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东坡
(郑州大学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消耗量也在急剧增长,由此带来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持续升高,并且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里,全球气温已经平均升高了0.74℃,海平面上升10厘米左右,并呈现加速上升趋势。最近几十年,极端气候现象如洪涝、干旱、暴风等更是频频发生,给人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近几年我国西南地区连连遭遇严重旱灾,今年的旱灾更是已经持续半年多之久,这更向人们昭示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已经刻不容缓,必须加快推进节能减排,走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了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早在1997年,国际社会在东京就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在2009和2011年,又先后召开了哥本哈根大会和德班会议,探讨全球协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哥本哈根大会上率先宣布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到2020年要比2005年减少40%到45%的庄严承诺。为了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里,政府明确提出了“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策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要注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节能减排。然而要实现我国既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仅仅依靠国家和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它更需要从国家、社会到单位、个人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参与,需要建立一个全民参与的低碳社会。
高校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部分,既是进行人才培养、承担科技研究的场所和基地,又是社会上耗能耗水的重要单位之一。低碳校园的建设理应成为推进节能减排,构建两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教育部在同济大学召开了“可持续发展校园研讨会”并发表《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宣言》,2010年6月由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近百所高校发起的全国高校节能联盟成立,在联盟内号召开展“十百千万工程”。目前,我国高校的低碳校园建设已经提上日程,并初步推广实施,建设低碳校园已成为一些高校发展中考虑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低碳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情况下,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社会等新名词逐渐流行开来。低碳校园则是低碳社会、低碳生活对于高校这一主体的具体延伸。所谓低碳,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产生较少(或更低)的温室气体。对于低碳校园的定义,国内外尚无权威机构具体界定。笔者认为低碳校园是指学校一方面通过低碳建设和低碳管理,加强低碳技术的开发,减少建设和运营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更多的参与到节能环保中,另一方面加大低碳理念的宣传和教育,鼓励师生参与到低碳生活中,践行低碳理念,真正融入到低碳社会中去,建设一个节能、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型校园。
在低碳校园的建设中,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通过具体的建设和管理实践,能让师生更好地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低碳社会和低碳生活,低碳技术的开发又可以应用到生活中去,在节能减排的同时又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加大低碳理念教育使师生接受低碳理念,有利于师生在生活中更加注重节能减排,注重个人行为,同时会积极配合学校的低碳环保活动,为低碳建设和管理提供有利条件。
在我国的校园设计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未能较多地融入节能减排和低碳设计的理念,例如部分学校教学区距教师家属院和学生生活区较远,步行或骑自行车不方便,于是老师和部分学生多乘车上班上课。同时许多学校也未能留出足够的土地用于校园绿化,造成校园生态环境不佳。在建设时,由于节能材料和设备的短期成本较高(如LED节能灯和保温材料),使得对其采购和使用较少,同时建设中还存在着浪费现象。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校园规模日益扩大,校园能源用户不断增加,但不少学校在管理方面上仍沿用旧的管理模式,缺乏有效的节能激励政策和操作性强的措施,不少节能工作流于形式,导致节能效果不佳。同时由于管理粗放、节能责任人不明确、节能技术推广应用缺乏力度等诸多原因,存在较多的节能漏洞,导致浪费现象仍很严重。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尚未开办与节能低碳相关的课程,并且对低碳理念宣传的次数少、频率低,没有形成持续的影响力,学生的低碳意识依然淡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多不注意生活细节,水电浪费较为严重,存在着“公地悲剧”的现象,塑料袋、纸张和一次性餐具消耗量更是巨大。整体而言,大学生对于低碳理念的认知度和低碳生活的参与度较低。
高校本身有着节能技术开发的优势,然而由于对其重视不足和资金匮乏等原因,使得高校在节能技术的开发上仍然滞后。近些年来,一些高校相继成立了相关的研究所和实验室,然而数量仍然不足,且实际应用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成果仍然偏少。高校在低碳校园的建设中,对于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低碳校园的建设中,教育部等相关政府部门先后印发了一些指导意见,如《关于建设节能型校园的通知》,但是整体上缺乏长期、明确和具有广泛指导性及应用性的法规和政策,政府相关部门的缺位现象比较严重。在高校低碳校园的建设中监管机制的建设也存在很大漏洞,低碳校园建设的成果评估指标和体系不完善,政府监督力度不足且缺少第三方的社会独立机构对其监督约束。如果高校自我约束律不强,则很容易出现低碳校园建设的口号大于实际成果的现象。
哈佛大学作为世界名校,在节能减排中也走在世界前列。早在1999年,哈佛大学就成立了Harvard Green Campus Initiative机构来主管绿色校园建设,2008年又在其基础上成立了哈佛可持续发展办公室(Harvard Office for Sustainability),并承诺到2016年,哈佛能源消耗量将比2006年降低30%。在2011年,哈佛能源消耗量已经比2006年下降了10.4%。在低碳校园建设的资金支持中,成立了高达1200万美元的绿色校园贷款基金,该基金不仅减轻了哈佛大学环境影响,而且节省了哈佛每年近400万美元的开支,平均年投资回报率高达27%。在能源的使用上,哈佛17.5%的电力通过可再生能源获取,同时不断开发太阳能、地热、生物柴油等能源,增加清洁能源的比率。在建筑上,哈佛一向注意建筑物施工和使用中的节能环保,2012年2月,经过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长达一年的审核后,一栋2006年建成的建筑物通过了LEED测试,并荣获LDDEGOLD-CI级(白金级),这在常春藤大学中尚属首次,在全美也仅仅是第五栋荣获此级别的建筑。在教育宣传上,哈佛多次举办绿色校园的讲座,同时开展多样的节能竞赛,在法学院的宿舍节能竞赛中,电力消耗下降3.1%,节约738千瓦时电,相当于减少0.51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作为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早在1998年清华就率先提出了建设“绿色大学”的目标。清华成立了由副校长带队的绿色大学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绿色大学办公室、环境保护办公室和节能减排办公室,并制定了专门的节能减排管理办法。具体实施了以下几项措施:第一,积极利用学生社团,宣传和实践并重。清华拥有学生绿色协会、学生新能源发展协会、学生生态协会等社团,他们不仅宣传节能环保,而且利用假期开展实践活动,如北京建筑节能支队和“循环经济零距离”支队,增进同学对节能减排的现实认识。第二,注重校园绿化,增加碳汇。清华在校园规划之初就重视校内生态建设,目前绿化覆盖率达60%,并科学地对乔灌草三种植物进行搭配,增加固碳能力好的乔木、灌木的种植面积。第三,增加清洁能源的利用比率,加大水回收利用。校园里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小型风力发电装置,并于2009年打出第一口地热井,仅此一口井便可使清华每年减少500 0多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第四,加强管理,注重细节。对于寒假留校生,统一集中供暖,减少了能源浪费。日常照明中,通过合理规划工作时间,更多地采用自然光。清华人以行动践行节能减排理念,使其与教学、工作和生活相融合,提倡低碳生活,建设绿色低碳生态校园。
低碳校园的设计,是当代校园的发展重要趋势,也是当前设计师、学校规划管理机构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设计师在设计时,应当从提高设施利用率和加强节能减排力度上出发,在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的同时,降低碳排放量,如优化学校各功能区的布局,为师生步行或骑自行车上班和学习创造条件。同时对学校土地进行合理的使用规划,保障留出一定比例的土地用于学校绿化,合理搭配乔、灌和草等植物,增加校园内部的碳汇。在建设中,提高对节能环保材料和设施的利用比率,如LED节能灯的使用,推广应用绿色、智能照明系统,实施中央空调、锅炉、水泵、电梯等较大功率用电设备安装变频控制器等节电设备,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节约,减少浪费。
良好而有效的管理制度是建设好低碳校园的有力保障。在低碳校园的建设中,可将节能减排的思想融入到学校的管理制度中,对学校的照明用电进行合理配置,尽量减少自习室“长明灯”的现象,对寝室用电划定最高限额,根据用电量进行梯级收费,以价格引导用电消耗量。在学校的办公和教学中,纸张消耗量巨大,且浪费严重,学校可开展无纸化办公和无纸化教学,尽量使用网路通讯工具(如电子邮件)代替纸质传媒,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探索无纸化考试。学校还应当设立一定的奖惩制度,对单位和个人用电进行年终综合评定,对于节电节水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彰,树立节能减排先进模范代表,对于消耗量大和浪费严重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警告和惩戒,促使其改善行为。在校园内部和各高校之间也应加强合作,促进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分享低碳经验,推广优秀的节能减排措施。
建设低碳校园成败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在于低碳理念是否深入人心,因此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低碳理念的培养。在教学方面,高校既可将低碳教育融入到不同学科的授课中,也可在每学期安排出一定的课时,专门讲授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方面的知识,注重课堂讨论和课后实践,加深学生对于低碳理念的认知。在校园方面,鼓励以节能低碳为主题的社团发展,开展多样的节能减排的社团文化活动,并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植树节活动、节水日活动、“地球一小时”等活动。在宣传上,利用校内广播、校报、网络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普及低碳知识,形成校内低碳节能的氛围。在学生日常生活方面,注重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引导,提倡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采取健康出行方式和注意电器不用时切断电源等细小的节能行为。力争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养成低碳环保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切实做到低碳生活的要求。
低碳技术在低碳校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高校在技术研发上具有天然的优势。高校可利用自身的教育和科研资源,整合校内优秀的专业人才,成立相关的实验室和研究所,争取国家基金项目的资金支持,大力发展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技术,探索节能环保的新模式,以技术进步为节能减排铺路。在节能技术的应用上,一方面可将节水节电技术与学校的建设和改造工程相结合,使高校成为节能环保技术的先行者,另一方面可建立校企合作,将学校的节能环保技术应用到企业产品的研发和改良中,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这不仅能够使学校科研投入有良好的收益,更能通过节能产品在市场上的推广,使高校的节能建设间接影响社会,促进低碳社会的形成。
在低碳校园的建设中,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等政府机构的支持。在今后的发展中,政府相关部门应与时俱进,根据低碳社会的发展趋势,出台相应的法规和政策指导,使低碳校园建设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高校也应成立相应的主管部门,确定节能减排责任制,同时引入政府或独立的第三方监管者,对于高校低碳建设进行监督和相应的成果测评,完善监督体系,使低碳校园的建设有更多的外在压力,促进其更好更快地发展。
[1]孙丽霞:谈高校低碳校园建设的内涵及其路径[J].商业经济,2011(11).
[2]彭淼、史云峰、董园:低碳校园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