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本科院校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改革对策

2012-08-15 00:54:42蒋宗珍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师范通识

蒋宗珍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通识教育部,重庆400065)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是由省(市)一级政府投资和管理,为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师资、为地方教育服务的职能,具有高教性和师范性,深入分析地方师范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可以为地方政府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提供参考意见。

一、师范本科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师范本科院校作为教师培养的高等学府,其通识教育是整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师范本科院校进行通识教育是教师教育内在规律的反映,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1]。其一,教师必须具备多元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经济全球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有科学的精神,而且应具备人文精神和全球化的眼光,为此,师范本科院校有必要对未来的教师进行通识教育,使他们文理兼备,具备多元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其二,教师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师范本科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大部分将走上中小学教学工作岗位,肩负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师范本科院校必须在知识教育之外,重视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人性教育,从而走向“全人教育”。如果我们培养的教师没有健全的人格,就不可能指望他们去塑造中小学生健康的情感与人格。

二、地方师范本科院校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通识教育机构设置名称和功能不统一

通过调查某地方师范本科院校发现,该地方只有一所院校设置了专门通识教育管理的实体性机构,其组建的目的,一是构建“1+2+1”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中“1”为一年集中通识教育,二是缓解多校区办学管理压力,优化新区学科生态。目前承担的职能是通识教育改革规划、设计、实施的专门机构。而该地区其它师范院校的通识课程管理机构均为虚设,通识教育课程管理挂靠教务处,由教务处负责全校所有大学生的通识选修课程管理。

(二)通识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不统一

通识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眼界,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对通识教育目标的不同理解导致课程设置的差异性。有的师范院校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独立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体系[2];有的师范院校构建的是“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的“1+2+1”人才培养模式,该通识教育平台由公民素养课程模块、认知素养课程模块和生存素养课程模块等三个模块组成,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意识、良好的心理与身体素质及实践能力、文化艺术欣赏能力、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的能力,有利于大学生今后的学习与持续发展。但从实际情况看,这些师范院校的通识教育目标仍然是以政治素质为核心,以专业教育为主干。调查发现,大部分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通识教育包括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约占总学分的35%,其中通识必修课程涵盖政治、法律、军事、体育、英语、计算机、文献检索七大领域,占通识教育学分的80%。

(三)通识课程体系中师范性凸显不够

师范教育的独特性决定了通识课程要体现师范性。调查发现,某些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是一个独立的课程体系,不包含在通识教育之中。学校统一设定教师教育课程类必修课程,具体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学科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及应用、教师口语、三笔字技能等7门课程。有些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将“教师教育类专业必修课”列入教师教育类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模块中,而将“教师教育类专业限选课”列入教师教育类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中。

(四)通识教育实施模式各有利弊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方面,依据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开展的时间顺序分为串行式和并行式。所谓串行式,即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分阶段开展,各阶段有不同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开设,如有的本科师范学院本科生一年级须完成34个通识学分,其中:通识必修课22学分、限定选修课8学分、公共选修课2学分、专题学术讲座2学分。其中,中文专业不修大学语文、数学专业不修高等数学、物理专业不修普通物理、英语专业不修大学英语、计算机专业不修计算机基础、体育专业不修大学体育,所缺学分通过修读公选课获得。该模式优点在于注重培养学生通识教育的体系化思想,但是没有突出学生的专业熏陶。有的本科师范院校采用“并行式”模式,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同时进行,其优点在于学生一进入大学都能有较强的专业学习氛围,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教育下的通识教育培养,但由于部分学生对通识教育不够重视,最终在毕业就业时才发现自己的通识能力较弱,无法达到预先设定的通识教育目标。

三、地方师范本科院校通识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

(一)设置通识教育实体性机构

课程质量提高离不开有效的监管和评价体系,而且如果要制定对教学的优惠政策,也离不开一个好的监管和评价体系。建立通识教育实体性机构,首先从观念上体现出领导重视通识教育,摒弃传统观念中将通识课程的管理置于学科专业课程管理之下的管理理念,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和地位重视通识教育。其次,独立设置的通识教育机构可以从宏观方面协调院领导对通识教育改革进行规划、设计、指导。最后,通识教育实体性机构可以进行具体事务管理,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建设、课堂建设、教学管理、科研教研等。

(二)构建“师范性”通识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其核心精神在于培养学生适当的文化素养、科学知识、宏观视野、生命智慧、分析思辨能力、表达沟通技巧以及终身学习成长的动力。高等师范院校区别于一般综合性大学的特点就在其“师范性”。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理应凸显“师范性”[3]。

1.设计总体通识教育目标。在培育“优秀教师”的总体目标之下,将通识课程分解为四个模块,即公民知识素养、认知素养、生存素养和教师素养。公民素养课程模块主要进行思想政治、法律基础、伦理道德、历史文化、时事政策、社会学等方面的教育或训练;认知素养课程模块主要进行语言(含外语)、计算机、哲学、人文、科学思想等方面的教育和训练;生存素养课程模块主要进行体育、生理、心理、审美、公共关系等方面的教育或训练。教师素养课程模块主要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法等方面的教育或训练。

2.构建“师范性”通识课程体系。通识课程的设置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师范性”课程的比重,如增设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哲学、班主任管理等课程,延长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创造“师范性”的校园文化来实现,营造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到教育事业神圣和教师使命庄严的校园文化氛围。重点构建“通识必修课+通识核心课(限选课)+通识任选课”的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年级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构建不同年级段实施的纵向课程体系;通过对第一课堂理论学习、第二课堂实践锻炼及隐性课堂环境熏陶的贯通探索,构建横向的课程体系;通过对完成国家指定通识任务的公共必修课程、凸显院校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的校本核心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自由选修课程的建设,构建涵盖不同通识课型的课程体系。

3.整合通识与专业教学内容。师范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将通识教育课程与教师教育的专业课程进行融合。如将“两课”等放到“人文社会学科”更大的背景和扎实的理论中,使学生有更多的自学和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也就是说,改变这些课程急功近利的政治目标,以文化对话的精神引进各家各派的不同见解,允许教师自由研究和自由讲授,允许学生自由探索和自由选择,再如,将师范技能中的课件制作等与教育技能提高的相关课程与通识课程的“计算机”进行融合。

(三)实施“并行式”通识教育模式

“串行大平台式的通识教育”,忽视了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培养,不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结果学生既没有通识又没有专业,学生不满意,社会不满意。通识教育课程是专业教育的基础部分,高校的通识教育应该是专业下的通识教育,具体说是学会学习、精通专业。学会学习是大学的共同文化教育,精通专业就是表现出个性与多元性。通识教育的实施路径应该是“并行式”,根据通识教育总目标,分解出子目标,构建出课程体系,然后把课程教学内容有重点、有目的、分阶段贯穿在大学四年的教育中。目前,很多综合性大学在通识教育上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浙江大学采取的“前期通识课程与大类基础平台课程教育,后期宽口径专业教育和跨学科学习”模式。这些经验对师范院校实施通识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如何根据地域特点和自身的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选择有效的通识教育对策,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1]刘林,彭蜀晋.我国高师院校通识课程应凸现师范性[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9).

[2]于海洪.地方高校“通识教育”与课程整合[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

[3]魏军锋.高等师范学院通识教育的角色与定位[J].教书育人,2010,(8).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师范通识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大众文艺(2021年12期)2021-07-19 08:07:12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大众文艺(2021年12期)2021-07-19 08:06:48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探索科学(2017年3期)2017-05-03 11:23:30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探索科学(2017年1期)2017-03-03 01:41:24
通识少年·拿破仑
探索科学(2016年11期)2017-01-17 13:08:58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22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