次出现在高校。一些研究生对从事科研的价值和意义产生怀疑,将注意力转为更为现实及与利益直接相关的领域,忽视对学业的钻研。这种对待学业的消极态度是形成学习倦怠的重要因素。另外,研究生的扩招与专业的合理调整并不是同步的,部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失衡,使部分专业的研究生在就业时遭遇挫折,导致一些研究生错误地认为,专业成绩优秀也未必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于是对学习的热忱减淡,转而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社会实践或者参加公务员以及各类事业单位的考试中,对本专业的学习,只要求拿到毕业证即可,结构性的就业压力进而转化为学业倦怠。

(二)高校教学与管理的不健全加深了研究生的学习倦怠心理

学习效能感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自己能够胜任学习任务和达到特定学习目标的学习能力的主观判断”。[1]这种学习效能感的获得除源于自身的学习能力外,还依赖于学校提供的教学模式与教育管理是否科学。有些高校的研究生教学与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没有触及到本专业的前沿问题;教学方式落后,过于注重基础理论的灌输;部分课程出现内容重复或专业脱节现象;学术讲座、跨学科课程及选修课程不具代表性等。导致研究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与动力,降低了研究生的学习效能感,进而产生学习倦怠心理。

高校实行的是研究生导师负责制,导师不仅对研究生的学术成长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研究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价值取向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是,学校并没有对导师如何教育管理学生制定详细的规章,导师的学术水平又参差不齐,有的导师因行政事务或社会事务繁忙,无暇顾及学生;有些导师自身科研能力有限,难以胜任导师工作;也有些导师缺乏教学和指导学生的经验或因其他原因没有足够精力投入到教学与研究中,致使部分学生疏于管理,无所事事。这也是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原因之一。

(三)导致研究生产生学习倦怠的自身因素

1.个体人格特征的差异。调查显示,研究生自身的人格特征和学习倦怠间有着密切联系:有着良好自控能力、社交能力强、外向开朗的学生不易产生学习倦怠;而学习效能感低、自控能力差、易焦虑的研究生更易产生学习倦怠。后者在面对课程内容不理解或者考试失败等情况时,往往选择消极躲避。长久下去内心郁结的不良情绪会化作对学习的抵触,陷入学习倦怠的情绪中。

2.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研究生的学习基本上是靠自觉性,但很多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没有意识到不良学习习惯带来的危害性。事实证明,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恰恰是学习倦怠心理行为的滋生土壤。

3.未来职业目标的缺失。在本科阶段,考上研究生成为一定时期的奋斗目标。但读研后,很多研究生都出现了未来目标的空缺。有的研究生计划继续读博,但是缺乏科学的学习规划,最后丧失了继续求学的动力;有的在职业定位上迷茫不定,没有为理想和目标奋斗的动力,过着“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散漫生活。

4.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偏差。一般来说,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学习效能的提高,过强或过弱都有可能造成研究生学习倦怠。“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2]这个观点在研究学习倦怠问题中同样适用。例如,学习的动机过强就会出现急于求成的心理,焦虑与压力也会接踵而至,进而影响了记忆与思维的顺利进行,降低了学习效率。

三、解决研究生学习倦怠的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研究生学习倦怠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应采取必要的方式进行心理干预,研究生也应从自身寻找问题产生的内因并及时做出调整。

(一)改进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

高校要处理好研究生课程与本科课程的衔接与突破的关系。研究生课程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以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与创新思维为主要目标,重视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相对完整性,重点突出研究生教育课程的前瞻性。适当增加跨学科综合课程,多举行高水平的学术讲座,鼓励研究生参与到学术讨论中来。使研究生在各类丰富的、有深度的课程或活动中亲自体验到学科魅力,避免学习倦怠对于研究生自身和高校资源的双向浪费。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过程中,以奖助学金制度作为改革的切入点,改革传统的研究生招生类别。“建立新型的、动态的、有激励的奖学金资助模式,多渠道提高研究生的资助力度和额度,使奖助学金与研究生的学业成绩挂钩,激发了研究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明确导师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的权、责、义、利,建立以学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激发导师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以及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的进取心。

(二)重视研究生心理辅导教育

研究生学习倦怠不仅是一种行为上的懈怠,更是从心底衍生的抵触。因此,高校要切实关注研究生心理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现实难题。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门科学,必须有专业人员进行沟通与疏导,以促进其规范化与制度化发展。高校应建立一支专业的心理素质教育队伍,更好的发挥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其一,要加大对专业的心理教师进行培训。大部分高校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但组织性和规范性上仍尚待完善。由于专业的心理教师有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高校在培训过程中要着重帮助心理教师把握研究生心理特点,在案例引导中有针对性的解决研究生心理问题。其二,经常性的组织对辅导员的培训。学习倦怠问题是辅导员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与专业心理教师相反,对辅导员的培训要更加注重心理学知识与方法的普及,针对不同的学习倦怠类型进行不同的策略调节。例如,针对高焦虑研究生可采用想像冲击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针对过于追求完美但现实中由于落差带来的挫败感的研究生,可引进森田疗法,使其体会“为所当为,顺其自然”。其三,重视对研究生导师的培训。导学关系作为此阶段师生关系的核心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始终。加强导师对研究生心理教育的责任意识培训和基本心理知识教育,提高对研究生心理问题的敏感度和辨识力,及时发现处于心理紧张或压抑状态的学生,主动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或者求助于心理教育机构,有效提高研究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几率和质量。

(三)研究生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途径

研究生的自主性比本科生更强烈,价值观也更趋向于稳固,因此单纯靠外界影响是不够的,更要求研究生自身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的功能,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具体要求表现在四个方面。

1.正确认识自己,学会悦纳自己。研究生应随自我体验的变化调整自我认知评价体系,科学看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正确处理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并将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进行合理统一。将目标设定在适当高度,不仅有助于刺激学习动力,而且易于获得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效能,形成良性循环。

2.掌握心理保健方法,促进提高心理素质。“研究生自我意识已经基本建立,所以对研究生的发展来说,自我教育尤为重要”。[4]研究生要破除对心理问题的抵触和忽视,自觉正视出现的心理问题,实现自助与他助的有机结合,提高自我心理保健能力。自我心理保健能力的形成要以心理卫生知识为基础。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加心理学课程或讲座,在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的同时,增强心理卫生意识及心理保健意识,掌握科学的心理调节方法,实现研究生技能与心智的同步发展。

3.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塑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研究生要主动与导师沟通,定期或不定期的向导师汇报学术与思想心得,以真诚的态度拉近与导师的心灵距离,促进学术进步的同时完善自身人格素养。积极与同学或同师门的兄弟姐妹交流,在学术沟通中博采众长,提高研究生的人际交往水平。置身于和谐融洽的人际交往氛围中,更有利于将消极懈怠情绪转化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4.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习效能感。调查显示,那些适时适当参与社会实践、实习或担当学生干部的研究生,由于在实践中将自己的所学付诸行动,能够在理论研究中有针对性的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和社会交往能力,而且更易于形成创新性科研成果,提高学习效能,以正面能量消除学习倦怠的隐性阴影。

[1]范春林.学习效能感的功能及培养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07,(10).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32.

[3]邓松.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基于6个高校改革办法文本的研究[J].黑龙江高校研究,2011,(2).

[4]赵勇.研究生自我心理保健策略探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7,(6).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心理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