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产业集群迁移研究综述

2012-08-15 00:45:06金广荣汪彩君
当代经济 2012年12期
关键词:集群成本企业

○金广荣 汪彩君

(1、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2、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3)

一、引言

当前,国内外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如火如荼,从最早关注产业集群现象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Marshall,1890)开始,国外已经有众多的知名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内涵(J.ATheo,1998;Rolelandt,1998;Prevezer,1997)、分类 (Peter Knorringa,1998;Jorg Meyer Stamer,1998)、内在形成机理(Alfred Weber,1909;Paul Krugman,1991、1995)、集群内部网络 (Pimden Hertog,1998;shaver and Flyer,200 0;Gordon H.Hanson,2000)等方面进行过研究。国内学者从90年代初期开始关注产业集群,主要研究集中在对产业集群内涵(仇保兴,1999)、形成机理(王辑慈,2001;郑胜利,2002;金祥荣,朱希伟,2002;梁琦,2004)、集群竞争力(魏守华,2002;魏江,2003)等方面。目前国内外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定义、形成原因、分类、集群的特点和优势、集群的市场效率和管理效率、集群内部网络、经济增长与产业集群关系,以及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等方面,很少提到产业集群的“迁移”问题,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甚少。

应该说,产业集群“迁移”是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市场经济下的常态。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的产业调整和迁移已不再是零散的、小规模的进行,而是整体性地、集群式地大规模展开。比如:据四川纺织服装协会介绍,纺织服装产业正以“整体嵌入”方式实现转移,东部一些地区像广东、浙江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向四川整体转移的趋势开始出现,一些服装企业及相关配套的企业结伴到四川投资建厂,在成都周边的县区形成了一些新兴的服装集群。另外,据亚洲鞋业协会统计,珠三角地区号称“世界鞋都”的东莞出现了大量企业倒闭或外迁,广东已经有约25%的制鞋企业相约到越南、印度、缅甸设厂,50%到湖南、江西、广西、河南等省份设厂(李气虹,2007)。日本数码相机厂商奥林巴斯也决定于2009年将其设在中国的两家工厂合并为一座,将联合其配套企业将生产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越南(新京报,2007)。由于沿海产业集群在我国经济和外贸中的重要性,这些变化将深刻地影响到中国未来经济持续地成长。国内的一些学者(陈建军,2002;魏后凯,2005;徐维祥,2006;张彦博,2007等)已经开始关注这一现象。产业集群迁移与产业转移、企业迁移、跨国直接投资等经济现象存在一定的关联。产业集群的“迁移”从微观层面上归根结底还是体现在企业的迁移,但又不同于单个企业的迁移,从中观层面上与产业转移有相似之处,或者说是产业转移的一种模式,而跨国直接投资与已有产业集群的转移、新产业集群的形成又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概念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迁移”的解释是: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换地点。从心理学角度看,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或者说是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例如,学会了骑摩托车再学开汽车就要容易些;学会了骑自行车反而影响学骑三轮车。这些现象都是迁移的表现,因此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正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阻碍或干扰的影响。

那么什么是产业集群迁移呢?首先,从产业集群的概念入手。目前在学术界被广泛认可的概念是迈克尔·波特(1998)对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的定义: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因此,产业集群迁移简单地说是指一个地区的产业集群整体转移到另一个地区;具体来说,它是指一群原本在地理上集中、关系密切的产业群体,整体或其主要部分搬迁到另一地区,而产业的网络关系保持不变。根据迁移有正负两面,所以产业集群迁移也有正影响和负影响两方面。正影响是指现有产业集群通过迁移后,发挥其各种原有优势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自身集群升级、竞争力提升等的促进作用,负影响是指现有产业集群通过迁移后,对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等带来的阻碍和不利因素。通过这种相关联的产业或者一条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的集群式向外发展,形成了一种介于纯市场与层级两种组织间的结构,可以避免企业单打独斗,恶性竞争,形成规范的产业环境,可有效克服市场失灵和内部组织失灵(邹昆仑,2007)。

产业集群迁移与产业转移、企业迁移的研究主体是不一样的。产业转移较早就引起学界的关注,但在对其概念的界定上,迄今尚无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市场需求等条件变化,引起的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在地域空间上的位移或迁移现象。企业迁移是指企业为了寻求新的空间扩张或开辟新的产品市场,而把原企业经济活动全部或部分搬到新的地点,它包括企业以前工厂的关闭或某个部门的撤销和新工厂的开始运作。因此,产业转移的主体是某一类型的产业,企业迁移的对象是某单个个体的企业,而产业集群迁移研究的是整个产业集群本身。

三、产业集群迁移特征及趋势

从总体看,产业集群迁移不是简单的单一厂商的转移,而是一个产业集群整体的转移,包括产业集群的前向、后向联系的产业以及相关的辅助部门(如研究机构等),都一同转移,因此具有整体性特征(丘兆逸,2006)。在产业集群迁移过程中,它们是整体复制到新的地区,网络依然保持稳定,甚至更紧密。产业集群迁移的实现,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无序完成的,一般其中的领导性厂商是先行者,然后带动关联的厂商、机构陆续转移。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集群迁移进行了实证分析。

1、不同类型集群的迁移特征。陈耀、冯超(2008)指出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迁移的倾向和方向是不同的。这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集群中企业的本地关联性。集群中企业的数量多,集群的产业链条长,前向后向联系紧密,在集群中获得的成本优势明显,企业迁移的可能性就小。二是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如果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强,产品大量进出口,则企业对运费等贸易成本很敏感,更容易集中在沿海地区,很难向内陆地区迁移。根据这两个标准的不同组合,将沿海地区的产业集群划分为三种类型:“高关联、高外向度”集群,“低关联、高外向度”集群和“低关联、低外向度”集群,并分析了其迁移特征。第一,“高关联、高外向度”特征的产业集群迁移的动力几乎没有。由于已经具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垄断地位,一些产业不论向其他地方扩散或者自身的继续扩张都是有限度的,这些产业集群在短期内几乎不存在迁移的可能性。第二,“低关联、高外向度”特征的集群,并没有形成对当地特定企业很强的关联性,因而集群中的企业具有很强的移动性。虽然中国内地的劳动成本远低于沿海地区,但从内地到沿海的高运输成本决定了这类产业集群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可能性较小。第三,“低关联、低外向度”特征的集群向内地迁移可能性比较大。戴景萌(2008)结合成本理论,将集群企业的转移成本分为生产转移成本和环境转换成本,将沿海地区的产业集群划分为四种类型:“高生产转移成本、高环境转换成本”集群、“高生产转移成本、低环境转换成本”集群、“低生产转移成本、低环境转换成本”集群和“低生产转移成本、高环境转换成本”集群。并以此为基准,探讨了不同类型集群转移动因。

2、产业集群迁移趋势。外商主导的加工贸易型产业集群,主要是那些与本地产业关联不紧密的产业集群,由于对国际市场高度依赖,可能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人民币的升值,向沿海中小城市或东南亚一些低成本国家迁移,但向中国内陆地区迁移的可能性很小。数量众多的传统产业集群,比如遍布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的鞋类、玩具、纺织服装、电气机械、五金制品等产业集群,这类集群中很多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重要的市场地位,主要以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但销售收入中有相当大比例是在本国市场上实现的。随着我国刺激内需政策的出台,巨大的国内市场将为这种传统制造业集群提供广阔的发展前景。人民币的不断升值造成企业出口环境恶化,而同时内陆地区的市场需求在不断上升,这种情况下,产业集群向内地迁移不仅可以接近这些目标市场,节省内销的贸易成本,而且沿海与内地间劳动力成本的差异,也会对这类企业产生很大的吸引力。这类产业集群很可能向那些提供了良好基础设施和政策环境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并由此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区域差距。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建立往往需要大规模的设备投入,除无形资产外,大部分资产均是固定资产,由此带来的沉没成本使得这类集群转移成本巨大,转移可能性很小。而且这类产业集群对政策因素尤其是政府的扶持优惠政策相当敏感,在集群发展初期对政府政策的依赖程度较高,政府在扶持后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自然不会听任集群企业外迁。

四、产业集群迁移作用与影响

1、产业集群迁移的作用。产业集群式迁移能有效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配套成本、适应成本、风险成本(丘兆逸,2006)。现有的产业集群迁移案例中,往往是由某个主导性厂商先带头,然后带动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集群式转移,这样一来,领头羊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主导性厂商和地区完成合约,集群内的其他厂商就可参照进行,而且相关的产业和机构整体迁移,网络关系保持稳定,厂商的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渠道基本畅通,它们一方面能互相提供配套,另一方面能共同分担基础设施的成本,这种整体迁移和网络复制相对减少了它们与集群外部的联系,从而降低了适应的难度。如果一个单独的厂商刚转移到一个新的地方,它就得设法在当地寻找新的原料供应商和市场销售渠道等,从寻找到满意,其中的交易成本是巨大的。另一方面,产业集群迁移能在当地快速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能有效地同政府部门沟通,而且通过集群式的发展有利于享受当地政府提供的一些优惠政策。

产业集群式迁移还可以提高集群企业的收益。第一,共享劳动力和原材料市场。通过扩大劳动市场的容量和知名度,集群企业更容易招聘到优秀员工。第二,产业集群的优势最终都转化为其产品的竞争力。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能减低产品成本;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更会使其产品领导市场。第三,产业集群能培育一个大的市场,吸引众多商家的眼球。大规模的知名市场,能大幅降低搜寻成本,使各地客商纷至沓来。

2、区域应对策略。对产业集群移出地来说,不能片面地看待产业集群的迁移问题,既要肯定产业集群的“正迁移”效应,又不能忽视产业集群的“负迁移”效应。尤其是我国东部沿海产业集群迁移比较活跃的地区,要通过有选择的产业集群迁移,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升级。

首先,我国沿海一些大城市有条件的要主动将一般制造业集群迁移出去,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国际经验表明,一般制造业从大城市中退出是一个必然趋势。大都市区是后工业化的产物,高端服务业密集,体现一国现代化水平(陈耀,2007)。目前,世界性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大多在80%以上。纽约、伦敦和东京在经历了艰难的产业结构转换之后,最终都从世界级的制造业中心转换成为世界级的金融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并且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逐步转向生产者服务和商业服务领域。目前中国大城市除了北京的服务业比重达到70%以外,绝大多数服务业比重严重偏低。最大的城市上海的服务业比重仅为51%,不仅不能满足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要求,也远远不能适应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需要。

其次,沿海地区内部仍要保留那些有发展空间的产业集群。沿海地区的一些中小城市,在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上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部分抵消贸易成本上升的影响,仍具备继续发展高新技术加工贸易产业集群的优势。因而,这些地区应创造条件,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和沿海大城市产业的转移。一些本地关联性强、具有良好根植性的传统产业集群,产品特色显著,也不宜进行产业集群的整体迁移。这些集群并不是要升级到其他高科技产业,而是要在保持已有集群优势的基础上,提升企业的设计、制造、管理、决策、营销能力,逐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以获得持久的竞争能力。

对于产业集群迁移承接地来说,特别需要注意不同的产业特征有不同的空间组织形式,而不能套用简单模式所谓打造产业集群。产业特征不同将导致企业对区位需求不同(王缉慈、李鹏飞、陈平,2007)。比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敏感,往往会选择在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区位,有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其手工性较强,在区位选择上会倾向于具有产业历史渊源的有手工技能的区域。而那些污染较严重的资源型产业,其承接地要特别吸取转出地的产业过度集聚的教训,需要认真做好规划,对于资源储量、品位、水源、能源、运输条件,尤其是环境容量等需要做评估。

从发达区域迁移出的集群也有回流的情况出现,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承接地的软硬环境不适宜集群发展。因此,承接所在地要从硬软环境上创造条件积极吸引和承接集群迁移。根据生产和贸易成本的大小,东部沿海产业转移一般会按照地理上的邻近性,首先选择毗邻沿海的中部,然后才会选择近西部和远西部。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虽然目前沿海一些传统制造业集群正面临着转移和升级的压力,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制造业会必然地转移到中西部等地去。如果承接地不能提供有吸引力的、使企业能获得盈利的投资环境,那些沿海的企业可能在无法生存时,会选择关门或者转移到东南亚、南亚等国家。

五、总结

目前,对于产业集群迁移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成熟,理论体系也不够完善。国外有关产业转移、企业迁移等理论有一定借鉴价值,但终究不能完全解释产业集群迁移现象。国内的学者主要集中在实证研究,而对理论的阐释不多,这与我国沿海的大量集群迁移现象的出现有关。正如经典的论著中,胡佛做过的比喻:“这很像某几类种子随风飘落。种子可能随风漂到几英里外,才终于落下,没有任何东西起作用,使它们能够选择特别有利于发芽的地点。有的落到了好地上,很快就茁壮成长了,有的落到了不毛之地或杂草丛生之地,枯死了。恰遇到好地,存活了。因此,这些植物的分布,年复一年,总跟有利生长条件的分布如出一辙。”因此,产业集群迁移也应从正负两方面来考虑。另外,与这些比喻稍有不同的是我国地方政府对产业集群迁移具有引导作用。

(注: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批准号:12YJCZH191)、浙江省教育厅项目(批准号:Y201018590)、浙江省社科联研究项目(批准号:2010N18)资助。)

[1]Ernst D.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the Changing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Systems.Implication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2002, 11(6).

[2]Guerrieri P, Pietrobelli C.‘Industrial Districts’ Evolution and Technological Regimes:Italy and Taiwan[J].Tech-innovation,2004(24).

[3]Fujita M.,Gokan T.On the Evolution of the Spatial E-conomy with Multi-unit,Multi-plant Firms:The Impact of IT[J].Development Discussion Paper,2004(16).

[4]Ying,Ge.Regional Inequality, Industry Agglomeration and Foreign Trade——The Case of China[R].UNUWIDER Research Paper,2006.

[5]陈耀、冯超:贸易成本、本地关联与产业集群迁移[J].中国工业经济,2008(3).

[6]王缉慈、李鹏飞、陈平:制造业活动地理转移视角下的中国产业集群问题[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10).

[7]戴景萌:沿海地区产业集群转移动因研究——一个成本分析的视角[J].现代经济信息,2008(5).

[8]陈建军: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2(1).

[9]朱华友、孟云利、刘海燕:集群视角下的产业转移的路径、动因及其区域效应[J].社会科学家,2008(7).

[10]张彦博等:跨国公司的群居机制与落后地区的引资政策[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2).

[11]王晓娟:集群企业外迁及其效应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12]金煜、陆铭、陈钊: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06(4).

[13]丘兆逸:实施产业集群转移模式.实现西部经济腾飞[J].探索,2006(1).

猜你喜欢
集群成本企业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2021年最新酒驾成本清单
河南电力(2021年5期)2021-05-29 02:10:00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温子仁,你还是适合拍小成本
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8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电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5:40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