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情况及转型升级对策建议

2012-08-15 00:45樊丽雅
当代经济 2012年8期
关键词:珠三角集群企业

○樊丽雅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广东 广州 510030)

一、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产业集群经过多年发展,全省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能力水平的产业集群近140个,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有44个,年产值50—100亿元以上的有14个,约有三分之一产业集群年产值占集聚地工业产值比重50%以上。集群中约有60%的企业是关联企业,这使制造企业在广东省范围内容易获得上下游产业和辅助产业的配套。从2005年开始,为促进产业集聚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广东省政府召开了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联席会议,并先后认定了70个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从地域分布看,全省70个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中,珠三角地区占了45个,占总数的64.2%。

1、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历程

珠三角产业集群经近30年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转型提升阶段。

(1)起步阶段(20世纪80至90年代)。在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凭借其具有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通过“三来一补”、依托当地各种资源、民营企业崛起等,形成了产业集群的起步阶段。一是以深圳、东莞、惠州等珠江东岸城市为代表的在“三来一补”基础上形成的外向型加工业集聚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香港加工业出现土地紧张、成本上涨等急需解决的问题,而珠江东岸地区由于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成为香港产业转移的首选地,这也成为珠三角承接境外产业转移的先机。在这一有利时期,珠江东岸地区发展出一大批以简单代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如东莞虎门服装、大朗毛织、惠州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珠江东岸地区又承接国际及台湾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二次转移,逐渐发展成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如东莞石龙电子、石碣电子、常平光电等集群。二是以佛山、中山等珠江西岸城市为代表的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内向型产业集群。相对于珠江东岸的几个城市而言,珠江西岸的区位优势相对较弱,接受港澳台产业辐射的影响较少,外资企业与境外各类要素流入也较少。但这些地区鼓励和引导集体所有制及非公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大批民营企业为主体、内向型发展的产业集群。如佛山容桂、北滘等镇区的家电产业集群,南庄、石湾的陶瓷产业集群,西樵纺织产业集群,大沥的有色金属加工业产业集群,中山小榄的五金产业集群,古镇的灯饰产业集群,大涌的家具产业集群,东凤、南头的家电产业集群等。

(2)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008年前后)。这一阶段,以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为标志,尤其是“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突破了发展体制的障碍,产业集群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一是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逐渐显现,形成了一批专业镇。这一时期,珠江东岸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已经颇具规模,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佛山的家电产业也逐渐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电器机械生产基地。在这一时期,镇政府是推动产业聚集的重要行动主体,形成了众多的专业镇,如南庄、石湾的陶瓷,西樵的纺织,龙江、乐从的家具生产及销售,都形成了产供销一体的产业集群区域。二是产业集群成为推动广东参与产业竞争的生力军。这一时期,珠三角产业集群已经呈现出聚集化、规模化发展态势,产业配套基本齐备,产业链条基本形成,产业集群开始发展成熟。产业集群成为广东经济的特色,成为了广东的竞争优势、推动广东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的生产组织方式和企业制度。同时,产业集群也成为广东参与国际产业竞争的生力军。三是内源型和外源型产业集群分别迈出了“向外”和“向内”的步伐。随着产能的扩大,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内源型产业集群纷纷走向国际市场,呈现出外向型的特征。而外源型产业集群也逐步改变了两头在外的格局,而更加注重开拓中国内需市场,从而带动了相关配套企业的发展。两种产业集群发展从单纯的内源和外源向内外源共同推动的发展模式转变。

(3)转型升级阶段(2008年后至今)。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珠三角产业集群特别是外向型的产业集群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产业集群纷纷谋求转型升级之路,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同时也加速了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一是传统产业集群开始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运用工业设计提升传统产业产品的附加值,使产业集群逐步摆脱了对人力、资源等要素的依赖,开始探索创新之路。如顺德家电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实施“设计创新提升计划”,重点设计创新产品项目、设计与制造“伙伴计划”、公共服务平台及载体建设、设计与制造交流对接等全面推进,区内企业设计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设计企业和家电制造企业良好互动,提高了家电产品附加值。二是新兴产业集群初现端倪。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各产业集群积极引导企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逐步呈现集聚发展态势。如江门市绿色光源(半导体照明LED)产业已基本形成了产业链雏形,集群内特色产业企业100多家,相关联企业1000多家,上中游外延芯片产量和技术水平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外延芯片具有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自主核心技术,形成了外延—芯片—封装—应用的由上游到下游一条龙的半导体照明产业链。三是注重通过品牌建设、加强自主创新打响“广东制造”、“广东创造”。集群内部的大中型企业开始注重创建自主品牌并开展品牌经营,实现从无牌、贴牌生产向有牌生产、自主品牌转变,向知名品牌、国际品牌提升。如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打造代表古镇整体形象的“中国灯饰之都”区域品牌,举办代表灯饰行业营销、交易平台影响力的“中国·古镇国际灯饰博览会”,成为全国最大的灯饰专业生产、销售基地和国际知名灯饰市场,在金融危机中也实现了产业的“华丽转身”。

2、珠三角产业集群的类型

珠三角产业集群的类型从资本构成上来分,可以分为内源型产业集群和外源型产业集群。其中内源型产业集群主要是以民营企业为主体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如佛山陶瓷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东莞虎门服装产业集群、江门摩托车产业集群等,外源型产业集群主要是依靠外资企业外包生产而形成的产业集群,最著名的有以台商投资、产品出口为主的东莞大岭山家具产业集群,东莞厚街鞋业产业集群、珠海市斗门区井岸镇计算机及通信设备产业集群等。

从资源利用程度来分,可以分为简单加工型产业集群、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以及创新型产业集群。简单加工型产业以产品的初次加工为主,这种产业集群主要是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中的起步和发展阶段,如南海丹灶小五金产业集群、三水西南食品饮料产业集群、中山黄圃食品产业集群,但这类型的产业集群在新世纪也逐渐开始向产品深加工型的集群发展。资源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集群如佛山陶瓷产业集群、南海西樵纺织产业集群、东莞厚街鞋业产业集群等,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资源密集型的集群主要集中在东西北地区,而这类型的产业集群也纷纷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型。创新型产业集群主要是以技术进步为集群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追求产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果创新,在产业发展上处于产业链的尖端和前沿,属于朝阳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如珠海高新区软件产业集群、顺德家电产业集群、珠海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等。

3、珠三角产业集群的突出特点

(1)产业规模优势突出。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省珠三角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共有特色产业企业53259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1574.73亿元,增加值2480.79亿元,出口交货值697.98亿元。

(2)产业链条比较完善。各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相应制订了集群发展规划,并以规划为引导着力推动重点产业基地、重大项目、产业转移工业园等建设,提高产业集聚度,发展产业链,有效促进产业集群科学、有序发展。如花都汽车产业集群,以乘用车和零部件产品研发、制造及相关服务业为发展重点,规划建设整车生产区、汽车零部件工业园区、物流中心区、行政管理区、汽车贸易服务区、出口加工区、汽车文化娱乐旅游区、生活区九大功能区,初步形成了一个集汽车研发、整车制造、零配件生产、汽车贸易、汽车人才市场和汽车文化、教育等和谐发展的汽车产业链。

(3)公共服务平台比较齐全。已建成产品研发、质量检测、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知识产权保护、教育培训等各类公共服务机构近700个,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273个,建立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服务机构86个,为集群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公共服务保障。通过公共创新服务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的完善,建成了一批联合攻克关键技术的公共平台,成为当地最重要的创新高地,起到了创新“放大器”的作用。

(4)品牌建设成效明显。产业集群通过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大力培育名牌、名标和区域品牌,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具传统特色和优势企业开展品牌经营,壮大名牌队伍,有效提升了集群产品的市场覆盖率和产品竞争力。目前,珠三角的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内企业已获得省级以上名牌产品486个,驰名(著名)商标506件,分别占全省的33.73%和19.11%;示范区已申请或注册集体商标45个。

二、当前珠三角产业集群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产业集群产业发展层次不高,已形成较大规模的集群仍以传统产业为主,高端产业、新兴产业的集群还不多,尚未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态势。集群内新的增长点还没有被充分发掘,缺乏经济增长后劲。新兴产业集群方面虽然有一些龙头企业作为集群发展的重要支撑,但集群内部仍存在着以企业在集中区域中各自生产、各自为政的局面,只能作为严格意义上的“产业群”,尚未真正形成专业化分工、产业链上中下游配套的“产业集群”。

其次,集群内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集群停留在追求规模大、产值高,忽视了集群的内涵式、创新式发展,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还没有占领研发、设计、营销等高端环节。有些产业集群发展依赖于大型骨干企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创新意识不浓,产品技术含量低、缺少自主品牌,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的技术服务不强,亟待从“量”的发展转变为“质”的提高。

再次,产业集群仍过于依赖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粗放发展模式,面临着土地、环境、资源的严重制约,部分产业集群对土地集约节约工作不够重视,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不高,环境约束日益显现,环保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最后,产业集群规划引导作用还未真正发挥。部分产业集群虽然制订了发展规划,但真正促进产业规划实施的配套政策措施很少,有些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到位,集群规划成为一纸空文,不能充分体现规划对集群发展的引导作用。部分地方政府重视产业集群各种荣誉称号的申报但忽视后续建设,一些产业集群成功申报升级示范区后没有按规划和示范区要求开展建设。

三、珠三角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1、强化集群规划引导和产业发展一体化

充分利用各地区实施“十二五”规划之机,发挥规划对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指导作用。在政府层面要指导各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制定并实施与广东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适应,具有地方特色和可操作性的区域产业集群规划。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特色化、专业化、差异化的原则,从全省产业布局和各自优势出发,明确自身产业定位,有目的地开展招商引资,促进企业集聚,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防止或减少产业同构。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的要求,结合现有的产业集群,坚持高端的战略取向,推动广佛肇、珠中江、深莞惠三个经济圈之间产业的融合发展与错位发展,最大限度地破除区域内因行政因素而导致的产业政策障碍,提高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力争形成经济圈内特色突出、分工协作、互补互促、空间集聚、布局优化的产业发展格局,提升珠三角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2、大力建设集群内公共服务平台

一是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鼓励引导产业集群内大中型企业组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等创新机构、研发机构,带动和提升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技术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二是建立健全技术和产品研发、咨询和推广公共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项目论证、产品开发、科技攻关等服务,推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增强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用好用活财政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和企业加大对产业集群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重点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包括产业共性技术开发、工业设计、产品研发、产品检测等)以及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内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起重大作用的集中供水、供气、供热的技术创新示范工程。三是加快产品检测机构建设,加强国家级质检中心、实验室的技术改造和环境改造,着力提升质检中心的水平。四是引导产业集群所在地政府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培育专业化物流市场,鼓励企业采取联合采购、集中管理、统一配送、分散经营的物流管理模式;大力推进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为产业集群内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国家政策法规、产业导向、行业发展动态、经济发展趋势、投资融资、最新科技成果、产权交易和合作项目、市场需求、产品推介、人才供求等信息服务。

3、以工业设计加快集群内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深入开展工业设计走进传统产业集群、产业基地活动,借打造“粤港工业设计走廊”之机,整合港澳及珠三角等地的设计资源,加快与家具、家电、服装、五金等传统产业的对接,选择古镇灯饰等一批优势传统产业集群开展传统产业工业设计专项大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工业设计产业基地建设,鼓励基地积极引进对产业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国内外著名工业设计机构、行业龙头企业,推动工业设计企业、人才、资金等向基地集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培育已设立工业设计中心的企业创建省级企业工业设计中心。

4、强化自主创新促进集群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强化创新驱动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促进作用,把提高集群内部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加快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一是在集群内部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从企业的层面,在集群内部推动发展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机构的建设,提升企业整合内外研发资源的能力,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促进技术升级,实现主导产品上质量、上档次、上水平,打造一批开放共享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孵化基地。在集群的层面上推动大中小企业建立产业上中下游的技术联盟、产学研创新联盟,从整体上解决企业单打独斗的局面,推动行业创新成果共享。二是集中资源、有的放矢扶持重点创新平台,通过政府引导带动企业创新投入,选取行业关键共性技术进行重点攻关,加快实现重点技术的突破。抓好重点项目的技术改造,集中力量支持技术先进、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效应强、经济效益显著的支柱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改造投资项目。三是鼓励采用技术联盟、合作研发、合作创新、研发外包等多种合作模式,构建区域内学习型合作网络,提高集体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推动传统型产业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变。积极保护技术创新成果,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保护。

5、强化品牌发展战略

推动名牌带动战略和商标战略深入实施,引导集群企业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产品质量、管理水平、人才素质、营销能力、企业文化建设等支撑品牌的要素,提高品牌知名度,扶持、培育更多自主品牌。进一步提高企业参与制修订标准的积极性,全面提升企业质量水平、技术标准能力。推动古镇灯饰、小榄五金等已注册集体商标的产业集群成立推进区域品牌建设的运营主体,进一步开展品牌管理和经营,提升产业集群的知名度。协助、指导区域品牌所在产业集群建设技术开发、产品研发、科技创新、信息服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商贸、物流等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区域品牌建设做好基础配套工作,为众多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经济发展环境。

6、大力提升园区建设水平

推进工业进园、企业集聚,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工业园,使园区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强产业集群内部的工业园建设,加速行业内上中下游企业进园生产,提高产业配套率,加强园区土地集约节约使用,提高园区的产出比,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实现产出的最大化。重点加强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确定园区的主导发展产业,加快园区的招商引资,完善产业配套、推进企业孵化器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对今年新评出的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园区加大扶持力度,以“扶优扶强”为政策导向,集中政策、资金、土地等各方面的资源,优先扶持10个重点园区发展上新水平、出新成效。促进工业园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对现有园区的后续环保监管,督促园区污水处理厂、固体废弃物等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及落实环评审查的各项要求,加快集中供热供气供水,实现消防、安全、环保符合规范要求。

[1]王缉慈:超越集群[M].科学出版社,2010.

[2]高怡冰、林平凡:产业集群创新与升级——以广东产业集群发展为例[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3]于永慧、丘海雄:“产业集群与企业边界”的嵌入性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陈雪梅、陈鹏宇:广东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升级[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5(1).

[5]陈艳、雷玉桃、邝国良:产业集群与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J].特区经济,2006(9).

[6]王鹏远: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新支柱[J].经营管理者,2011(1).

猜你喜欢
珠三角集群企业
企业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