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明军
(北京市海淀区发展与改革研究中心)
高科技园区建设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以海淀北部园区建设发展为例
○祁明军
(北京市海淀区发展与改革研究中心)
高科技园区自20世纪50年代创建以来,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科技企业和企业家、孕育新的技术革命和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参与世界分工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直以来,许多研究主要投放在园区发展的要素上,比如原材料、劳动力、资本、技术、知识、企业家精神、产业集聚等等。AnnaLee Saxenian(1994和2006)认为,开放、互助的区域文化和国际产业合作网络对科技园区的发展至关重要;Samuel Kortum和JoshLemer(2000)的研究显示,1美元风险投资所产生的专利数大约是传统公司1美元研发投入所产生专利数的3.1倍,验证了风险投资的重要作用。吴敬琏(2002)认为风险投资运作需要市场化的制度安排;Gereffi(2001)从全球价值链角度分析了全球范围内产业联系以及产业升级问题。Kessler(1999)、Bair等(2003)对墨西哥一些出口服装集群进行了研究,以寻找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产业升级的最优路径。国内一些学者也对这些问题先后展开了研究,得出了一些有益结论。实际上,园区建设发展问题分析对于园区未来发展同样重要。国内高科技园区最终将会同中国经济一样融入世界,参与到世界范围内的园区竞争之中,如不能认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盲目地以圈地、资源浪费、要素配置不合理等低效率为代价,将会丢掉园区规模经济和集群发展的初衷,丧失竞争力。
海淀北部园区收入主要源自永丰产业基地、中关村环保园、中关村创新园和温泉苏家坨信息通信及生物工程与新医药功能区,共计23.26平方公里。主要产业分布为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能源环保产业、网络通信产业和科技金融产业等。
截至2010年底,园区所属永丰基地、环保园、创新园共有341家各类企事业单位签约入驻,从业人员总数约4.2万人,入驻企业实现总收入约442.4亿元,上缴税费总额约25亿元,产出强度为3.52亿元/万平米。从产业情况来看,网络通信类企业实现总收入约172亿元,占入驻企业总收入的38.9%;电子信息类企业实现总收入约120亿元,占入驻企业总收入的27.8%;新材料、新能源和环境科学类企业实现总收入约61亿元,占入驻企业总收入的13.8%;航空航天类企业实现总收入约50亿元,占入驻企业总收入的11.3%;其他企业2010年实现总收入约39.4亿元,占入驻企业总收入的9%。园区收入集中度较高,总收入上亿元的企业45家,总收入为431.42亿元,占基地总收入的97.5%。
(1)明确北部园区产业功能定位。根据海淀区“十二五”时期北部地区建设发展规划,未来五年,海淀北部园区将在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上,重点打造“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与环保产业、电子信息及通信产业、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等五大特色产业功能区,建设形成约40平方公里的研发型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带,成为引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首都自主创新的新地标。
(2)制定完善企业(项目)入驻标准。为确保入驻企业符合北部园区产业功能定位,海淀区制定完善了北部园区重点企业引进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引入企业的类型,并对引入企业的投资规模、投资强度、产值、主营收入和税收增长率等做出明确规定。
(3)吸取园区建设发展经验,制定系列政策措施。海淀北部园区政策体系涉及财税、上市支持、融资、创投、产学研和人才等诸多领域。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扩大到孵化器、创业投资和产学研等方面,政策不断完善。园区也在积极借鉴和吸纳其他园区发展经验,尝试整合不同部门资金,发挥资本集中使用效率。
(4)采取措施控制供地成本过快上涨压力,保证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开发费用和拆迁费用过高,推高了土地供给成本,已成为海淀北部园区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海淀区通过将一定时期内北部入驻的“增量”企业所形成的区级贡献的一定比例资金、“存量”企业区级贡献的部分资金以及专项资金中的一部分拿出来,设立共同的“资金池”,对低于基准地价的入驻项目按不同情况,统一从这笔资金中给予补贴,实现对相关产业企业的用地成本补贴,达到控制地价的目的。
用地集约节约化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新增土地资源有限,土地供应成本又在不断攀升,如何把稀缺的土地资源与产业定位发展和积聚结合,并落实到实际土地使用政策和管理实践中是需要重视研究的问题;二是园区土地规划使用仍然没有避开与其他园区的结构性趋同,没能与其他园区形成较好的协同互补;三是招商过程中土地供应标准没有完全统一,标准容易突破,对产业积聚和园区整体集约节约化利用带来挑战和压力。
北部园区在总体发展水平上具有一定优势,但从单位面积产值上看,园区的运营效率并没有显著优势,土地资源需要进一步集约利用。园区企业之间分工不够紧密是造成用地集约节约化程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愿意来中关村发展的企业入驻北部园区产生负面影响,制约了主导产业的集群化发展。目前海淀园入园企业逐年下降,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程度不高,进一步影响了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目前,海淀北部园区整体尚未形成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产业互动和竞争溢出效应未能得到有效体现,在高端产业引入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一是园区产业竞争溢出效应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园区人均创新指标的优势不能有效发挥,长期来看必将影响园区高端专业人才集聚,不利于创新能力提升。此外,科技人员数量与园区收入相关性不强,科技人员的创造力未能充分发挥。新产品收入比重和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降低,反映企业创新、研发投入以及园区产业扶持政策需进一步加强。二是以大型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链有待培育和深度整合。尽管专利绝对数量占优,但授权的相对数、科技收入比以及新产品销售收入比等指标不高。原因在于对创新能力发展起重要作用的自主创新支持政策、产学研合作转化机制、孵化器功能、产业集群等因素未能将配套产业和技术进行高效的衔接。三是商务环境、交通便利性与居住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端人才和产业集聚,存在提升空间。
在现有竞争背景下,园区之间已经很难形成产业类型差异化。但在招商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常常受制于招商指标压力或者是企业急于进驻获取土地资源的推动力,招商政策措施的准备工作不足。尤其是一些政策措施多停留在项目建设前期,而项目中期和后期考虑不够。北部现有企业和产业引入标准仍显粗略,未能体现集群竞争力构筑的要求。已有的产业基础优势表现在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网络通讯等主要方面。而引入标准和政策细则应该是以这些产业为基础着重引入具有创新能力和核心优势的上下游企业和产业,以培育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和集群优势为核心的。
此外,现有产业与周边传统产业衔接不够,各产业协同发展程度不高。单一注重产业发展,势必造成北部地区的城市型产业和农业型产业分离的“二元结构”模式,难以实现园区定位目标。核心产业在发展扩展的同时需要金融、传媒、物流等紧密产业的依附,以及休闲、文娱农业的从属与支持。
目前,各园区招商政策趋同,北部园也未能例外,专门针对新兴产业未来发展的招商政策还不够完善。一是既有的政策体系之间彼此联系不够紧密,缺乏一整套促进产业集群持续创新和升级的长效机制。二是对专门从事研发型高端企业的招商政策有待明确。此外,对国际性研发型企业的招商政策不够具体,吸引海内外高端研发企业加盟的力度有待提升,对海外人才优惠措施有待完善。三是对园区内发展新兴产业创新要素的招商侧重力度不够。缺乏专门推动新兴产业持续创新和升级的人才、信息、项目、资金、创新条件、政策、服务等创新要素和资源的吸引措施,对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有待进一步强化。对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的研发机构、技术团队的力度不足,难以推动国内外科技创新要素向园区重点区域聚集。
实际上,海淀北部园区建设发展中展现出来的问题,在国内高科技园区建设中普遍存在。相当一部分园区存在土地资源闲置或浪费现象;园区重视财税收入,对科技指标关注严重不够,企业竞争力不强,在企业引入标准和产业规划执行上不够明确,政策粗放。
从国际有竞争力的园区发展经验来看,显性和隐性要素同时构筑至关重要。这些要素包括知识中心、技术中心、企业家精神、融资平台、人才政策、产业政策、产业基础、企业入驻标准和产业引入类型、招商政策以及园区管理与服务等方面。一方面要注重产业引入,另一方面还要重视辅导、扶持和培育,更重要的是把自主创新创造力融入到世界分工链条中。而实际工作中,这些工作落实常常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政策的协调和统一性不够,为后续发展埋下隐忧。鉴于这种问题的普遍性,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1)重点引进大型研发企业和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从入驻标准、引入类型以及招商政策等方面加强对大型研发型企业、海外研发企业引进力度和研发人才的吸引。吸引高层次研发企业总部以及研发销售、资本运作等功能总部入园,与园区持续创新系统建设结合,保持北部园区持续快速发展。这些企业创新能力强,占用空间资源小,具有很强的价值增值能力。
(2)积极引入大型研发企业管理总部、营销总部和结算中心。企业管理、营销或各种服务型总部既能创造价值又能节省空间资源。且这种总部聚集也有利于跨产业集聚,为其他研发服务类企业提供管理或服务上的支撑,也具有高辐射效应。降低供地成本,加强对研发型企业总部的购房补贴,引导各产业、价值链细分环节在不同专业园区的聚集,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产业空间格局。
(3)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优化空间布局。积极挖潜园区已建成区域的闲置土地和利用率不高的空间资源。对那些产值贡献不大,价值增值能力较弱的企业或产业应逐步予以转移,与现有产业功能定位不符的企业或产业应逐步迁移出来。在区域内部规划主导产业功能区、商务区和生活娱乐休闲区。园区外围应该配套建设住房、中小学以及医疗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园区在功能定位上应主动考虑到周边园区的功能布局,以先进的思想理念主动把园区规划纳入到周边经济圈中。避免与周边园区布局结构趋同,主动寻求与其他园区互补的空间布局机会,为产业高端集聚和人才聚集提供科学规划和硬件支撑。
(1)高端产业应分阶段管理,培育主导产业,转化竞争优势。园区的产业溢出效应体现为相关产业的集群创新、竞争推动、信息分享与外部经济,从外围测度指标来看,竞争溢出效应发挥的好,园区的创新指标、收入指标均应表现出色,这是由高科技产业特性决定的。国内一些园区指标优势不明显,企业入驻标准没有严格统一,过于看重财税、且存在容易打破的现象。高端引入或主导产业培育实施应分阶段管理,现有的产业引入政策多体现在进入期阶段,而对产业引入后以及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支持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加快培育发展主导产业集群,把园区传统优势产业转化为新兴产业发展的助推力。从中关村“一区十园”产业园的经验分析来看,培育主导产业不仅要具有规模效应而且还能带动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发挥积聚效应,对就业、财税和创汇等均有很大贡献。一般来说,主导产业培育主要有这样几种模式:一是通过对园区内已有的产业进行调研,已经成规模的企业积极支持其做大做强。二是深度挖掘园区内极具成长性、前瞻性,并且符合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导向的潜力企业,予以扶持,引导发展成为主导产业。需制定专门的主导产业培育政策,成立专门的工作组,负责这类企业的相关的配套招商、融资、咨询服务等工作。需要制定鼓励前瞻性战略新兴产业代表性企业发展的办法和新兴产业相关企业入驻政策文件。三是通过“筑巢引凤”的方式,以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在国内外寻找那些具有代表性的高端企业,主动把他们引进来。通过这种方式引入高端企业,关键在于有配套的产业基础支持,尤其是国际产业链顶端的企业,仅仅依靠政策是难以引入的,必须要为其提供发展所需要的产业基础和配套,方便其在园区内寻找到管理、服务、上下游产业支持以及所需要的人才。
(2)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奠定人才基础。目前,国内园区从业人数、科技人才数量和层次分布不均匀,人才多集中于发达地区。但园区发挥人才优势不能简单依赖于高端人才聚集,与人才结构和人才发展环境也有关。人才结构需各层次、各类型人才合理搭配,人才发展环境可能会制约各层次、各类人才的自由集散。因此一是除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之外,注重高、中、低人才合理搭配。二是完善各层次人才工作、生活环境,从政策上解决购房、购车、子女入学、医疗及失业保险等工作生活问题。三是加快建立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机构,为园区企业和个人提供便利,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提供,降低居住成本。四是提供公共交通工具,通行至就近的地铁及公交站点,方便园区交通。
(3)提升孵化器管理与服务水平,助推研发企业绩效改善。一些园区企业数量众多,专利申请的数量和审批数量绝对数额都较高,但相对数量指标均没优势,部分平均指标较低。一方面,可能因为园区存在大量的中小型企业,且一部分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较弱。另一方面,一部分创新型创业企业未能实现创新目标。这说明一部分依赖于孵化的创新型企业研发绩效不高,创新能力未能发挥出来。因此,应着力提升孵化器管理水平,避免“物业管理”模式。
孵化器管理与服务水平提升可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孵化器运营模式角度讲,不一定非要政府经营管理,可以尝试鼓励孵化器经营模式多样化,比如引入民营投资,让资本参与分享孵化成果,提高孵化服务质量。二是提高服务专业化水平。孵化中心配备专业高素质人才,能提供基于技术、研发服务、金融支持、法律、专利、商业模式、管理咨询、市场和物流等一系列高水平专业服务。这样的孵化器既可以吸收到那些具有潜力的优质创业企业,又可以减少被孵化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孵化成功率。为产业提升和集群提供持续不断的源动力。
现有的引入标准过于强调企业是否达标,在政策执行上的灵活性把握不够,还缺乏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以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升的做法。在分税制体制下,国内园区都容易把财税收入和GDP作为企业是否引入的重要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园区内外创新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
改善高端产业配套的商务环境,注重创新环境培育。第一,园区对高端产业的持续吸引力离不开商务环境的支撑。具体来说:一要积极引入专业中介咨询机构和服务机构;二要引入媒体服务机构,定期举办高层次论坛;三要打造产品发布、高科技展示、技术交易和高科技企业股权交易的服务平台。第二,严格执行知识产权保护和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要有该领域明确的奖励和惩罚机制。第三,建立专门的信息平台以及引导建立知识学习和分享机制,塑造园区学习型和创新型文化。要切实考虑到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考虑到知识诉求以及传播和应用的平台。例如建立知识信息库,新技术发布与应用体验平台;鼓励企业和个人大胆创新、勇于尝试和试错等。第四,进一步发展创业金融服务、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为创新型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一是用政府风险投资吸引各方投资,同时辅之相关政策;二是采取政府贷款担保措施,鼓励金融机构进行风险投资;三是筹集风险基金,建立风险投资经营公司;鼓励大公司创建风险企业,进行风险投资;四是建立股权交易服务平台,为风险企业筹集资金,建立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五是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风险资本的进入。
高科技园还应着手制定主导产业、上下游产业及互补产业认定标准,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评估标准,以及对上下游企业有重大贡献的新技术评估认定等方面的工作细则。为招商、产业链打造和集群竞争力培育提供支持。这些政策和工作机制应与前面的产业政策共同推进,为科技园区奠定富有竞争力的政策基础和产业发展环境基础。
(注:北京市海淀区发展与改革研究中心课题组。课题组成员:祁明军、刘栩凝、王晓华、王璐。)
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