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启后 历久弥新
——奥托·叶斯柏森语法论著蠡析

2012-08-15 00:50:10张高远刘斌河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叶氏词类范畴

张高远,刘斌河

(南京财经大学 外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语言文字学研究

承前启后 历久弥新
——奥托·叶斯柏森语法论著蠡析

张高远,刘斌河

(南京财经大学 外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叶斯柏森是传统语法与现代语法的一道分水岭,承前启后。其语法体系完整,突出句法,兼顾语义与语用,兼重描写与解释,多方探析语言现象理据。其 “三品说”为解决句子词类问题提供了重要借鉴;其 “连系式”、“组合式”等提法是人类语言特质之精要概括。叶氏语法仍具时代感,继续启示着后人。

叶斯柏森语法;词品;连系式;组合式

1 引言

英语语法编写始于威廉·布罗卡 (Bullokar 1586;参看Millward 1996:211)。此后四个多世纪以来,语言学领域流派林立、名目繁多。以语言结构规律为研究对象的语法学领域,可根据研究出发点不同而有不同名称或提法。从研究方法看,有实证主义语法和唯理主义语法;从研究对象的时限看,有贯穿不同时期的历时语法和着眼同一时期的共时语法;回溯历史并从理论的时新程度看,有传统语法和当代语法;从研究者的社会目的看,有规定性语法和描写性语法;从研究者的教育目的看,有为了教学而编纂的学校语法和侧重语言学研究的学术语法;从所研究语言的范围看,有普遍语法和语别语法等。

在名目繁多的语法学流派中,本文首先回顾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转换生成语法和范畴语法,辨析四者之间的传承关系,进而阐述丹麦著名语言学家奥托·叶斯柏森语法理论的归属、其论著的主要特色以及对后人的启示意义。

2 主要语法流派回顾

2.1 传统语法

英语语法沿袭了希腊语语法和拉丁语语法诸多传统,其中最主要的是继承了名词、动词、代词、介词、连词等词类名称。 “传统语法”中 “传统”一词首先意味着这种语法研究继承了希腊语和拉丁语的词类范畴传统。

传统语法分为 “学校语法” (School Grammar)和“学术语法” (Scholarly/Scientific Grammar)。有人误以为 “传统语法”就是通俗语法书和教科书罗列的条条纲纲,只用于普及教学,不是语言学家关注或研究的对象。殊不知,传统语法早就有良好的科研传统,时至当代更已充分吸收别派之长,弥补自家之短,实现了长足发展。例如,夸克 (Quirk)等人编写的 《英语语法大全》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便包含了很多旧式语法未曾研究的内容。正因为取长补短,传统语法面对新兴语法流派的挑战,仍能凭借论述浅显易懂之优点和其他传统优势,继续成为各院校传授的语法和一般人掌握语言所无法绕过的门径。

“学校语法”主要参照拉丁文法标准,体系结构上采用 “名词”、“动词”等传统称述方式,原本针对文法学校 (grammar school)而编写,旨在为学习者规定 “标准”、“高雅”的语言表达方式,故又称 “规定性语法”。这类语法教科书以罗斯 (Lowth1762/ 1995)所著A Short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Grammar最具代表性。该书直到19世纪初一直用于英语教学,是20世纪英语语法发展的权威性依据 (黄和斌2001: 97)。顾名思义,“学校语法”仅属教学语法,且由于对语言缺乏细微观察和客观详尽的描写,其列述的条规时有违背语言事实,故鲜有科学性可言。学术语法也采用与学校语法相同的语法范畴,但它不以制定正误评判标准为主旨,而以描写和解释为基调。叶斯柏森的语法论著在传统语法中堪称学术语法之典型,为学术语法传统作出了重大贡献。

2.2 结构主义语法

结构主义语法看到了语言的多样性,以描写的方法取代了传统学校语法所侧重的规定主义倾向,这在当时不啻于一场革命。它与传统语法迥然相异之处在于:首先,传统语法注重书面语言,结构主义语法则认为无论从语言发展史或从儿童习得语言的角度来看,口语均先行于书面语,所以强调优先研究口语。其次,传统语法认为语音与语法分析无关,结构主义语法则以口语为研究对象,在语法分析中常把重音、停顿、语调等因素加以考虑。第三,结构主义语法对词类也采取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即把词分为形式类和功能类。有屈折变化或派生变化的是形式类词,没有形式变化或派生变化的是功能类词。形式类词是开放的,一般都有词汇意义,根据一定标准可分为更小的词类。这些划分标准是:(1)屈折变化;(2)派生变化;(3)语调模式;(4)词序;(5)与功能类词的结合情况。功能类词几乎没有词汇意义,常与形式类词一起使用,组合为较大的单位。功能类词相对形式类词而言是封闭的。英语功能类词包括限定词、助动词、程度词 (very,quite,rather,somewhat等)、介词、连词和疑问词。

2.3 转换生成语法

转换生成语法创始人乔姆斯基对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进行观察和研究,发现人类似乎天生就具有学习语言的能力,并称这种语言学习能力为 “语言习得机制” (LAD)。该流派宣称,语言学的目标在于揭示儿童大脑的初始状态和内化了的语法规则,而研究语言就是探索语言普遍规则,最终揭示人的认知系统和人的本质。

转换生成语法虽然也采用传统语法范畴,但这种语法理论主要探究语言本质 (即 “语言何以如此”),而不在于描写语言整体风貌 (即 “语言特征如何”)。从这种意义上说,转换生成语法是解释性而不是描写性语法。

转换生成语法一方面继承结构主义语法以形式化语言描写自然语言语法之做法,另一方面也提出一些新的语法概念,而 “表层结构” (S-Structure)与“深层结构” (D-Structure)则属其中最重要的一对概念。这对概念代表句子生成的两个阶段,可用以解释某些歧义句以及表面结构不同而语义关联的句子(如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歧义句是深层结构不同的句子,而主动态与被动态则是深层结构相同、经过转换后成为表层结构不同的句子。可见,转换生成语法不仅尝试概括表面语法现象,而且试图深入解释不同句子之间的联系。这是超越结构主义语法作出的理论贡献。

乔氏采用一套规则来处理研究对象,对语言现象采取形式解释和证明。相比之下,叶氏采取历史回溯、比较、心理因素解释、逻辑推理等方法,多管齐下,对语言现象采取多视角观察,予以非形式化的清晰解释。

2.4 范畴语法

范畴语法 (Categorial Grammar)的基本思想源自波兰哲学家、数学家兼逻辑学家艾伊杜凯维支(Ajdukiewicz 1935;参看Buszkowski,et al.1988)和以色列哲学家、数学家兼语言学家巴尔·希列尔 (Bar· Hillel1953;参看Buszkowski,et al.1988)。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范畴语法的发展波澜壮阔,学派越来越多,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形成很多类别,但它们都共同秉持某些原则。

范畴语法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句法学与语义学必须对应。有些范畴语法中的句法学与语义学是同态的,有些则是同构的。同构比同态有更严格的要求。同构要求句法规则与语义规则一一对应,同态则允许两条句法规则对应一条语义规则。这与乔姆斯基主张句法学独立之观点截然不同。

范畴语法是词汇句法学。词汇句法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认为词库的词条包含了丰富的句法信息,因此无需短语结构规则。乔姆斯基曾断言语法没有规则,而只有原则。在这一点上,范畴语法表达的观点与管约论 (G-B Theory)及晚近的最简方案 (MP)的基本思想相一致。

范畴语法把句子的结构处理为函数—论元结构(function-argument structure),这与传统语法和短语结构语法均不同——传统语法把句子结构叫做主谓结构,短语结构语法则称句子结构为 “成分结构”。从数学上看,范畴语法是类型代数,而短语结构语法属于联结代数 (参看方立2003:20)。

范畴语法最初只设立N(名词)和S(句子)两大基本范畴,后来增加了NP(名词短语)。这三个基本范畴是各种范畴语法都认同的。

范畴语法既不采用传统范畴,也不仅仅限于描写。它作为一种解释性语法试图成为对自然语言和人造语言均具有解释力的一种普世语法,因此是一种凌驾于各种语法之上的元语法 (参看Buszkowski,et al. 1988;方立2003)。

2.5 传统语法再回眸

传统语法究竟是怎样的语法呢?至此不妨将其定义为一种 “采用传统语法范畴术语来描写自然语言”的语法。“传统语法”这一称述常用以概括语言学成为科学之前语法研究通行的方法和观念。这种 “传统”实际已有2000多年,包括古希腊和罗马语法学者、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以及18世纪的规范语法学者们的著作。

叶氏语法兼具描写性与解释性,始终在描写语言现象过程中寻求解释语言现象。他的语法论著自问世至今,短则数十载,长则逾百年,却能历久弥新,依然是洞察人类语言实质所难以或缺的借鉴。其语法理论体系不愧为传统语法的 “终极版”。

3 叶斯柏森语法主要特色

3.1 突出句法,兼重语义语用

叶氏 《现代英语语法》 (以下称为 MEG)(Jespersen 1909-1949)包括语音 (语音学和音韵学)、形态 (词汇构造及形态变化)及句法 (组词造句规律)三大部分。他认为, “语法”一词外延包括 “词法”和 “句法” (Jespersen 1924:37-9),但实际上偏重句法,这体现于篇幅安排,即除Part I论述语音问题、Part VI论述词法问题,MEG其余五卷均论述句法问题。此外,他还在 《分析句法》(AS)(Jespersen 1937/1984)中阐释了其句法研究最新成果。鉴于 “语法一般不包括语义学”(Jespersen 1924:35),故其语法也没有专论语义学问题,但其论著却随处显示他重视语义及语用问题①“语用学”这一概念首先是美国哲学家C.W.Morris和R.Carnap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提出的。20世纪60年代,英国哲学家J.L.Austin和J.R.Searle先后发表了“语言行为”理论、美国语用学家P.Grice提出了会话中的“合作原则”。。在对语言进行语法分析的过程中,他坚持形式与意义并重,绝不偏废。例如,三级词品以及否定式中的意义限定 (参看Jespersen 1924:96-107;322-337)等问题,均无法撇开语义因素。他将语言定义为 “人类活动”,主张分析语法现象应当考虑交际双方因素 (Jespersen 1924:17-18),这更是叶氏语用观的直接反映。叶氏为此称其语法为 “活的语法”(Jespersen 1924:17)。换言之,叶氏语法颇为重视语用因素 (参看任绍曾2002)。他提倡从形式到意义 (由外到内)和从意义到形式 (由内到外)这种 “双向观察法”去研究相同的语法事实 (Jespersen 1924:39-40)。这一主张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为中国语言学界借鉴并加以成功实践,推动了汉语语法学的发展 (李连进1994:68)。

3.2 涵盖全面,描写详尽

传统的英语语法把词分为名、动、形、副、代、连、数、介、冠、叹十类。现在的英语语法大都也还沿用这种传统分法。对语法事实的称述与描写,叶氏采用 “名词”、 “动词”、 “形容词”这类传统术语,从这个意义上说,其语法属传统语法,但他看到传统语法对词类定义存在诸多矛盾,因而划分词类并不沿袭传统的十大词类,而是将词划分为五大类,即名词、代词、形容词、动词、小品词。尤金·奈达显然受到叶氏理论的影响,在其翻译论著中也看到传统分类方法实际上存在着许多毛病。他在分析了世界上的许多语言之后,把词划分成了足以概括所有语言词汇现象的四种词类,即物体词、活动词、抽象词和关系词 (参看谭载喜1999)。如何定义词类,的确是任何语法流派都无法回避的一大问题。与叶氏同时代以及在其之前的语法学家大多混用形式、意义、功能这类定义性标准。例如,名词和动词的定义是从意义角度入手,形容词和副词则从功能角度入手,介词的定义又从形式角度着眼。如此,传统语法给词汇范畴所下的定义违背了一贯性原则。

叶氏从形式着眼,将词类范畴定义为:名词具有复数形式,代词具有格位形式,动词具有时体形式,形容词具有比较等级形式,小品词则不具有屈折形式。他采用 “word classes”这一术语统称 “词类”,因为 “parts of speech”不仅指词汇这一层级上的任何单位,而且还指音素、音节、短语、句子、段落之类“言语构件”。况且,“speech”属物质名词,而物质的最小组成部分与其整体之间存在同质性,因此以“parts of speech”指称词类缺乏区分性和适切性。这类问题看似细微,实则关乎语法体系的科学性问题。

语法是一门经验科学,研究语法首先必须客观描写有关目标语。赞德·福特充分肯定普茨玛、叶斯柏森、克鲁辛加等传统语法学家在英语语法领域所做的重要贡献。的确,他们 “彻底研究了该领域,以致现代英语句法中几乎所有特征都已描写殆尽、阐释无遗” (Zandvoort 1957/1971:1)。相比之下,晚近的非传统语法学家大多只关注语言学领域中如代词、量词、组构性 (compositionality)之类问题,其关注面相较于叶斯柏森等名家前贤显得颇为狭小。

3.3 多方探析,解释力强

乔姆斯基等形式学派语法学家试图采取一套规则,对语法现象进行形式化解释。转换生成学派解释语法现象采取形式化手段,从其对祈使句 “Don’t be late”中的 “Don’t”这一缩合词的解释可见一斑。乔氏凭排序规则 (ordering rules)解释BE动词祈使句否定式中 “don’t”何以存在 (参看Lee 1994:92-3);利斯 (Lees1964/Newmyer1986:61)主张在助动词中嵌入一个表达祈使意义的词素,以便在适当上下文支持DO的共现;卡茨与波斯特尔 (Katzamp; Postal:1964/Newmyer 1986:61)则认为深层结构中存在一个祈使意义的词素。艾伊杜凯维支(Ajdukiewicz 1935;参看Buszkowski 1988)着眼于能否应用规则或提取某个特定词语的单一范畴来解释语法性问题。传统语法也只能将BE动词祈使句否定式的 “don’t”视为例外。

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叶斯柏森往往采取纵向挖掘、横向比较的方法,兼顾人文心理因素和语言历史知识,多管齐下,综合阐释。例如,他认为要探究古英语双元音,就必须附带考察哥特语和古高地德语,同时还必须熟悉当代流通语言中的双元音(Jespersen 1920/1960:825)。他在 《语法哲学》(下略为PG)中为比较分析而涉及的语言多达十几种①这些语言从横向看,有丹麦语(共母语)、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希腊语、荷兰语、瑞典语、挪威语、冰岛语。从纵向看,有拉下语、西英语、古法语、古高地语、古丹麦语。此外,他不时取例于汉藏语录。。

语言现象丰富多彩,仅凭一套规则难以囊括殆尽。要恰如其分地解释语言现象,尚需凭借多种规则系统,或从多个视角进行观察。叶氏采取历时和比较方法解释语言现象,这类例子在MEG和PG中俯拾皆是。如,针对连词 “and”,叶氏从语用心理角度出发解释它在不同文体中的意义和用法 (Jespersen 1924:26-7)。

(1)a.There I saw Tom Brown,and Mrs.Hart, and Miss Johnstone,and Colonel Dutton.

b.There I saw Tom Brown,Mrs.Hart,Miss Johnstone,and Colonel Dutton.

(1)a是口语形式,说话人开口时拿不准自己在有关场合所见的确切人员,因此边想边添加,结果多次出现 “and”。 (1)b为书面语,说者能够确切把握在该场合遇到的人员数目,因此仅在列举煞尾前用 “and”。

乔姆斯基 (Chomsky 1965:24)早在20世纪60年代即主张,语言学的一大目标在于研究和描写本族语者的语言直觉,声称语言学 (学术语法)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这一观点对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而言不啻颠覆性震撼。然而,叶斯柏森早在20世纪20年代即已明确指出: “语法学由此成为语言心理学或心理语言学的组成部分”(Jespersen 1924:29)。

3.4 三品说——词类问题的一剂良方

在 “sea water”中,sea究属名词或形容词,早在三百多年前就存在争议 (参看 Gill 1619;Wallis 1653)。约过了三个世纪,斯威特 (Sweet 1891)再次将此问题提交英国语文学会,重引争议,却未有答案。然而,叶氏根据修饰关系给词语和句子划分品级,创立了 “三品说”,解决了旷世难题。具体而言,在 “terribly cold weather”中,名词weather不修饰其他任何词,因而是首品;cold修饰weather,属次品;terribly修饰次品cold,划归三品 (末品)。名词通常在短语中充当首品,形容词充当次品,副词则充当末品,此即 “三级词品”的划分。但词类与词品之间未必存在如此整齐划一的对应关系,如在 “the then government”中,then原为副词,却充当次品;在“the London poor” (Jespersen 1933:86)中,poor原为形容词,却充当首品。

对于 “sea water”中的sea究竟是名词还是形容词这一问题,叶氏明确指出,在 “stone wall,cannon bal,lady friend,etc.”这类组合式 (Junction)中,第一个名词充当修饰语,属次品 (Jespersen 1933:85-6)。他突破了孤立静止的思维方式,从第三种视角进行观察思考,为词类争议问题开出一剂良方。

叶氏对上述问题提供的答案,令人想起 “蛋与鸡孰先孰后”这一经典哲学问题。从生物进化角度来看,最先只有一些单细胞生物,而鸡和蛋都是缓慢进化的结果。在进化过程中,或许是某只鸡的祖先发生基因突变,或许是某只蛋发生基因突变,才进化成了现在的鸡和蛋。循着这种思路,双方即可摆脱争执,找到新答案。

3.5 连系式和组合式——人类语言特质的精要概括

叶氏区分了首品与次品之间存在的两种结构关系——主谓关系和偏正关系。在句子 “John walks”中,首品 “John”和次品 “walks”之间的关系是 “主谓关系”,称为 “连系式”(Nexus)。在短语 “red flowers”中,首品 “flowers”与次品 “red”是中心词与修饰语之间的偏正关系, 称为 “组合式”(Junction)。连系式是一种逻辑主谓关系或陈述关系,组合式是一种修饰或偏正关系。连系式中的次品称为“述语”(adnex),组合式中的次品称为 “附加语①Adnex也译为“述品”,adjunct也译为“修品”。参看《语法哲学》(何勇、夏宁生等译),1988,P155。”(adjunct)。据此,“the doctor’s arrival”是连系式;“the doctor’s house”则属组合式。有人苛责这种区分,认为叶氏理论将问题 “过分复杂化”(Lee 1994:95)。然而,若不采用组合式和连系式这对概念,则难以区分例 (2)斜体表达方式在结构关系上的差别(ibid.)。

(2)a.Many cooks are dreadfully untidy.

b.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

上列两句斜体结构均包括形容词 “many”和名词“cooks”,均属名词短语作主语,但意义差别甚大。为便于阐析,试添加听者反应语:

(2')a.A:Many cooks are dreadfully untidy.

B:They are.(或:Oh,yes,that is so.)

b.A: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

B:That is so.

在 (2')a中,反应者用 “They are”来肯定厨师们的 “邋遢”,但反应者也可能作如下应答:“Oh, yes,that is so.”这种情况下,答语肯定 “许多厨师十足邋遢”这一状况,“that”是指整个命题真实性。相比之下,(2')b中 “that”指 “厨师数量多”这种特定情况。

也可从语义角度对比两例的 “many cooks”,凸显两者差异。 “Many cooks are dreadfully untidy”可理解为:在 “厨师”这个集合的某一子集中,每位厨师均具 “邋遢”这种特征。“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则可分析为:“厨师”这一集合成员一旦超出常量,即造成劣味羹汤。换言之,(2)a中“untidy”(邋遢)是离散性用法,而 (2)b中“spoil” (搞糟)属聚合性用法,可以解为 “Too many cooks working together spoil(s) the broth”。这时,“too many cooks working together”做主语表示一般情状或抽象概念,谓语动词可采取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 “spoils”。

根据叶氏组合式和连系式这对概念,对例 (2)“many cooks”存在的语义差异问题即可迎刃而解。Many cooks在 (2a)属于组合式,其中many是修饰语 (修品),而many cooks在 (2b)是连系式,many是连系式的述语 (述品)。其隐含的意义可以明晰化如 (3):

(3)If cooks are too many,that will spoil the broth.或Too many cooks working together will spoil the broth.

除了组合式和连系式这对概念,迄今未曾有别的理论对上述这种意义差别予以如此简明扼要的解释。

叶氏从逻辑角度对首品和次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形容词 (次品)的外延相比名词 (首品)的外延更宽泛。这一逻辑特性反映于组合式短语的词序,亦即外延较宽泛、意义较笼统的词常置于内涵更丰富、意义较具体的词之前 (Jespersen 1924:75-76)。例如,在 “red flowers”中,形容词red相较名词flowers在其外延上更为宽泛;换言之,“red”在外延上大于 “flowers”。对于 “something good”这类定语后置的特殊词序,叶氏亦作如是解释:“something”外延大于形容词 “good”,故置于 “good”之前。相比之下,斯威特 (Sweet 1898)仅着眼于“something”作为 “不定代词”这一语法事实,就事论事地解释 “something good”之类短语的特殊词序。

自然界中,异质的东西相结合必然会使原来成分有所稀释。日常生活中,盐溶于水,盐溶液往往淡于盐本身。然而,语言现象中名词添加了修饰语,其结果与前述情况截然相反。例如,flowers添加修饰语red成为red flowers这一组合式,其意义却比一般红色物品或花卉具体详细得多。换言之,这种组合造成更为特殊的语义结果。这正是限定性形容词和限定性关系分句的功能体现。

叶氏 (Jespersen 1924:108)以 “梯架组合”、“梯子相接”作类比,对修饰语的奇妙功能做了形象解释——人们若将多副梯子连接起来,通常是将短梯接于长梯之上,而不采取相反做法。我们在名词前添加不同修饰语,以取得高度限定结果,这仿佛是连接多副梯子,旨在登上屋顶。

叶氏 (Jespersen 1933:92)以 “his young days”为适例,阐释该组合式牵涉的词性、词序、组构性(参看Partee1984)等问题。其一,若承认young修饰物主代词his,那么它究竟属哪类词?是形容词吗?其二,按英语一般语法规则,修饰语出现于被修饰语之前,而young作为修饰语何以后置?其三,young句法上修饰days,而语义或逻辑上却与his相关,这有悖于 “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之间的关系在句法和语义上不变”这一原则。换言之, “his young days”系指“the days when he was young”,即young逻辑上不与days相关,而与his(he)相关。按照传统语法词类系统,上述情形中young难以归类,但按照叶氏观点,从逻辑上看,his在外延上大于young,因此尽管语义上受young限定,自然可以前置。

同样 ,“An occasional sailor strolls down the street.”这一实例也牵涉组构性原则问题。按照叶氏思路,遵循 “形式与意义并重”原则进行分析,可知形容词occasional句法上虽修饰名词sailor,语义上却是说明整个事件,即 “一位水手沿街漫步”(A sailor strolls down the street)这一事件是 “偶尔发生”(o ccurringoccasionally)的。换言之,“occasional”作为副词修饰 “Asailor strolls down the street”这一整句。

4 结语

当今语坛名目繁多、流派林立。叶斯柏森究竟是传统语法学派、结构主义语法学派,还是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其实,梳理叶氏论著,叶氏兼容前述三大语法学派,是语法理论集大成者,绝难以孤立的眼光简单看待。他对语法大框架做出重大革新 (Gleason 1965:77),是站在传统语法与现代语法研究分水岭上的一位伟大语法学家和语言学界的杰出代表(Lyons 1968:134),因而很难简单地将其纳入哪个流派。叶氏语法论著中描写和解释相济,纵向与横向交错,往往透过语言现象寻找深层机理,既全面又不失时代感。正因如此,时至今日,我们依然提倡研读叶斯柏森。

《语法哲学》(Jespersen 1924)和 《分析句法》(Jespersen 1937)这两本论著见解独到,创造性地全面阐述了普遍语法理论,为以乔姆斯基代表的生成语法理论奠定了基础 (Francis 1989:79)。“对一个语言研究者而言,不知道有 《分析句法》,犹如音乐研究者不知道有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一样不可思议”(McCawley 1984:vii-viii)。叶著可谓是传统语法学的极致,但 “传统”不等于 “落后”,更不是 “原始”的代名词,何况传统语法是一门规范性科学。 “即便叶氏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仅撰有 《现代英语语法》和《英语语法精要》两部论著,那也堪称一流的语言学家和英语专家” (Francis 1989:93)。《现代英语语法》为学者们不断提供启迪,持续彰显其学术价值与无可替代的地位 (Quirk 1989:viii)。

叶斯柏森 “三品说”对现代汉语语法发展曾经起到积极作用,其连系式①张今(1990)将nexus译为“语结”。更是一项极其深刻的语言学理论,闪耀着天才的光芒 (张今 1990:1)。时下,有人常以自己的观点为 “原创”而沾沾自喜,一经查阅却发现叶斯柏森远远走在其前头 (参看 Francis 1958)。例如,大约一个世纪前,叶氏即论及隐喻对人类语言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推测在远古时期尤为如此 (Jespersen 1922:431-432)。与这一观点相隔数十年之后,语坛上才掀起隐喻研究的热潮。

有人动辄以 “填补空白”自居,却只字不提吸收了何种理论营养或承受哪一家之启迪。我们不能仅仅流连于语言学金碧辉煌的殿堂,惊叹其博大精深;我们更应以历史眼光看问题,摆正继承与开拓之间的关系,永远不忘筚路蓝缕的理论奠基者。

[1]Bullokar,W.Brief Grammar for English[M].Scholars Facsimilesamp;Reprint,1586/1997.

[2]Buszkowski,W.W.M.,et al. (eds.).Categorial Grammar[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8.

[3]Chomsky,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 Cambridge,Mass.:The MIT Press,1965.

[4]Francis,W.N.The Structure of AmericanEnglish[M]. New York:The Ronald Press,1958.

[5]Francis,W.N.Otto Jespersen as grammarian[A].In A. Juul,et al.(eds.),Otto Jespersen:Facets of his life a nd work[C].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9.79-99.

[6]Gill,A.Logonomia Anglica[M].Stockholm:Almqvistamp; Wiksell,1619/1972.

[7]Gleason,H.A.,Jr.Linguistics and English Grammar[M]. 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Inc,1965.

[8]Jespersen,O.AModern English Grammar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Part I-Part VII)[M].London/Copenhagen: Ejnar Munksgaard,1909.

[8]Jespersen,O.1920/1960.Presidential Address—Modern Humanities Research Association.In Selected Works of Otto Jespersen[M].London:George Allenamp;Unwin Ltd,1960.

[9]Jespersen,O.Language:Its Nature,Development,and Origin[M].London:George Allenamp;Unwin Ltd.,1922.

[10]Jespersen,O.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M]. London:George Allenamp;Unwin Ltd.,1924.

[11]Jespersen,O.Essentials of English Grammar[M]. London:George Allenamp;Unwin Ltd.,1933.

[12]Jespersen,O.Analytic Syntax[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7/1984.

[13]Jespersen,O.Growth and Structur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eipzig:B.G.Teubner,1938.

[14]Jespersen,O.Efficiency in Linguistic Change[A].In Selected Readings of Otto Jespersen [C].London: George Allenamp;Unwin Ltd.1960.381-466.

[15]Katz,J.amp;P.Postal.An Integrated Theory of Linguistic Descriptions[M].Cambridge,MA:The MITPress,1964.

[16]Lee,H.-M.Why we should still read Otto Jespersen[A]. In J.E.Nielsenamp;A.Zettersten(eds.),Proceedings of the Otto Jespersen Symposium,April 29-30,1993[C]. Copenhagen:Department of English,University of Copenhagen,1994.

[17]Lowth,R.AShort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Grammar: With Critical Notes[M].London:Routledge Press,1995.

[18]Lyons,J.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Linguistic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8.

[19]McCawley,J.D.Introduction[A].In O.Jespersen,Analytic Syntax[C].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Vii-viii.

[20]Millward,C.M.ABiograph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2nd Edn.)[M].New York: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1996.

[21]Newmeyer,F.J.Linguistic Theory in America(2nd Edn)[M].Orlando,etc.:Academic Press,Inc.,1986.

[22]Partee,B.H.Compositionality[A].In F.Landmanamp; F.Veltman(eds.),Varieties of Formal Semantics[C]. Dordrecht:Foris,1984.

[23]Poldauf,I.On the History of Some Problems of English Grammar before 1800[M].Prague:Faculty of Philosophy,Charles University,1948.

[24]Quirk,R.,S.Greenbaum,G.Leech,et al.A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London:Longman,1985.

[25]Quirk,R.Preface[A].In A.Juul,et al.(eds.),Otto Jespersen:Facets of his life and work[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9.vii-ix.

[26]Sweet,H.A New English Grammar,Logical and Historical[M].Oxford:Clarendon Press.

[27]Wallis,J.Grammatica Linguae Anglicanae[M].London: Scolar Press,1653.

[28]Zandvoort,R.W.Three Great Grammarians:Poutsma—Jespersen—Kruisinga[A].In T.Otsuka (ed.),Readings in English Grammatical Theory:from Sweet to Chomsky[C].Tokyo:SenjoPublishingCo,1971.1-40.

[29]黄和斌.英语语法的宏观思考[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1,(6):96-103.

[30]方 立.范畴语法[J].外国语言文学,2003,(3):19-28.

[31]李连进.叶斯泊森学说与四十年代汉语语法教学[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4,(1):66-72、90.

[32]奥托·叶斯柏森.语法哲学[M].何 勇,夏宁生等译.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

[33]任绍曾.叶斯柏森语用观研析[J].现代外语,2002,(3):259-268.

[34]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35]张 今.英语句型的动态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

[36]张高远.Rank,Junction和Nexus——叶斯柏森语法核心理论述评 [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4):7-14.

[37]张高远.筚路褴褛勤开拓,著述林林启后人[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0,(1):41-44.

Inheriting and Enlightening——On the Lasting Charms of Otto Jespersenian Grammar

ZHANG Gao-yuan,LIU Bin-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jiang,Jiangsu 210046,China)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grammar,Jespersen stands as a monumental watershed,inheriting the past and ushering in the future.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Jespersenian Grammar emphasizes syntax without neglecting the semantic and pragmatic sides.Descriptive and explanatory,it explores the reasons and motivations behind the choice of linguistic phenomena.His theory of Ranks provides the key to the word classes in the sentence while his notions of Nexus and Junction capture the essentials of human language.Thus,Jespersenian Grammar remains up-to-date and enlightening.

Jespersenian grammar;rank;nexus;junction

H04

A

1674-3652(2012)05-0082-07

2012-03-19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叶斯柏森研究”(08JA740024);江苏泰州教育局重点课题“基础阶段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石化现象研究”(JYS2010006)。

张高远,男,福建宁德人,主要从事语言学、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刘斌河,男,江苏泰州人,主要从事语言学、二语习得研究。

[责任编辑:雪 豹]

猜你喜欢
叶氏词类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A New Leaf Litter Toad of Leptobrachella Smith,1925 (Anura,Megophryidae) from Sichuan Province,China with Supplementary Description of L.oshanensis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基于语料库“隐秘”的词类标注初步探究
广东蚕业(2019年3期)2019-05-14 05:37:40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鸣鹤叶氏诗人与白湖诗社
天一阁文丛(2018年0期)2018-11-29 07:49:00
基于“字本位”理论再谈汉语词类问题
现代语文(2016年21期)2016-05-25 13:13:29
做人要逗,才华要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