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实施

2012-08-15 00:54:42陈宣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实践经验基础理论升华

陈宣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通识教育部,重庆400067)

在当前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其独特的学科特色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作为一门以经验性、应用性、发展性、综合性、自主性为教育价值取向的课程,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建构起身处“象牙塔”的大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开放性平台。因此,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操作模式,对于培养品质过硬、理论扎实、能力突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当代大学生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高等院校必须为社会发展与国家进步培养高素质人才,在办学法则上必须有效地体现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公共意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依然刻板地采用传统的空谈理论、学生硬性记忆、评价脱离实践的课堂教学模式,无疑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育宗旨,甚至可能使学生再次误入“学科课程”教学的模式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既要注重教师的科学引导,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探究;既要注重微型情境的处理,又要凸显经验规律的习得;既要注重科学思维培养,又要凸显价值情感的熏陶,从而在教学实践图式的创新中,实现教育人际场域的变革,彻底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单向授受的“知识供给关系”,构建沟通与理解、平等与尊重、关心与鼓励、信任与赞赏的主体间性的“共同成长关系”,使高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过程真正符合经验性、应用性、发展性、综合性、自主性的基本要求,帮助学生达成对于综合实践课程基础知识的有效把握,具备运用相关理论指导自身专业实践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

二、高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结构

高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课程性质为依据,坚持以“实践与生成”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思考为主干,通过基础理论习得、理论实践结合、实践经验升华这样的过程,触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是过程的集合体”的特性,[1]决定了教学模式的结构具有较为突出的过程性。基础理论习得主要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相应资源与基本环境,引领学生实现某一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校内学习环境与校外学习环境的整合,并且借助自主探究与师生合作,实现知识目标的达成与学习效果的评价。理论实践结合则是教师引领学生,根据专业发展取向的差异,在现实的教学环境中,观摩理论知识技术化的过程,然后亲身参与相关的操作,最终给出相应的评价。而实践经验升华是指学生根据理论上与实践上收获的成果,总结经验教训,形成基于问题解决的相关经验,然后再以此为指导带入到特定课题展开反思与实验,达到校正与创新的目的。

基础理论习得、理论实践结合、实践经验升华这三个环节虽然从宏观的角度看,彼此间存在着各自的相对独立性,具有起承转合的逻辑发展关系,但各个环节的存在又以其他环节的存在为保障,各个环节的发生又直接对其他环节产生不同的影响,基础理论习得与理论实践结合为实践经验升华奠定思维支撑,理论实践结合与实践经验升华巩固基础理论习得成果,实践经验升华与基础理论习得为理论实践结合提供多面向指导。总之,各个具体环节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共同为高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有效运行发挥着不同的比较价值。

三、高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设定课程专题、加强学法点拨,扎实推进基础理论习得

基础理论习得是理论实践结合、实践经验升华两个环节的前提。基础理论习得的完成过程,要充分尊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参与意识。为了有效解决课程资源开发、课程主题厘定等问题,根据布鲁纳的一般系统原理与知识结构原理,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概念、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有效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科学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面实施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多元评价这五个专题内容,并进行了相应的课时配置。

当专题设定结束后,教师可以将需要解决的主要目标以问题前置的形式提交给学生,使其成为学生有效解读专题的切入点。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借助图书馆、网络等多种学习资源,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形式解决相应的问题,形成相应的学习结果。然后教师根据课前设置的问题,设计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课前的学习成果,在多向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完成问题的解答。教师在此过程中,既可以进行思考方法的点拨,也可以针对难点重点予以讲解,以进一步将师生、生生之间的思考与讨论引向深处。当师生、生生之间逐步达成理论上的共识时,教师可以根据专题的不同引入不同的案例,要求学生结合案例对基础知识进行二次学习与分析。当所有的专题学习结束后,一方面对学生的自学记录情况进行考评,一方面根据专题内容设置相应的百分制试题对学生进行考察,然后教师根据自身授课情况进行差异化评价,将此部分的成绩以25%的权重记入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观摩现实情境、深化个体感悟,科学推进理论实践结合

理论实践结合主要是教师以实践基地为依托,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要求学生参与到现实实践过程中,现场观摩专业人员的工作流程。师范专业的学生可以到中小学进行听评课活动,从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并为以后实践经验升华奠定坚实基础的目的。在具体的操作中,当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工作情境中,可以在与被观摩单位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能力特点,给学生分配相应的工作任务,要求学生在被观摩单位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努力去完成。不论最终完成的情况到底如何,学生都应该根据自身的个体实践,从实践基本情况、实践中的收获、实践中的不足与改进对策等情况,对自身的理论实践结合情况进行总结。教师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个体总结进行评价,将此部分的成绩以15%的权重记入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实施课题研究、提升整体能力,全面促进实践经验升华

在完成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实施课题研究,也就是希望通过“理论—实践—理论”的专业成长图式,达到帮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了解专业实践,在专业实践基础之上加深理论认知的目的。在具体的操作中,实践经验升华主要从以下环节展开,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与学段特点,设定诸多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微型研究课题。然后将具有相同研究旨趣的学生,组成相应的课题小组。小组成立后,拟定相应的课题研究行动规划,就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成员的分工、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路线、进度安排等方面进行具体设置,然后提交给教师,听取教师的指导意见进行针对性的修改后,形成最后的课题研究方案。

然后,小组成员根据研究方案,结合自身的任务分配进行相应的研究。每个成员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必须记录自己的活动经历、反思的内容及活动中的自我评价,这就是个人研究成果。活动结束后将这种个人研究成果呈交教师,以便教师对个人活动成绩进行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经常性地关注学生的研究过程,监督学生的研究进程,对研究中出现的困难进行有效点拨。当小组对于某些课题研究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课题展示活动,要求各组派代表向全班运用Powerpoint进行展示,也可以提交相应的作品。在小组展示后,师生可以就感兴趣的问题向小组成员进行提问,同时,教师可以将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作为课堂讨论的激发点,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观点展开讨论与辩论,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知与了解。

最后,各个小组上交成员个人成果报告、小组研究课题报告、成员合作进程报告(出勤率、贡献度等方面),教师依据分配方案和评分标准对各个小组的研究情况进行总体分析,给出将此部分的成绩(个人成果与小组成果以1:2的比例分配),并以60%的权重记入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高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特点、专业特点、学段特点出发,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学情的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并且依据教学模式推进的不同阶段,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总体授课计划,提供适时、有效的点拨与评价,从而彰显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价值,突出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科特色,为促进学生知识经验迁移能力的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良好个人情操的养成提供有力支撑。

[1]李臣之.综合活动课程教学过程论[J].课程·教材·教法,2006,(8).

猜你喜欢
实践经验基础理论升华
中国共产党促进性别平等的政策演进与实践经验
贪吃蛇升华记
哈哈画报(2022年5期)2022-07-11 05:57:54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核电站一回路水压试验实践经验
电子测试(2018年10期)2018-06-26 05:54:18
胡娟:奉献也是自我升华
海峡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 06:44:09
法国养老服务认证工作的实践经验
福利中国(2017年4期)2017-02-06 01:18:22
国外个人数字存档的实践经验及其启示
中医基础理论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设计体会
“理、情、技”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