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012-08-15 00:47陶维成万振宇
巢湖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实训室专业

钱 峰 陶维成 姚 琪 万振宇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安徽 芜湖 241006)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钱 峰 陶维成 姚 琪 万振宇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安徽 芜湖 241006)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系国家示范院校非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重点是加强内涵建设,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在对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基础上,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设计了任务驱动式教学和以项目为导向的专业实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更加符合社会需要,对信息技术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人才培养模式;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主动学习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为了实现工学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信息技术类专业的特点,立足泛长三角地区,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就业导向,技能为重”的教育理念;“地方性、市场化、技能型、开放式”办学思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不断更新、调整专业课程,开拓新的应用方向。采用教学、科研、产业、实训和生产相结合的全新培养模式,重视应用性、前瞻性和开放性,形成一种灵活、立体的培养模式[1]。

1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结合国内外教育家和学者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阐释,综合国内同类院校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从操作层面上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作了明确的表述: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方法,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集中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2]。

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高技能人才的客观需求,在正确的教育思想 (包括国家确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对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3]。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质量等),反馈到社会,接受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的评价,即学校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群体是否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以及教育的发展的需要;反馈到学校自身,接受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即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群体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否符合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而且,人才培养结果还必须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予以评价。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或者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时,学校必须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培养途径进行调整[4]。

2 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2.1 设计任务驱动式教学

为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结合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任务展开。

首先,设计任务。设计任务时,根据企业实际开发生产的产品,将其核心部分抽象成若干个任务,将所需的知识贯穿于其中,教学以实现这些任务为方向。

其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师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将设计的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并指导学生有步骤地完成。任务的执行过程,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促进了理论的学习,能将知识应用于工作实际,最终实现工学结合的目标。

以任务驱动来组织教学,实际上是以产品为中心,围绕产品或应用组织教学,以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效果和目标。因此在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必须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主要是:

(1)打破教室、实训室界限

打破教室、实训室的界限,在时间、空间上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脱节问题。以往的教学方式,理论部分在教室或多媒体教室组织教学,实践部分在实训室组织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容易脱节。改革的方向是,根据课程性质和需要,与任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统一在实训室里组织教学,将学和用的即时地、有效地统一于技能训练中。

(2)课时集中分配

在课时分配上,根据任务需要可以对某些课程在一个时间段内进行较为集中的教学安排,确保任务教学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比如《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这门课,根据所设定的任务要求,可设计在两个月内集中完成该门课程的教学,具体方式是实行半天理论半天实践的教学方法,理论课时可在教室或实训室,而实践时在一个相对真实的环境下进行组织教学。通过这种基于实践基础上的集中强化式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和掌握知识应用方法。解决了有些课程理论知识理解的困难和知识应用能力的障碍。着力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如设计这样一个任务--完成单片机与PC之间的通信。通常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4个课时,那么就可集中上午完成理论教学,下午在实训室进行指导性实践。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一相相对集中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实现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

(3)整合核心课程之间知识点

按照任务要求,将一些课程知识点相近的内容整合成单独课程。有些核心课程之间的知识不但存在连续性,而且还存在交叉特点,为了达到工学结合目标,进行课程整合、设计。并按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2.2 以项目为导向的专业实训

学生进行二年级后,部分课程进入专业课程,除了以任务驱动方式进行教学外,针对不同的专业课程,以专业骨干教师为带头人,以真实的IT类项目或接近真实的IT类项目为导向进行专业训练。

以项目为导向的专业训练,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工作、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满足的条件有:一是项目的真实性。项目要来自生产、生活和科研第一线,如来自企事业单位的项目。二是专业教师综合素养。专业教师不但要具备自身专业素养,而且还具备团队的领导能力,能够带领学生团队完成项目。在实践中,我们成立了以教师为主体的工作室(研发中心),每名教师在每级学生中带领10-20名学生在其工作室工作。

实践证明,以项目为导向的专业训练效果明显。一方面,学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强化了对专业的把握和应用能力,理解了工作应该是什么,以及如何完成工作任务;另一方面,教师的自身能力得到有力地提高。

3.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是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标的基本保证。根据专业的特点,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理念上进行突破。

教师合理设计、分解任务,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并解决任务中的问题,从而主动地掌握知识点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引导和组织者,教学的过程是在解决任务中进行,学生始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不但可以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而且还使学生产生成就感,从而达到自觉、主动学习的目的。

4.结束语

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根据信息技术类专业的特点和现实情况,制订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实践中持续不断地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使之更加符合各方面的要求,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1]张尧学.端正思想,建设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J].中国高等教育,2007,(1).

[2]张振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3,(10):20-22.

[3]陈星火.信息技术与软件工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EB/OL].http://itc.bnuep.com/zs/train.htm.

[4]秦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G420

A

1672-2868(2012)03-0130-03

2012-03-24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项目编号:061107);2006年安徽省精品课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钱峰(1961-),男,安徽广德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责任编辑:松 水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实训室专业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仿真型总线控制实训室设计与建设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高职院校信号工程施工实训室建设探讨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虚拟实训室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