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介词 “闻”考

2012-11-06 01:07张蓝天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谓词介词状语

张蓝天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语言文字学研究

中古介词 “闻”考

张蓝天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在收集到的先秦到民国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 “闻早”“闻健”等结构中中古介词①这里采用向熹《汉语简明史》的提法。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的划界问题仍然一个争论中的问题,大致说来,唐代是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的过渡时期。“闻”的词性。研究结论:一是 “闻”是一个产生于唐代的介词;二是介词 “闻”的出现是语法化的结果。语义方面:“闻”的宾语表已然,状态性强;“闻”的施事性减弱。结构方面:“闻”结构处于V1或状语位置。三是 “趁,表及时”义是在本义 “听”的基础上直接引申而来的。

中古介词;闻;趁;语法化

关于 “闻早”“闻健”等结构中 “闻”的词性,主要有动词和介词两种说法:认为是动词的有 《汉语方言大词典》等;认为是介词的有向熹 《简明汉语史》和马贝加 《近代汉语介词》等。

本文收集秦汉到民国文献,考察 “闻早”“闻健”等的出现及各时期的使用情况,从语法化的角度认识“闻早”“闻健”等中 “闻”的词性,并考察与 “趁,表及时”义相宜的其他结构,旨在帮助认识 “闻”的意义引申情况、虚化的语义环境和结构环境,进一步认识其词性变化。

一 “闻早” “闻健”等的出现及各时期的使用情况

(一)六朝前文献

1.其孙箴尹克黄使于齐,还及宋,闻乱。其人曰:“不可以入矣。”(《春秋·左传》)

2.子仲还,及卫,闻乱,逃介而先。及郊,闻费叛,遂奔齐。(同上)

3.皆杀之。公闻乱,乘驱自阅门入。(同上)

4.齐侯使公孙青聘于卫。既出,闻卫乱,使请所聘。(同上)

5.楚师闻吴乱而还。(同上)

6.迫孔悝于厕,强盟之,遂劫以登台。栾宁将饮酒,炙未熟,[闻]乱,使告季子;召获驾乘车,行爵食炙,奉卫侯辄 来奔。(同上)

7.孔子闻卫乱,曰:“柴也其来,由也死矣。”(同上)

8.今闻难而逃,是僭子也。子行事乎,吾将死之,以周事子;而归死于公孟,其可也。”(同上)

“闻乱”是 “听说某地发生了战乱”的意思; “闻难”即 “听到某地发生灾难”。“闻乱”、“闻卫乱”、“闻费叛”、 “闻难”都是 “闻+听到的内容”,听到的内容一般得用一个主谓结构表达,“卫乱”、“费叛”就是两个主谓结构。古代汉语没有第三人称代词,且在不影响表达的情况下,代替第三人称的成分也经常省略。“闻乱”等当是按这种表达习惯省略而来的,如 “闻费叛”可说 “闻叛”。“闻”后直接跟了原作其宾语的主谓结构中的谓语,这种表达经济又紧凑。

9.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为之大过,已之大顺。作为 《非乐》,命之曰 《节用》。生不歌,死无服。(《战国·庄子》)

“闻其风而悦之”即听到风声很愉悦。连接词“而”连接前后两谓词结构。“闻”在用连接词连接的结构中与其后面的谓语结构的关系要比在不用连接词连接或中间有停顿的表达中紧密些。

(二)六朝文献

1.昔释安公振玄风于关右,法师嗣沫流于江左,闻风而说,四海同归。(《六朝·全刘宋文》)

2.始安之薨也,建平王刘景素闻风而悦,待以布衣之礼。(《六朝·全梁文》)

在古代汉语中,连接词 “而”的用法主要有二:第一,连接词 “而”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两种行为的联系,可以是顺接关系,也可以是逆接关系。如: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朝济而夕设版焉。(《左转·僖公三十年》)

臣以神遇不以目视。(《庄子·养生主》)

第二,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如:

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赵策四》)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

“闻风”和 “悦”单独讲,谓词性都很强。但总体上说, “闻风而悦”中 “闻风”更侧重于说明 “悦”的原因,连接词 “而”这里似乎兼两种用法。

3.辛、郭坏败冀州,乃遣人驰诣邺狱,指杀仲治家。是时,辛毗在军,闻门开,驰走诣狱,欲解其兄家,兄家已死。(《六朝·史书·三国志》)

此例中 “闻门开”就是 “听说门开着”的意思,但整个句子着重强调的是 “驰走诣狱”,“闻门开”在意义上较次要,理解为 “趁门开着”或 “趁门开着的时候”更自然。如果断句为: “是时,辛毗在军,闻门开驰走诣狱,欲解其兄家,兄家已死。”那么, “闻门开”完全可以理解为介词短语了。这一例启发我们, “闻”可以直接由 “听”义引申出 “趁,表及时”义。“趁,表及时”义此时似乎已经产生。

4.晏无恶,必为弘等所枉害。从之。而晏主簿蜀郡何攀以母丧在家,闻乱,释诣洛,诉晏忠孝,而弘等恶逆,事得分明。《六朝·史书·华阳国志》

这里 “闻”为动词, “听说”义。“闻乱,释诣洛”如果断句为 “闻乱释诣洛”就很像介词。3、4两例说明“闻”结构和后面的动词结构之间没有停顿可能是 “闻”虚化的重要结构条件。具体说, “闻门开”、 “闻乱”处在几个谓语动词的前面,从句义看,一句话还没说完。比较 “其孙箴尹克黄使于齐,还及宋,闻乱。其人曰:‘不可以入矣。’句, “闻乱”处就是完整的一句话,这种位置上的 “闻乱”就只能是听到某地发生战乱的意思,“闻”也只能是动词,不具备虚化所需要的结构条件或位置条件。总之,凭语感讲,处于几个谓词之前 (尤其之间没有语音停顿)的 “闻”结构与其后的谓词结构在意义上更紧密些,这样,“闻”的动作性减弱,其后宾语突出已然性、状态性,整个句子也不强调“闻”及其宾语,重点是 “闻”后面的谓词性结构,这样,“闻”结构突出了状语性。

从六朝及六朝以前文献我们得出三点结论:第一是“闻”的 “趁,表及时”义六朝似已产生,可能是从“听说”义直接引申而来的;第二是六朝及六朝前 “趁,表及时”义的 “闻”还是动词,因为它和另外一个谓语之间显然得有大的停顿,但个别例子中的 “闻”结构很像状语或 “闻”很像介词;第三是 “闻乱”“闻早”“闻健”“闻亮”“闻热”等都是省略说法。这样,六朝是“闻”已经具备了虚化为介词的意义上的条件,同时也具备了虚化为介词的位置上或结构上的条件。大致可以说,六朝是动词的 “闻”虚化为介词的准备时期。

(三)唐五代文献

1.莫度清秋吟蟋蟀,早闻黄阁画麒麟。(杜甫 《季夏送乡弟韶陪黄门从叔朝谒》)

2.几日东城陌,何时曲水滨,闻闲且共享,莫待绣衣新。(韦应物 《早春对雪寄前殿中元侍御》)

3.林园亦要闻闲置,筋力应须及健回。(白居易《寄卢部杨侍郎》)

4.不如闻早却回,莫大此时挫辱。(《敦煌变文集·难陀出家缘起》)

5.比来梦恶,定知不活。闻我精好之时,汝等即报内外诸亲,在近者唤取,将与分别。(《敦煌变文集·搜神记》)。

6.闻健直须知觉悟,当来必定免轮回。(《敦煌变文选》)

7.谁能待世尊来,闻早不如归家去。(《敦煌变文选》

8.不如闻早却回,莫大此时挫辱。(《敦煌变文选》)

9.闻健速须求解脱,会取莲经能不能。(《敦煌变文集新书》)

10.闻身强健早修行,不如自…… (《敦煌变文集新书》)

上第3例中,“闻闲”和 “及健”对举,可以进一步说明两点:其一是这个 “闻”就是 “趁,表及时”的意思;其二是 “闻”和动词 “及”出现在同样的地方,后接同样的成分, “闻”的性质和动词没什么不同。而事实上,同时代就有 “闻健”的说法,和这里的 “及健”是同义的。比较六朝文献的情况,唐五代 “趁,表及时”义更加明确;同时,词性的转变也许还没彻底实现。也许是因为 “闻闲”和 “及健”即便一个是介词性结构,一个是动词性结构,还是可以对仗的。所以,并不能很好地说明这个 “闻”是动词或介词。从整体上看,“闻”结构都是作状语修饰语的,或修饰后面的谓词性结构,或直接作时间状语,修饰整个句子,如上第5例。至此,介词 “闻”的地位已经确立。

(四)宋代文献

1.及六七分,到得闻紧切说话,易得长进。若是平时不曾用力,终是也难一顿下手。(《北宋·语录·朱子语类》)“闻紧 (切)”这里是说抓紧 (时间或时机)的意思。闻,是 “趁,表及时”的意思。

2.僧问:“祖师心印,请师直指。”师曰: “你闻热么?”曰:“闻。”师曰: “且不闻寒?”曰: “和尚还闻热否?”师曰:“不闻。”曰:“为甚么不闻?”师摇扇曰:“为我有这个。”问: “如何是夺人不夺境?”师曰:“活捉魔王鼻孔穿。”(《南宋·佛语录·五灯会元》)

这一例很值得注意, “闻”理解为 “感觉,觉得”更妥帖, 为动词。 《汉语大词典》 “闻” 词条下无此义。今天的秦安方言中有 “闻热儿吃”这种说法,但“闻”为 “趁”义。由 “感觉热,觉得热”引申为 “趁热”是可以的,因为 “趁热”的前提是感觉到还是热的。这样, 《佛语录》中的 “闻热”和秦安话里的 “闻热”之间也许就是这种引申关系。当然,秦安话里的“闻热”也可能是在 “闻早” “闻亮”等的类推作用下产生的。

(五)明清及民国文献

1.及闻早还,谓盛有内变,不复设备。(《明·小说·两晋秘史》)

2.魏闻早生叛,欲遣将击之。(《清·小说·南朝秘史》)

3.臣等闻早建太子,所以尊宗庙,重社稷也。(《民国·小说·明史演义》)

明、清、民国共就三个地方用到 “闻早”,且没有“闻热” “闻健” “闻亮” “闻乱”等用例。说明介词“闻”在文献开始消失了。事实上,民国之后的文献里已经很难找到这种 “闻”的痕迹了。今天,甘肃秦安方言等还有遗留的说法,不过在同功能的介词 “趁”等的排挤下,表 “趁”的介词 “闻”也正在消失。且 “闻热儿” “闻亮儿” “闻早儿”和 “热热儿地” “亮亮儿地” “早早儿地”完全同义。总之,在这一方言中,因为被排挤或被替代,介词 “闻”一定会消失。

二 “闻”的语法化

(一) “闻”语法化的过程

表1 历代 “趁,表及时”的 “闻”

说明:*表示既可以解释为动词,又可以解释为介词。+号表示存在这种用法的;-号表示不存在这种用法。

1.“闻”语法化的意义条件。 “闻”由 “听说”义引申出 “趁”义是怎样一种引申呢?人们在获取信息后肯定会做出反应 (没反应也是一种反应)。听这个动作和接下来的动作之间是顺接的关系, “趁”有顺势的含义,前后动作之间也是顺接关系。这就是 “闻”能由“听说,听到”义引申出 “趁”义的认知基础。在由“听说,听到”义引申出 “趁”义的初期,表 “趁”的“闻”后接的是意义明确的宾语,当 “趁”义讲的地方很可能还可以理解为 “听说”义,如 “闻门开”, “门开”是一种很明确的事实;当 “趁,表及时”义成熟之后, “闻”后往往接 “早、热、乱、健”等意义模糊抽象的宾语。这是进一步语法化的表现。

法国柯理思在 《试论谓词的语义特征和语法化的关系》一文中讲到:“基于heine等 (1991)的跨语言研究,我们对引起语法化的因素可做出以下假设:

假设1:某个成分X的语法化常常与其同现的谓词的一束语义特征 (施事性的强弱、 〔±状态〕、 〔±自主〕等)有关;

假设2:一个形式的语法化往往伴随着 “主观化”,就是说这个形式经过语法化之后所表示的意义更接近说话者对话题的主观判断等意。”

“闻”语义虚化的过程正好可以证明这两个假设:第一,施事性的减弱、状态性强。“闻+宾语”由作谓语到作状语的过程,就是 “闻”的动作性即施事性的减弱的过程,一个重要表现是它的宾语表示的是过去时间里已经发生了的事情,属于一种已然的状态,也就是说,当过去发生的事件没办法改变时,动作性就减弱了,状态性相应地增强了。第二,突出了主观化。随着“闻”动作性的减弱,其宾语的状态性增强,“闻+宾语”整体上意义显得虚化,虚化的一个特点就是意义的主观化。如 “闻早”、 “闻健”、“闻热”、“闻亮”表达的主要是一种主观的判断,主观性很强。

“闻+形容词”由于是在原来的 “闻+主谓结构”的基础上省略而来,自然和原来的结构同义。 “闻”后的形容词不是用来描述状态的,而是指某种状态,“健、早、亮、热、乱”等在宾语的位置上体现出了类似名词的指称性。

2.“闻”语法化的结构条件。a)“闻”结构位于V1位置:闻+宾语+V2+ (宾语)。公[闻]乱,乘驱自阅门入。 “是时,辛毗在军,[闻]门开,驰走诣狱,欲解其兄家,兄家已死。”b)“闻”结构位于状语位置:闻+宾语+而+V2+宾语。庐山法师,[闻]风而悦。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

a式中, “闻+宾语”语义虚化的同时,它的独立性就会减弱甚至丧失;或在独立性减弱的情况下,语义虚化,这两种具体的过程可能是相互交织进行的。这种变化的结果是 “闻+宾语”的位置由在V1变成处在状语的位置了。b式中连接词 “而”本身既可以连接前后两个谓词性的结构,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的联系:顺接或逆接;又可以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当前一谓词性结构的施事性减弱,即发生a式中的情况,“而”所连接的也就由两个谓词性结构变成了状语和中心语,做状语的 “闻+宾语”中 “闻”也虚化成了介词。至于b式中 “而”的省略这里不赘述。

a、b两式 “闻+宾语”后都出现了另一个谓词性成分,这就是 “闻”结构做了状语和 “闻”虚化为介词的一个必需的结构条件,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条件。“闻”结构的省略和紧凑化是虚化的又一个重要条件。“闻+形容词”只是 “闻+宾语”的一种省略形式,因此,它尽管是虚化过程中的一种很重要的形式,但并不是“闻”虚化的必须的结构条件。语法化的过程就是在具备意义引申可能和处于相应的语法位置上发生的现象,是句子表达经济化和严谨化的表现。

(二) “闻”语法化的程度

Heine等人 (1991)将语法化看作若干认知领域之间的转移过程,他们把各个基本的认知领域排成从具体到抽象的等级:人〉物〉事〉空间〉时间〉性质〉。如果把文献和方言综合起来,“闻”结构的虚化大概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闻”后面的宾语表示事情, “闻”结构表示趁某件事发生:是时,辛毗在军,[闻]门开,驰走诣狱,欲解其兄家,兄家已死。

第二个层次。“闻”后面的宾语表时间或时机:“闻”结构抽象地表示利用时机。

第三个层次。“闻”后面的成分表示一种状态或性质。如:

[闻]我精好之时,汝等即报内外诸亲,在近者唤取,将与分别。

[闻]健直须知觉悟,当来必定免轮回。

谁能待世尊来,[闻]早不如归家去。

赶紧闻热儿吃撒。

不闻热儿吃么,[zang]怕不好吃了?

第二个层次似乎和第三个层次差不多,一种状态或性质总是在某一段时间段里持续的,“闻”结构表 “趁…的时候”,其实理解为 “趁…状态或性质”也无妨。

总之中古介词 “闻”的产生大致表现在两个方面:(1)意义上,动词 “闻”在 “听说”义基础上引申出“趁,表及时”义,这种引申本身就是一种虚化,因为听说的内容是具体的,而 “趁”的内容可以是明确的具体的可以是不明确的抽象的,即动词的动作性减弱了;相应地,宾语趋向抽象化和虚化,由某一件事等这样的具体的内容到 “热、早、健 “等指代的抽象模糊内容。(2)语法上, “闻”结构位于V1位置或状语的位置;“闻”结构自身的省略;以及和其后的谓词性结构失去语音停顿。意义的虚化和V1位置或状语位置缺一不可,在这两方面的基础上, “闻”语法化为了介词。它的语法特征主要是和别的成分组成介词短语作修饰成分状语。另外,从 “闻”的语法化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动词语法化为介词的普遍条件:可以语法化并最终变为介词的动词一定是及物动词。因为及物动词可以接宾语,不及物动词是不能接宾语的,而介词必须能接宾语,所以,不及物动词是不能虚化为介词的。

[1]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纵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2]吴福祥,洪 波.语法化与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王 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向 熹.简明汉语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2.

[6]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7]许宝华,[日]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

H028

A

1674-3652(2012)05-0098-04

2012-04-02

张蓝天,女,甘肃天水人,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责任编辑:雪 豹]

猜你喜欢
谓词介词状语
介词和介词短语
被遮蔽的逻辑谓词
——论胡好对逻辑谓词的误读
状语从句热点透视
党项语谓词前缀的分裂式
介词不能这样用
在状语从句中探“虚实”
也谈“语言是存在的家”——从语言的主词与谓词看存在的殊相与共相
状语从句
谓词公式中子句集提取的实现pdf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