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 元 杜孙杰
近年来,在国家科技投入大幅增长的背景下,普通高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经费呈暴发性增长态势。科研经费的增长带来了大量的高水平研究论文、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提升了高校的科研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但同时,科研经费的暴发性增长,让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来不及调整和适应,许多问题也突显出来。为了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绩效,充分发挥科技投入的作用,解决这些问题刻不容缓。
自2001年科技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开始,我国科技计划全面推行课题制管理。所谓课题制,是指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确立科学研究课题,并以课题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来进行课题的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的一种科研管理模式。课题制赋予课题负责人很大的自主权,激发其研究积极性,让科研项目进一步市场化、社会化。但也诱发了一些不良现象,如在学术研究中急于求成,心浮气躁,难出精品成果等。有些科研人员花大力气去拿项目,拿到之后,不潜心做科研,而是把大把时间用在应付检查和结题上,同时还认为科研项目是自己的,科研经费就是自己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甚至通过不正当手段套取科研经费。对项目经费认识的偏差,是科研经费使用混乱的重要原因。
目前,普通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大致相同,全部管理工作都集中在校一级的财务管理部门,财务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科研经费实行统一的财务监督和会计核算。但目前很少有普通高校将科研经费管理划分出来,由专人负责。在课题制管理模式下,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指导课题负责人编制经费预算,还要监督经费使用和审查项目决算,若科研经费规模不大,其问题并不突出。但随着科研经费的暴发性增长,管理模式中的问题也就突显出来了。
科研预算编制是科研经费管理的第一步,但预算编制往往不科学、不合理。原因有三:一是课题负责人一般都是普通的科研人员,财务和会计知识缺乏,而随着经费的增长和项目的增多,财务部门也没有专门人力负责指导经费预算。对预算的审核基本流于形式;二是在高校科研项目进行过程中,确实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产生的经费使用问题,对于预先不能估计的经费支出,很难进行准确的估算;三是主观原因,课题组未认识到预算编制的重要性,在编制过程中不认真、不严谨,导致预算不准确和不科学,预算和决算差异巨大。
其次表现为科研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高校科研人员对国家的财经政策了解不深,加上对预算的执行意识不强,在实际的报销中常有弄虚作假的情况出现,交通费、差旅费、招待费的支出数额庞大,甚至在课题报销中出现大量的私家车费用和通信费用,与经费预算大相径庭。财务管理部门在对科研项目不熟悉的情况下,无法准确把握票据与科研项目的相关性、真实性和合理性,很难在科研经费使用支出的结构上严格把关,导致了支出结构不合理。
最后表现为科研课题结题不结账,项目结束后,仍有大量课题经费未使用。高校常把工作重点放在科研经费的争取上,而忽视了科研项目结账管理。项目负责人则是尽量做大预算而在实际科研活动中支出却相对较少。结果是课题完成了,科研项目经费绰绰有余。为了顺利完成项目的鉴定验收、通过财务审计,存在人为加大支出金额,把与本项目无关的支出列入进来,导致经费使用数据不真实。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管理上的脱节,沟通不及时,是导致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的主要原因,造成科研项目结余经费长期挂账,大量科研经费长期闲置。
课题制管理让绝大部分的经费都掌握在课题组负责人手中,但由于课题组负责人往往都对经费管理制度以及相关的财务管理办法了解甚少,从而导致在经费管理方面,出现了较大的随意性和违规行为,而这些违规直到项目结束对经费进行审计时才被发现。这样不仅不利于对高校科研经费实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同时也暴露了我国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监督机制上的不完善。
要做好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和监督,必须从思想上提高科研人员和相关部门对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视程度。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要端正认识,树立正确的科研经费使用观念,做到精打细算,实事求是。对于科研管理部门,要充分意识到科研经费的管理贯穿于整个项目研究过程中。经费使用好坏直接影响科研工作本身的效率和效益,因此,不能认为科研经费管理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对财务部门而言,要充分认识科研经费管理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对科研经费进行专业管理。审计部门要做好审计监督工作。科研人员和各部门都要本着对学校负责的态度,管好用好科研经费。
由于科研人员的工作侧重于科学研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掌握各级主管部门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这就要求学校要对国家、省级相关科研经费管理政策进行研究,并将其内涵准确地反映到学校的科研经费管理文件中,以保证政策制度的执行。
除此之外,还要研究在实际经费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比如智力投入的价值问题,链接到科研经费的使用,实际指的就是科研人员是否能从项目中列支劳务费用。虽然理论上讲,科研工作是高校教师的本职工作,但从事科学研究的高校科研人员现有的工资待遇能否真正体现其劳动价值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随着科研经费的暴发性增长,现有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实发展,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更新管理模式:一是在财务管理部门下设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单位,负责科研项目研究周期全过程的经费管理和服务,包括指导经费预算的编制、在经费使用中控制预算的执行、经费决算的编制和审计工作的配合等。二是利用校院二级管理体制,通过加强对学院科研主管院长和科研秘书的培训,及时传递政策信息、财务工作动态,加强对二级学院科研经费使用的指导和监督工作。三是相关部门要达成共识,各司其职,协同合作。特别是科技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外拨、出国、大额经费支出的审核。四是构建科研经费信息管理体系。将科研信息管理平台与财务信息管理平台对接,从科研项目立项资金入账开始至项目结题结账,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让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计等多个部门共享这些数据,从不同角度对科研项目经费进行全面的监管。这样有利于各部门协同合作,抓好科研经费的过程管理,变被动为主动。一方面,减少了违规使用经费的情况产生,另一方面,提高了经费的使用效率,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一是要加强预算管理。对预算的审核由财务管理部门会同科研管理部门进行,特别是经费多的大项目,更要细化预算,使项目组对经费使用计划做到“心中有数”。科学合理的预算能有效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让科研经费使用合理合法,也是执行监督检查和验收的根本依据。要严格执行预算制度,经费预算通过审批后,除特殊情况不允许再进行调整。
二是规范科研经费过程管理,高校应该在国家、教育部以及省教育厅相关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指导下,从学校的自身情况和科技工作发展需要出发,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让科研人员在经费使用时知道如何开支、怎么审批,让财务人员在管理时知道如何审核等,同时,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结合科研经费信息管理体系,加强科研部门、审计部门、设备管理部门等多个部门有机联系,切实有效地管好、用好科研经费。
建立财务、审计、科研三方连动的监督检查机制。把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列入学校内部审计监督范围。审计部门是监督检查的主要部门,财务部门为其提供经费预算、到账、使用和结算信息,科研管理部门提供科研项目申报、立项、研究、结题的相关信息,审计部门针对每个环节实施审计,发现违规现象及时纠正,使科研经费的审批报销做到手续规范合法,账目核算准确。还要建立适当的奖惩制度,对科研经费使用中的违规情况,不仅要追回相关经费,对相关人员还要有一定的惩罚制度,确保科研经费安全并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