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萍
(广东金融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21)
时尚产业的供应链管理研究
○王海萍
(广东金融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21)
随着我国时尚产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时尚产业将成为世界时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视角,提出了在时尚产业的供应链管理中应增强创新意识,以及广泛运用电子技术、建立有效的供应链协调机制和构筑供应链管理评估体系等策略,以期为提升国内时尚产业的发展潜力提供决策依据。
时尚产业 供应链 管理 研究
鉴于国外经典时尚品牌和快时尚品牌的启蒙作用,国人的时尚视野得到了不断开拓,有关时尚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潜力正不断发展壮大,本土时尚产业方兴未艾,可以预见,未来中国时尚产业将成为世界时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受到来自世界范围内的关注。正如福布斯总结词中所说的那样:“自2003年入驻中国大陆以来,《福布斯》一直关注时尚产业的发展动态,以敏锐的嗅觉发现中国时尚产业中不断成长的企业家和设计新秀,旨在挖掘这个新兴产业背后财富创造和财富增长的力量。”
然而,我国的时尚产业至今仍缺乏较为系统的产业研究,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的发展状态。目前对时尚产业的研究仍然主要分布在社会学、心理学、服装设计工程和美学等领域,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尤为缺乏。作为一个朝阳产业,时尚产业需要能提供理论指导的产业研究,唯有如此才能助推产业的未来发展之路。未来中国的时尚产业能否依托国内庞大的消费实力,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通过供应链管理的路径,深入挖掘本土时尚产业的经营智慧,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
自1908年罗斯在其著作《社会心理学》中首次对时尚进行探索式研究以来,涉及时尚与时尚产业的研究逐渐成为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甚至是哲学等学科专家的研究对象。狭义的时尚产业是指对人体进行装饰和美化的行业,通常服装业被认为是时尚产业的核心部分。然而就广义而言,时尚产业的内涵非常宽泛,它糅合了技艺、创意、传播、消费等因素,是对传统产业资源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后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产品、商品或服务的运作模式。因此,广义的时尚产业不仅涵盖个人生活的装饰美化,还包括对个人生存和发展中相关事物和情境进行的装饰和美化。基于此,时尚产业可定义为是“以经济为载体,以市场为手段,更加明确,更加现实地围绕人和人的审美价值追求展开,具体地满足人们对于生活美的需求的产业”。
时尚产业的边界比较模糊,其本身也并非是一个固定的概念,它是一个传统产业时尚化的过程,是由时尚消费方式不断滋生的,也是对人文思想变迁时的需求的供应,因此时尚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向商业化和社会化的不断延伸,浓郁的文化特质是时尚产业整个产业链条的核心。日本产业界在20世纪80年代就预测,“下个世纪的产业是宗教、艺术、哲学的时代”,而文化产业恰恰是本世纪各国产业调整的主要方向,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尚产业正受到各国政府和产业部门的高度重视。
时尚产业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形式,或者说是一种创造力经济。日本环球经济研究所所长杉浦勉先生提出:文化力可以推动新经济,文化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流行,这就是时尚的发端,同时流行和时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变迁又会产生新的需求,并进而导致经济的新增长。创意先驱霍金斯先生认为:时尚产业经济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倾向,是一种集广义的与人的创造力、人的才能、人的技能为一体的经济现象。时尚研究者白银峰由此认为,时尚先由思想意识起步,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与传统的较为“理性”的工业体系相比,时尚产业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感性”的元素更加倚赖,因此对于时尚产业的研究视角,不仅要基于一般产业的共性,更要植根于时尚产业的特性。
供应链是一个到从供应商到最终客户的集物流、服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价值流于一体的上下游实体网络组织。近年来供应链管理模式日益受到重视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如果注重供应链管理,那么将可以突破物流功能要素效益背反问题的系统优化边界。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有效地联合行业中其他上下游企业,建立一条经济利益相关、业务关系相连的行业供应链,以便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共同增强市场竞争实力。物流专家S eurin g提出供应链管理应包括两个维度:产品维度(包括物料和信息流的管理)和关系维度(主要是供应链成员间的互动关系的管理)。
供应链管理模式是基于企业供应链设计的一种管理方式,即从企业的整体角度去构筑企业的供应链,包括企业的物流系统、信息和组织体系以及价值流和相应的服务体系建设。不同的行业对供应链管理模式有不同的要求。时尚产业面对的是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个性化的增加、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产品寿命周期缩短和产品结构愈来愈复杂的商业环境,导致时尚产业的产品通常有着高边际利润和不稳定需求的特性。供应链研究专家fisher将低边际利润、有稳定需求的功能性产品(Functional Products)称为功能性产品,将时尚产品划分为创新性产品(Innovative Products)。一般而言,功能性产品一般满足于消费者的基本需求,种类变化较少,具有稳定的、可预测的需求和较长的产品寿命周期,同时边际利润较低。而创新性产品是企业为了避免低边际利润,在产品式样或技术上进行创新,从而获取高的边际利润,这种创新性产品的需求一般难以预测且产品寿命周期较短。
根据fisher的供应链设计理论,有效性供应链模式与功能性产品匹配,反应性供应链模式则适用于创新性产品。无独有偶,King R.E.和Hodgson T.J.也提出,“快速反应系统”是时尚产业能否实现最优产出的关键因素;而Christopher M.则进一步将“快速反应系统”具体化,认为“弹性供应链”是最适合时尚产业供应链发展的模式,不仅表现在零售商能够及时地根据市场信息调整销售库存,还表现在零售商与生产商之间的有效合作,从而不仅从产品维度,而且基于关系维度进行供应链管理。创新性产品具有很强的需求不确定性特征,因此,时尚产业的供应链管理应当力求:通过不同策略使产品拥有尽可能多的通用性,即延迟生产策略(Postponement Strategy),以增强某些模块的可预测性;缩短提前期并增加供应链的柔性,企业按订单生产,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当需求的不确定性被尽可能降低后,要注意控制产品的安全库存,尽量避免缺货现象产生。
时尚产业经济作为一种创造力经济,创新必然是产业供应链的核心能力。供应链作为特定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所形成的文化必然受环境背景的影响。基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和难以预测性,时尚产业供应链创新的文化在整体上必然呈现动态性。如战争、利率、通胀等社会经济问题。在供应链管理中,各节点企业应当充分利用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善于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发现创新机遇。如在模仿中创新,以服装产业为例,中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缺少本土时尚品牌和时尚原创力,若要成功融入全球服装产业链中,在建立中国本土奢侈品品牌的初级阶段中,将是一个供应链全面合作的过程,如融合中国的制作工艺、欧洲的设计力量,以及日本的质量管理,或是收购已有的欧洲品牌,尤其是一些小规模的奢侈品家族企业,本土企业将可获取模仿性创新的能力,同时本土和国际的设计力量可以交流融会、相互启迪。
时尚产业供应链的创新还有赖于宽敞的时尚产业的融资通道,如建立时尚产业的投资基金联盟,同时吸引银行、风险资本、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向时尚产业领域进行投资,提供一站式融资解决方案等举措,将可为时尚产业开辟全新的融资途径,为时尚产业供应链的创新提供物力、财力保障。此外,时尚产业供应链还要引入新型的公共服务平台,譬如鼓励时尚企业和相关的协会来承担行业的公共服务品牌建设;营造相关的咨询评估机构和教育机构引导时尚产业发展的社会氛围;政府部门应支持建设检测、检验、发布活动的权威性机构等。
新兴科技对于完善时尚产业的反应性弹性供应链模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供应链节点企业应广泛运用新兴技术,包括技术设备设施的配置、技术手段的学习掌握、技术手段的开发利用,譬如在供应链联盟内建立统一的基于电子商务的信息平台,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其次,通过标准化的建设亦可以有效促进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沟通与协调,如信息系统的代码、文件格式、接口标准,以及工作操作规程标准等的建立,将有助于跨产业、跨企业和跨部门的信息系统的有效整合,将可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信息沟通效率。
同时电子商务对于时尚品牌的提升也是非常有效的。时尚产品的主流消费人群对于网络的偏好比其他消费群体更甚,同时网络购物的便利性,更容易促进消费者高频率消费习惯的养成。时尚企业应当选择细分市场,通过个性化的电子商务建设,加快品牌认知度和时尚价值提升,加快线上线下渠道的高度整合,坚持终端和渠道模式的不断创新,以及企业品牌网站或企业设计师广泛进行博客、微博的开通运用,将能够大幅度提升时尚企业供应链的反应性和弹性。
时尚产业如果坚持传统的粗放式管理,将明显缺乏高效率的物流配送系统,特别体现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的衔接上。传统的以订货点/单库存点库存控制方式具有难以克服的缺陷:如缺乏整体性的库存管理策略;库存控制策略较简单造成供应链弹性不足;偏重于生产和供应,而对于营销调整和设计变更考虑不足;无法满足对预测水平、决策信息和决策过程的不确定的供应链管理需求等等。而一些新兴电子技术,如供应商管理库存(V M I)、协同计划、预测与补货(C P F R)方式、联合库存管理(J M I)和多级库存控制方式等,将可以通过不同手段优化库存结构,实现快速反应的弹性供应链体系。
时尚产业是符号密集型产业,需要的不仅仅是熟练的组装工人,更多的是“文化工作者”(C ulture W or k er),譬如美术师、广告专家、媒体专家、创意专家甚至是文学家。这一特性使得供应链需要成员企业之间具有很强的协同性,各企业间的互相支撑、相互联合进行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非常关键。目前国内时尚产业仍呈现割裂态势,时尚产业的各个分支产业之间本可以形成非常好的产业链,但是现在都是各自为政,尚未建立完整有序的产业链。政府部门应牵头建立一个协调有序的“城市时尚产业链协调办公室”,从战略规划到政策措施,从营造环境到服务体系,形成一个时尚产业供应链协调机制,如建立时尚行业联合会常规性的联系制度、开展国际国内时尚城市互访活动、加强时尚产业对口组织的联系、建立联系会议制度等,从而深化时尚产业供应链中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时尚产业供应链中的各成员企业还需要建立一个全面合作的信息分享机制,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全面合作流程。建立供应链良好的相互信任机制是形成有效的供应链沟通协调的基础。信任关系的构筑将有助于形成供应链成员间有效的合作关系,这是一个逐步累积的过程,其过程由信任关系的形成、信任关系的发展及信任关系的维护这三个阶段构成。信任关系是供应链成员企业相互诱导的过程,只有一个长期持续、相互诱导的关系才能进一步转化为良性循环的信任关系。时尚供应链中的成员企业的管理层在生产、计划、物流等职能上的相互磨合,将能够奠定信任关系的基础,如果企业能够使合作企业间管理人员的工作关系发展为一定程度的私人关系,将可能大大提高供应链的协调能力,其结果必然会减少企业间的摩擦而提高相互信任的程度。
一些拥有最稀缺的核心资源的企业在制定供应链发展战略时,有能力进行供应链合作的评价与考核,并建立一个综合系统的绩效评估体系。结合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生产运营能力等各方面资源,核心企业可依据这一综合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节点企业定期加以考核,根据考核的结果,对节点企业间的合作进行激励强化。激励的强化模式既可以是正激励,也可以是负激励。激励的具体模式有价格激励、订单激励、商誉激励、信息激励、淘汰激励、新产品/新技术的共同开发、组织激励等,这其中的正激励机制将为供应链信任关系的建立打下基础,同时其中的负激励机制将通过加大欺骗成本,来惩治不合作、违约行为。
供应链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筑应遵循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和独立性原则,沟通平台、整合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这三大指标可以较完善地衡量供应链管理的综合水平。畅通的沟通平台有利于供应链成员增进了解和消除误会,形成共享的价值观,因此是塑造供应链一体化的基础。沟通平台具体包括计算机联网率、沟通规则制定情况、突发事件解决速度等。整合能力这一指标对于促进供应链的协调发展非常重要,因此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职能,譬如价值观认同度、战略协同性、行动配合度、链上满意度等可以较好地评价供应链节点企业的文化整合能力。而文化适应能力这一指标是对供应链对外部环境适应能力的衡量,供应链只有拥有较强的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和顾客意识,才能对外部环境作出快速反应。一般而言,文化适应能力指标由价值观的先进性、学习意识、创新意识、顾客意识等构成。
(注:基金资助: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区域物流软环境的评价与优化研究”(10YJC630235);2010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珠三角区域物流软环境的评价及优化研究”(GD10YGL10);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十一五”规划课题:“循环经济体系下的企业逆物流研究——以广州市制造业为例”(09Y56)。)
[1]Okonkwo U.Luxury Fashion Branding[J].Hampshire:Palgrave Macm illan,2007.
[2]赵磊:时尚产业的兴起和发展[J].上海企业,2007(2).
[3]赵君丽:时尚产业的经济学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11(1).
[4]张爱平、何静:日本的文化产业[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5]张敬:时尚产业,设计决胜[J].文艺生活,2011(9).
[6]陆昊:时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服装纺织,2007(12).
[7]白银峰:国内外时尚产业的理论研究和我国的时尚产业[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2(1).
[8]汪利虹、陶君成:物流管理核心思想[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2).
[9]King R E,Hodgson T J,Little T,eta1.Analysis of Apparel Production System to SupportQuick Response Peplenishment[J].National Textile Center Research Briefs,1998(8).
[10]Christopher M.M iller,Shelby H.M clntyre& Murali K.Mantrala.Toward Formalizing Fashion Theory [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93(2).
[11]颜莉、高长春:时尚产业国内外研究述评与展望[J].经济问题探索,2011(8).
[12]钱振文:时尚业:意义的生产和销售[J].博览群书,2009(3).
[13]赵君丽:时尚产业的经济学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11(3).
[14]王海萍:从理论到实践:论供应链管理信任机制的构筑[J].改革与战略,2006(11).
[15]肖坤斌、程小清:供应链文化作用及其构建[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2).
[16]吴冰、刘义理、赵林度: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的激励设计[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7).
[17]王海萍:供应链管理中的文化差异研究[J].物流科技,2012(4).
[18]陈通、韩志新:供应链文化管理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
张琼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